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古人流傳的鬼怪之說,當然是封建迷信無疑。不過,換一個角度,從這些“鬼故事”中,讀者又何嘗不能看到古人的世界觀以及千百年前的人情世态。專欄作家“有鬼君”将自己十多年來閱讀中國古代志怪小說的心得分門别類梳理,進而描繪出古代鬼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近日,東方出版社将這些文章集結出版,書名雖然定為《有鬼》,但實際上說的卻是“天下無鬼”。所謂見鬼,見的其實是曲折的人心。
鬼如何在人間騙吃騙喝?
農曆七月十五,佛教有盂蘭盆會,道教為中元節,都是為那個世界的成員辦的饕餮盛宴。《荊楚歲時記》說:“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仙。”可見,至少在南北朝時期,佛道對此已基本達成一緻了。
不過,一頓大餐不能代替日常的飲食,祖先鬼還好,有子孫後代經常祭拜,得享血食。但對很多孤魂野鬼來說,一年中隻有這一天有機會大吃一頓,其餘時間要麼餓着,要麼到處打秋風。雖然鬼的抗饑能力相當強,可是四處覓食也是必需的功課。
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在各色的飯館周圍逡巡,與陽間的人類争食。比如,早上早點鋪籠屜裡熱氣騰騰的饅頭、肉包、豆包,可能會引來餓鬼。隻不過,餓鬼搶包子吃,吃法與人不同,他們享用的是“馨香”,也就是食物的香味。剛揭開籠屜時,如果看見包子自行扭動,而且一邊動一邊逐漸縮小,那一定是餓鬼來了。一個如碗大的肉包,頃刻間會變得像核桃那麼小,而且吃起來像咀嚼面筋,包子的“精華盡去”。破解之法也有,在揭開籠屜的同時用紅筆在包子上點一下就行,不過,如果隻有一人點,那還是“不能勝群鬼之搶也”。(《子不語》卷二十二)
除了面食,餓鬼也愛搶其他食物吃,也是吃飯菜的香味,稱為“竊飯氣”。因為一般家庭都祭竈神(竈王爺),竈神手下的童子會負責看守食物,驅趕餓鬼。當飯菜熟的時候,群鬼像災民一樣撲上來搶着吸食香氣,童子也難以招架。不過,這是在有風的前提下,香味四散,餓鬼“以手攫之,如絲絮狀,可抟而食”。如果沒有風,香氣直上,無法散開,童子就能守住食物。
不過,我們也不必過于焦慮,因為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食物香氣中的油水足,鬼吃一頓能挨很多天,最長的甚至能挨一年。所以大多數時間裡,餓鬼沒有那麼多了!
這些搶吃的餓鬼,隻為求一飽,對于吃相就不那麼看重了。有些餓鬼,則希望能吃得好些、體面些,這就需要一點機心了。
南宋時,江西撫州有一戶人家姓詹,家中最小的詹小哥好吃懶做,在外面賭博輸了錢,怕被哥哥們打罵,竟然離家出走。家裡人到處找,也沒找到。詹母最寵愛小兒子,每日思念不已,可是無論是占蔔還是占夢,都顯示不祥之兆,大概兇多吉少。中元節那天,詹母準備了祭品、紙錢。到了晚上,屋外似有幽幽的歎息聲,詹母想,大概是小兒子回來了。心裡默默禱告,要真是我兒,就把這錢取走。果然陰風一起,好像有人伸手把紙錢取走了。詹家以為小哥真的死了,放聲大哭,找來和尚做法事超度。過了幾個月,詹小哥竟然回來了,原來他沒死,是逃到外地打工去了。詹家這才知道,上次是野鬼來騙吃、騙喝、騙錢的。(《夷堅丁志》卷十五“詹小哥”)
有文化的鬼則會更精細一些,隻不過,文化程度卻成了硬傷。清代有一秀才,趕考途中在河南陳留的一個村子借宿。傍晚時分,在村外散步,忽然遇到一人跟他打招呼。那人張口就說:我是漢代的蔡邕,已死去多年了(蔡邕為陳留人)。不過您别害怕,我不會害您的,隻是想請您幫個忙。我的墓雖然在這裡,但後人早已失散,“享祀多缺”。以我的身份,怎麼瞧得上村裡那些俗人呢?不願像其他沒教養的餓鬼那樣求食,所以隻能饑一頓、飽一頓的。我看閣下這麼有學問、氣質,所以冒昧打擾,希望“明日賜一野祭”。秀才沒想到竟然遇到大名鼎鼎的蔡邕,喜出望外,滿口答應。兩人就攀談起來,秀才問起漢末的那些史事,那位解說一番,可是聽上去都是羅貫中《三國演義》裡的那些故事。秀才有點懷疑了,再問對方的生平,更加有趣了,基本是高明《琵琶記》的情節,比如自己中了狀元,被牛丞相逼婚,然後如何與原配妻子團圓之類。
秀才聽到這裡,心裡清楚得很了,笑着對那位說:我手裡的錢也不多,實在無力給你弄頓大餐,不過有一句話想叮囑你,此後要想假冒蔡邕,還是先讀讀《漢書》《三國志》《蔡中郎集》,免得露餡,這樣“于求食之道更近耳”。那位假冒的鬼聽得面紅耳赤,“躍起現鬼形去”。(《閱微草堂筆記》卷二十四)
不管怎麼說,這位冒牌鬼還知道劍走偏鋒,選了很多人不太了解的蔡邕。在很多扶乩的故事中,有些冒牌鬼的口氣更大,隻會打油詩的也敢說自己是李白,分不清丘處機和吳承恩的,也敢說自己寫了《西遊記》。
無論人還是鬼,騙吃騙喝也要更敬業一點才好。
作者:有鬼君
編輯:衛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