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死我了,“百步穿楊”竟然是“百步開外射死楊六郎”,哈哈!#文史觀天下#
這可不是笑話,這是我昨天在文友的微頭條裡看到的内容。說是在一個活動現場,主持人問女嘉賓百步穿楊是什麼意思,女嘉賓一本正經地如此回答。
我估計她是被哪個相聲段子誤導了。其實這都不算啥,還有主持人被小品誤導的呢。在趙本山的一個小品裡,一位農村婦女念感謝信時,說了一句“以迅雷不及掩耳盜玲之勢”,趙本山接着就說了一個“濫用詞” 。可那之後,我還是在電視節目中看到過兩個主持人一本正經地犯了農村婦女的錯誤。
其實,這不能怪相聲小品誤導,隻能怪他們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因為那就是相聲小品的包袱笑料,你卻信以為真,能怪人家呀。
不過我卻想起了另一種誤導。
因為愛看書,我在文章中經常看到有人不求甚解,望文生義,而誤用成語。
比如,“七月流火”本指農曆七月,大火星西行,天氣轉涼,卻被太多人用于七月驕陽似火的語境。
又如,“望其項背”是說能夠望見别人的頸項和脊背,表示趕得上或比得上,多在其前面加上“不能”,表示趕不上 ,卻常被人直接誤用為趕不上。
還有,“首當其沖”說的是先受到攻擊或遭受災難,卻被誤用為首先。 “不以為然 ”表示不認為是正确的,卻被誤用為不放在心上,無所謂。“不忍卒讀 ”是形容文章寫的太悲傷了,不忍心讀下去,卻常被誤用形容文章寫得不好。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這誤用可不是什麼包袱和笑料,而是“我以為”是這個意思,就這麼用了。而這種“我以為”的誤用,一方面會造成歧義,另一方面還會以訛傳訛,誤導讀者。
因“我以為”用錯詞而誤導讀者其實也算不上什麼大事,如果在生活中犯“我以為”的錯誤,卻容易鑄成大錯。
有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出去打獵,留狗在家看護嬰兒。主人回來後,看見血染被毯,卻不見嬰兒。而狗呢,一邊舔着嘴邊的鮮血,一邊高興地望着他。主人大怒,抽刀刺入狗腹。狗慘叫一聲,驚醒了熟睡在血迹斑斑的毯子下面的嬰兒。這時,主人才發現屋角躺着一條死去的惡狼。
有這樣一個超短小說:父親在洗車,兒子拿起小石頭在車門上劃起來。父親見此大怒,拿起扳手就打了下去,後來兒子被送到醫院,證實手指骨折。面對父親,兒子輕聲說道:爸爸,手指會好的,不要擔心了。父親内心無比自責,一怒之下,沖回去要把自己的汽車給砸了。他看見兒子劃的痕迹:爸爸,我愛你。
看看,這兩個粗心的男人,就是因為“我以為”事情是這樣,就貿然行事,悔之晚矣。
凡事不能“我以為”,否則,不僅會誤導,還會誤事,既害人,又害己。
(圖片來自網絡,侵必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