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是揚州古城煥發活力的見證。人民網 張玉峰攝
撐一把傘,雨中漫步在古樸的巷子,感受青磚黛瓦;落坐一處,從一杯咖啡開始,品讀古城新韻。合肥姑娘劉菁驚喜地發現,和往年來到揚州的體驗不同,而今的煙雨江南不僅高顔值,還多了幾分文藝範。
這段時間,像劉菁一樣慕名前來揚州古城打卡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無論是本地市民,還是外地遊客,他們都試圖在揚州古城裡觸摸“向往揚州”的模樣。這裡的古城肌理,承載着一代代揚州人的回憶,也見證着他們為古城保護付出的不懈努力。
“5.09平方公裡的古城,是揚州寶貴的财富。”揚州市委書記張寶娟表示,要有力有序推進古城保護和有機更新,讓千年古城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讓揚州曆史古城在全國更有分量。
嵌入“文化 ”
“詩畫瘦西湖,人文古揚州。”人們過去來揚州,瘦西湖、個園、何園等園林景點幾乎是必訪之處;如今,古街古巷成了人們的新選擇。
揚州古城集于廣陵,這裡的明清曆史城區面積5.09平方公裡,是國内少數保持完好的古城之一,東關街、仁豐裡、灣子街、南河下四大曆史文化街區即在其中。
如何讓古城豐厚的曆史底蘊重現新時代的活力,加快推動古城保護複興的步伐?揚州市廣陵區委書記張偉認為,古城要有機嵌入“文化 ”“文創 ”“美食 ”等創新元素,招引國内外一線品牌主力店、知名餐飲店、精品民宿店及民宿集團總部入駐,大力培育古城夜經濟、首店經濟和運河經濟等,不斷放大“綠揚市集”“嗨皮市集”“後備箱市集”等特色市集品牌,打造文旅新IP,推動文旅融合發揮更大效應。
肩負屬地之責,廣陵區東關街道和汶河街道各自發力。一個月前,東關街道的皮市街舉辦了“喚·醒”為主題的“咖啡文化節”。從街角到巷邊,皮市街随處可見時尚潮流的文化符号,成為遊人争相打卡的網紅點。端午節時,汶河街道舉辦了仁豐裡“魚裡千年• ‘粽’會遇見”民俗文化節,揚州剪紙、雕版印刷、揚州評話、揚州杖頭木偶戲,這些非遺文化也讓這條古街火了一把。
全長700米的仁豐裡,是揚州古城現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唐“裡坊制”格局的街巷。“十年前這裡還隻是古巷遊的一條線路,不少人也就是走馬觀花一帶而過;通過我們逐步的微更新和環境提升,仁豐裡受到了更多文化、建築學者的關注,越來越多的背包客也願意停留在此,找尋古城的故事。”汶河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王桂金說,改變原有形态,推出新的業态,展現新的生活,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仁豐裡沒有進行穿衣戴帽式的改造,因此得以留住了文化的根,留住了人。
愛逛古巷的巴西人和揚州朋友在仁豐裡開了一家西餐廳。人民網 張玉峰攝
煥發新活力
年過六旬的巴西人約瑟夫-西姆林克對揚州古城情有獨鐘,前不久,他和70歲的揚州好友高海霖在仁豐裡開了家西餐廳。鄰居袁荔很能理解他們為何要選這裡開店。“我是揚州人,在上海工作,退休後又回到了曾經生活的小巷子。”她說,除了情懷重回于此,更多是被仁豐裡的全新面貌所打動。
袁荔所說的面貌,不止于老街的更新,變化來自于陸續進駐的各類文化空間。沿着古街往裡走,是熱衷玩木頭的金木空間負責人馮韬。一把小斧頭、幾塊長木條,經他之手就能成為各種精細木藝或是建築模型,其中不乏帶有揚州元素的作品。
不同于仁豐裡的匠心文藝,皮市街的文藝則是緊跟潮流的市井氣息。作為街區的管理方,灣子街街區管理辦公室負責人楊榕從小在古街古巷長大,新生代的她知道如何能抓住年輕人的喜好。咖啡館、書店、輕餐飲……行走在凹凸不平的石闆路,似乎每到一處都值得駐足。據介紹,近兩個月來,皮市街的60家商鋪周末收入在30-40萬元。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這條老街如此紅火。”71歲當地居民王景新如是說。有此感受的還有邊城書店主理人王軍,他在皮市街開店已有十年,如今光顧店裡的客人也比過去明顯多了起來。
在外界看來,皮市街、仁豐裡的走紅,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在年輕人成為消費主力的當下,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消費需求,注重審美偏好,始終與他們求新求變求異求快的思維同頻共振,才能讓古城生機勃勃。”揚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李廣春說。
原在上海工作的袁荔退休後重回揚州古城生活。人民網 張玉峰攝
保護與更新
揚州古城煥發新活力的背後,是揚州人對古城保護與更新的拿捏。自1982年成為首批中國曆史文化名城以來,揚州以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有機更新示範城市為目标,構建起“全時域、全地域、全要素”的名城保護和更新體系。特别是2017年1月1日施行的《揚州古城保護條例》,是揚州市獲準行使地方立法權後首批通過的實體性地方法規之一。
經過多年實踐,揚州明确了“護其貌、美其顔、揚其韻、鑄其魂”的名城保護總體思路,确定了老城區保護總體框架。5.09平方公裡的明清古城逐漸恢複風貌,成為了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最有“中國味、文化味、市井味”的曆史城區。
“街巷立面改造時,巧妙植入了筒瓦、小木作、鋪搭門等多種傳統建築工藝,沿線還安裝了古色古香的宮燈,老民居、老牆磚、老門樓等曆史建築都得到了保護和修繕,更顯古韻綿長。”李廣春說,政府不僅對古街古巷雨水管網實施改造,還專門設計了收集雨水的線性排水溝,增設了地下污水管線,實現了雨污分流。此外,強電、弱電等管線成功下地,天空蛛網般的電線不見了。這樣的古城保護,讓居民們接納且歡喜。
人民網注意到,揚州先後對古城文昌閣、四望亭等41處、1.21萬平方米的各級文保及6處曆史建築進行了保護性修繕;利用修繕後的汪氏鹽商住宅、阮元家廟等,建成各類文博館147座。
今年4月,作為北護城河文旅集聚區的“西橋頭堡”和首發項目,改造一新的“紅園·仙次元”正式面世。這是一座承載揚州風土人情的開放式園林街區,用光影演繹揚州的風雅繁盛與市井煙火,打造文化生活沉浸式場景體驗。此外,在友好會館廣場東南側,文彙閣複建工程已拉開序幕。重建的文彙閣定位為含藏書、展陳、典籍研究、文化交流、城市書房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綜合體和揚州文化新高地。
當地一個個古城保護的成功案例,讓揚州的古街古巷既有城市特色又有人間煙火,既有文化底蘊又有現代活力,也讓古今文明交相輝映的揚州成為人們心向往之的地方。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