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訂出的一個節氣,早在先秦之時,古代科學家就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的具體日期。數千年來,冬至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至今民間依然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以及冬至吃餃子、祭祖等習俗。此時存在幾個問題,為何說“冬至大如年”呢,吃餃子的習俗又是怎麼來的?
早在周朝,便有冬至“天子率三公九卿迎歲”的記載。周曆的正月是夏曆的十一月,所以周朝的賀冬其實也就是迎歲。從周到秦用的都是周曆,在這近千年的時間裡冬至也被稱為“過小年”。漢初雖然沿用的是颛顼曆,之後又有漢武帝太初改制,但冬至依然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冬節)。
在冬節這一天,官府要舉行賀冬儀式,而且冬節也是一個法定節假日。此後兩千多年裡,冬至一直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到了唐朝,冬至再次和歲首相提并論,而且是一個三天的法定節假日。此外,在唐建國之初,李淵就下了“每歲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之令,也就是舉行祭天儀式。明清兩朝的皇帝同樣也會在冬至這天舉行祭天大典,地點就在天壇。
現北京天壇
除了上文所述的這些曆史因素之外,“冬至大如年”背後還有着更深的文化因素。冬至這一天,太陽黃經為 270 度,陽光幾乎直射南歸線,此時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在古人們的觀念中,冬至變成了陰陽轉換的節點,陰極而陽生,陽氣漸生,陰氣漸降。因此,冬至甚至比“除夕”更能代表除舊迎新。
二、吃餃子習俗的由來餃子是冬至最為重要的應節食品,尤其是對于北方人來說可謂是必不可少。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餃子的前身是醫聖張仲景為解救百姓凍耳之苦而發明的“祛寒嬌耳湯”,冬至吃餃子則是為了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解救貧苦百姓之義舉。
張仲景畫像
相傳張仲景在告老還鄉回到南陽之後,見到家鄉的貧苦百姓深受嚴寒之害,許多人的耳朵凍爛了卻沒錢醫治。于是張仲景便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向窮人舍藥治傷。他所用的藥名為“祛寒嬌耳湯”,做法是将羊肉、辣椒、祛寒藥材放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包成耳朵狀的“嬌耳”。百姓吃了抱着祛寒藥材的“嬌耳”,喝了混有辣椒的祛寒湯,渾身暖和氣血流通,自然藥到病除,不再受凍耳之苦。
後來,人們便學着“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一是為了防止再受凍耳之苦,二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據說,南陽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