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吉甫家廟位于房縣尹吉甫鎮寶堂寺
小國以依附庸國為榮
附庸風雅是一個漢語成語。然而,在古代“附庸”和“風雅”是毫無關聯的兩個詞。其中,附庸,原指依附大國的小國,有依附之意;風雅,泛指詩歌,指詩經中的國風與大、小雅,也用來代指《詩經》,泛指詩文之事。
如今,附庸風雅是指缺乏文化素養的人為了裝點門面而結交名土,從事有關文化的活動。
鮮為人知的是,這個成語來源曆史悠久,前後兩字記人記事,與古老的十堰息息相關。
十堰地域有着悠久的人文曆史。夏商周三代有房、庸、彭、微、麇、絞、均、鄖等古方國先後在十堰境内建國。
春秋時期,建都上庸(位于今天竹山縣西南區域)的庸國,是楚、秦、巴三國間較大的國家。公元前611年,庸國被這三個國家所滅。
庸國所處的長江中下遊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發祥地,與黃河流域的古殷商之地一樣,同是中華文化的搖籃。按照周代的禮制,周武王在分封土地時,最大的宗姬國不過百裡,小者僅五十裡,不滿五十裡更小的封地要依附于諸侯國,而古庸國,則是一個橫跨長江至漢水地域遼闊的大國。
古庸國盛極一時,當時疆土比早期的周宗姬封侯國還大,包括麇、魚、夔、儵等附屬小國,其東部含古麇屬地,東南部含鄂西及湖南張家界市及慈利、桑植等縣,今巴東、興山、秭歸、建始等縣,是古代夔國的領地,當然也是庸國所屬。
不僅地盤大,庸國還是一個神秘而強大的文明古國,擁有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形态,其占領峽江地區後,擁有了峽江鹽泉,并成為鹽業大國,同時還是制陶大國、築城大國、鑄造大國等。先秦許多文化之謎都與庸國緊密相連,庸文明幾乎包括了全部的古文明元素。庸人更是一個英勇善戰的民族。在古代,西方最為典型的民族是希臘的斯巴達人,而東方則是中國的庸人。
《古代戰事考》記載的“惟庸人善戰, 秦楚不敵也”,這些善戰的庸人主要指的就是土著先民賨人。因此強大的軍事技術,是當時先進生産力的代表,衆多的方國以紛紛依附庸國為榮,是為“附庸”。
據《尚書》介紹,庸國曾率盧、彭、濮等南方八國軍隊協助周武王伐纣。滅商之後,庸國作為南方群蠻的領袖,以軍事實力奠定了老子所說的泱泱大國地位。
房縣是中華詩祖尹吉甫故裡
“風雅”代指《詩經》也泛指文化
今天,我們使用“附庸風雅”這個成語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但是在古代,“附庸”和“風雅”卻是兩回事,而且兩者之間沒有任何關系,不存在要追随的關系。
“附庸”是指小國以依附庸國為榮,那麼“風雅”又為何泛指文化呢?
原來,“風”和“雅”是《詩經》的兩個組成部分。《詩經》由三部分組成,即風、雅、頌。“風”是各諸侯國的民歌,稱作十五國風,共160篇;“雅”又分大雅、小雅,是周王室“邦畿”之内的音樂,被尊崇為正聲,共105篇;“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共40篇。因此,“風雅頌”或者“風雅”就用來代指《詩經》,“風雅”因此也用來泛指文化。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305篇詩歌。《詩經》的作者成分很複雜,産生的地域也很廣,究竟由誰将這些詩歌編纂成書的呢?迄今仍存在種種不同的說法。大多數學者的觀點是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
近代學者朱自清認為,《詩經》的編審權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師尹吉甫之手。各國的樂工和太師們是搜集和整理《詩經》的功臣,但是要取得編纂整體的統一,就非周王朝的太師莫屬。現存的《詩經》,語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體,韻部系統和用韻規律大體一緻。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互異,各時代、各地區的歌謠,若不經過周王室的樂官——太師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現上述情況。可以說由官方制作樂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間樂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業之一,在《詩經》時代是不斷進行着的。
房縣被授予“中國詩經文化之鄉”
尹吉甫是房縣人,為距今約2800年前周宣王的重要輔臣,是曆史上著名政治家、哲學家、軍事家。由于尹吉甫擔任的官職是内史。西周時内史又稱“内史尹”或“作冊尹”,簡稱“尹”,所以“尹”是官名。
作為《詩經》的主要采集者,尹吉甫被後世尊稱為“中華詩祖”。尹吉甫晚年被流放回房縣,死後葬于青峰山。至今,房縣有大量尹吉甫文化遺存。
從1980年開始,十堰地方文化學者袁正洪就在收集研究《詩經》和尹吉甫文化,多次深入各地考察、拜訪專家、查閱古文獻。他研究認為,西周太師尹吉甫,即兮伯吉父仕于西周,征戰于山西平遙、河北滄州南皮縣,其子尹伯奇故事傳說于四川泸州。尹吉甫故裡是湖北房縣,食邑房,卒葬于房縣。
袁正洪的研究受到博士生導師、中國詩經學會會長夏傳才的充分肯定,題詞房縣是“尹吉甫故裡”、“詩經之鄉”。2006年,袁正洪執筆撰寫《尹吉甫傳說》,經申報被評為湖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2014年12月3日,房縣《尹吉甫傳說》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如今,位于房縣尹吉甫鎮的尹吉甫宗廟寶堂寺已被列為第五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9月,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在全國發行《詩經》特種郵票,首發式選擇在房縣唐城廣場、青峰郵政支局、尹吉甫鎮寶堂寺同步舉行。一個月後,在“中國扶貧日·湖北旅遊行”暨房縣詩經(黃酒)文化旅遊節開幕式上,中國詩經學會将“中國詩經文化之鄉”的牌匾授予房縣。這是房縣詩經文化繼“房縣尹吉甫詩經源流”獲湖北省 “一縣一品”優秀文化品牌,“中華詩經文化城”獲評“湖北十大特色文化品牌”之後又一重大成果。也是房縣詩經文化在《尹吉甫傳說》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後,又一個“國”字号榮譽。
貶低用文化裝點門面的人
詩經在房縣傳唱。《詩經》的重要作者就是房縣的尹吉甫,房縣也是《詩經》的發源地之一。房縣有關部門在民間文化搶救挖掘整理中,尋找《詩經》中的房縣,在房縣古老的民歌中找尋《詩經》相關民歌。現在,已發現20多首與《詩經》相關民歌,在房縣一些鄉村仍在傳唱。
然而,“附庸”和“風雅”從何時開始連用,已不得而知。
目前所知最早在明末清初,詩壇盟主之一的錢謙益就曾使用過這個成語。明朝文學家和書畫家陳繼儒号稱在小昆山隐居,卻又周旋于高官顯貴之間,為時人所诟病,錢謙益談到陳繼儒的這一行徑時,八字評語,含有微譏之意,諷刺說這叫“裝點山林,附庸風雅”。
清朝乾隆年間的戲曲家、文學家蔣士铨所作傳奇《臨川夢》有《隐奸》一出,描寫陳繼儒上場的開場詩就化用并擴充了錢謙益的評語:“妝點山林大架子,附庸風雅小名家。終南捷徑無心走,處士虛聲盡力誇。獺祭詩書充著作,蠅營鐘鼎潤煙霞。翩然一隻雲間鶴,飛去飛來宰相衙。”從此之後,“附庸風雅”成為貶義詞,用來貶低用文化裝點門面的人,比如常常稱那些暴發戶購買書畫的行為是“附庸風雅”。
可見,文化這東西是人人都追求的,人人都要顯得“有文化”。如果明明沒有文化,偏要裝得有文化,這就叫“附庸風雅”。
來源:房縣融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
報料13807280110,報料電話:0719-811011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