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讀書時,羨慕地看着台上用英文侃侃而談的同學;
面試時,211大學的學曆還比不上别人精通英語的能力,因此你失去了很多優質的工作機會;
工作中,因為你不懂英語,所以很多重要的對外溝通工作都輪不到你頭上,因此你失去了很多升職加薪的機會,眼睜睜看着比你資曆淺的同事一躍成為你的上司;
旅行時,你以為有手機翻譯軟件可以行遍世界,但實際卻鬧了不少笑話,玩得不盡興;
閑聊時,你可能都沒有資格跟某些愛講英語的5歲小孩說上話,更不要說教育自己的孩子英語了……
前段時間,一位網紅正能量作家,花千芳向英語開炮:“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英語都是一件廢物技能。”
他的觀點有兩個:
第一,大多數人都用不到英語。
第二,翻譯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真的是這樣嗎?
花千芳寫過,自己曾想拜一名北大中文系的老教授為師。但因為英語不好,他連研究生都考不上,隻能怏怏作罷。
寫作者不一定需要英語,但英語不好,讓他喪失了一個寶貴的機會。
如果以上種種情況,都沒有喚醒你對英語的重視,那麼讓我告訴你,身為中國人為什麼要學好英語,不止是為了考試!
1. 多學一門外語,可以讓你變聰明
據多年反複研究,目前許多學者承認雙語者在語言能力、記憶功能、多信息多任務處理能力、學習能力、應對能力等方面都遠優于單語者。此外,雙語者在同理心、認同他人觀念、社交上的表現也更好。換言之,多學一門外語,不僅拓展了語言的使用範圍,還鍛煉多種能力,提高個體本身素質。
這樣的結論不限于成年人,許多實驗研究證明,孩子對語言有更強的環境适應能力和交流能力,因此生活中擁有雙語能力的孩子一般顯得更加精靈活潑。
全球有大概過半的人能說至少兩種語言,但中國的雙語者比例卻遠遠低于這個數字。不少人對學外語有畏懼心理,但其實并不用過于擔心自己不夠聰明學不好,如果你真的花心思學好外語了,人就可能變得更聰明。
而學什麼外語好呢?
據國際潮流而言,英語作為最簡單、最通用的外語,是我們學習的首選。
最簡單:美國FSI(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曾把多國語言劃為4個難度等級,英語被評為難度1級,是最Easy的易學語言。
最通用:據統計,英語在近50個國家是官方語言,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使用英語,60%的廣播節目是用英語進行的,75%的電視節目是英語,互聯網上多達80%的信息都是英文,絕大部分國際會議以英語為第一通用語言,英語還是聯合國的正式工作語言之一。
學好英語,可以順暢地與全球三分之一的人溝通,能聽懂全球60%的廣播、能看懂全球75%的電視節目,能理解全球80%的網絡語言,甚至可以參加國際會議……體驗很多精彩且有價值的事情。你給人的印象,是有很多人生閱曆的、睿智的、有前瞻性的。
2. 學好英語,靠自己,不用靠翻譯
目前,很多不精通英語的人想要連接世界文明,大多靠翻譯,例如字幕組、書籍翻譯或是機器翻譯,但這些都代替不了自己會說流利英語的便利。
首先,中國字幕組文化相當繁榮,但志願者們翻譯過的影視作品肯定遠遠少于國外實際出産的數量,而且有些翻譯還會出現錯誤。有研究者以《複仇者聯盟》的官方翻譯和字幕組翻譯為例進行對比研究發現,後者雖然更為靈活自由,但水平有限、文化差異和注釋習慣,依舊漏掉了相當多的台詞内涵,給觀衆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難。
其次,書籍翻譯問題也相當嚴重,因為書籍翻譯對譯者的英語知識水平、時間精力的投入要求高,而且盈利壓力使得譯者更多選擇暢銷書,而不是價值高讀者少的作品,這就造成了我們很難接觸大量高價值的國外書籍。
第三,再說突飛猛進的機器翻譯技術,目前來說翻譯相當的生硬,大多隻能利用來協助理解,做不到太專業和地道。
因此,唯有靠自己去學好英語,無論是與人溝通、看國外文字或影視作品,都能将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3.作為認知工具,英語更新思維方式
我們所講的語言會影響我們的思維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的時空觀、概念體系、因果邏輯以及對世界的感知方式都與之有關。
《科學美國人》曾經報道過一個案例:在澳大利亞北部約克角城西邊一個叫做波姆普勞(Pormpuraaw)的原住民小部落裡,研究者找到了一個五歲的小女孩,請她指出北方。
小女孩毫不猶豫地指出了精确的方向,而當該研究者回到美國,随機請一群專家教授指出北方時,隻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夠判斷正确。
導緻這一差異正是由于使用語言的不同。
在該部落的語言裡面沒有“前”、“後”、“左”、“右”等表示方位的詞語。人們描述空間位置時隻能使用“東”、“南”、“西”、“北”等表示絕對方向的術語。正因為該部落的人時刻需要使用表示絕對方位的詞語,他們對方向的判斷非常準确。
「我們講的語言并不單純是思維的産物,我們的思維反過來會被語言所影響、塑造。
曾經看到一篇讨論“外國小孩為什麼不怕寫作文?”的文章,講的是外國的基礎教育方式,還有英語的認知邏輯。
你一定也常有這樣的發現或體會:漢語中模棱兩可不定量的表述比比皆是;咱們的漢語真是博大精深,說話人到底幾個意思?又或者此語講究意境,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哦!
那是因為漢語更加傾向于環式思維,注重抽象和整體認識,在語言上強調意識流,隻要能表達出相應的意思,詞語和句子的形式有時候無關緊要。
而英語不同,它傾向于直線思維,側重于理性和邏輯。規範清晰的詞形和時代變化要求你表達一個清晰合理的概念;層層嵌套的句法要求你邏輯嚴謹,環環相扣。
曾有學者将中英文所體現出的思維差異歸結為四大表現:綜合型思維與分析型思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順向思維與逆向思維、本體型思維與客體型思維。
從英語的認知視角觀世界,再來反觀母語所塑造的世界,你會打開全新的思維方式。而思維方式的差異往往決定着人生格局。多一種思維方式,多一份人生可能。
蔡康永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
15歲覺得遊泳難,放棄遊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遊泳,你隻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隻好說“我不會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對于國人而言,英語好是加分項從國内各大招聘網站上就可以一目了然。在這個畢業生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時代,掌握一門國際化語言技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圖片來自網絡)
而對于職場人士來說,英語水平好不好對于收入也有很大影響。報告中引述的來自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在收入上,英語很好的人通常是那些英語不好的人的7倍多。
從全球範圍來看,如今97%的歐洲中學生在學習英語;在亞洲和拉丁美洲的許多學校,英語是必修課;非洲大多數國家使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
對于個人而言,今後将面臨越來越多的全球化競争,如果英語水平達不到要求, 那麼個人發展就很可能會受到限制。
科技的進步也同樣給個人的發展帶來了更多挑戰。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基于目前的技術,近三分之二的工作内容可以實現機械自動化。如果工作機會減少,那麼從業人員需要機會來轉型到新崗位。如果他們的英語水平較差,要實現這種轉型将會困難重重。
可見,今後要想成為職場達人、知乎精英,英語學習越來越不可或缺。
學點英語理解你所有的不安和困惑,我們一起來解決這些問題。
一起在事業和生活上成長,一起探索世界,成為更好的自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