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佛教人生就像一場旅行

佛教人生就像一場旅行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16:09:04

【感謝】

該文章源自整理喜馬拉雅音頻,閑者知無涯老師的《新佛學金剛經系列課》

感謝 【安端】 的引領和指點!感謝 STONE、蘆葦、厚樸、李潤、辛昕、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師兄、雙林居士、生顯、幸運花413、唐木、乒乓SOD、松哥、天涼好個秋、小占、質多醫伽阿羯羅多的幫助與支持!

本節課音頻首次上線:2019-1-30

佛教人生就像一場旅行(227-心空境自空-真心無相)1

佛教通史-閑者知無涯

上一節課講了黃檗希運的禅觀,叫作:不求知解,無心是道。我們老說——禅宗的特點就是“口号式”理論,這裡總結一下他的“口号式”理論:

首先,就是這個“禅觀”——“不求知解,無心是道”,“不求知解”是黃檗希運的個人特色,“無心是道”是江西禅的傳統特色;第二個,就是他的禅實踐鑰匙,就是,從此以後禅宗如何傳禅——就是“語勢兼用”。“語”,語言;“勢”形式——語勢兼用——四個字。禅觀,八個字;實踐,四個字。

還有,就是他的“禅理論”。“禅觀”和“禅理論”還是有區别的,從觀念最終落到理論是有差距的,他的“禅理論”也是八個字——“即心是佛,無心是道”。為什麼“禅觀”和“禅理論”還有差距呢?

他的禅觀,前四個字叫“不求知解”。所謂不求知解,上一節課已經說過了,他是反對——堅決反對“向外求佛”。“不求知解”就是不要向外去求知解了,所以不求。那麼,他的結論——不向外求,結論就是:向内求。所以,落到他的禅理論,對應的四個字——“不求知解”對應的理論四個字就是:即心是佛。這是一個向内求的過程——即心是佛。後面的“無心是道”——江西禅傳統的禅觀叫“無心是道”,禅理論也叫“無心是道”。因此,黃檗希運的禅理論就是“即心是佛,無心是道”——跟禅觀有一點區别,在禅觀的時候是“不求知解”,反映到理論上就是“即心是佛”。

老說這個“即心是佛”,“即心是佛”……是在心上悟,對吧,“即心是佛”要在心上得悟,反對向外求知解。那麼問題就來了,“即心是佛”,請問這個“心”是什麼呢?對吧,普通老百姓求佛的,一聽“即心是佛”恨不得就覺得是自己那心髒,就,自己那精神就叫“即心是佛”——不是那麼回事兒。這個“心”到底是什麼?這個“心”是有專門定義的。黃檗希運的“心”指的是:一心。

他是怎麼解釋這個“一心”的呢?或者說,他是怎麼定義這個“一心”的呢?不是像你想得這麼簡單——就,你的心髒……你的想法……就叫“心”——不是!這個“一心”的定義是這樣的:明淨如虛空。嗳,“明淨如虛空,具足一切功德,所以不假修添”,嗳,這是“一心”的第一個定義,即,第一個描述。“明淨如虛空,具足一切功德”……不假修添——即,你不能添,也不能減。這句話說的是 “一心”的一個精神屬性。

那麼,這個“一心”有沒有物質屬性呢?對,它有精神屬性啦,它也沒有物質屬性呢?就是說,它的外貌啊……或者形狀啊?有。什麼樣呢?希運這麼描述——就是,它的外貌是這樣的:“無一點相貌,不動不搖”。哈……它的外貌就是“無一點相貌”——它的外貌就是“無相貌”;“不動不搖”,這個“不動不搖”實際就是大乘那個“不動”的概念。

“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就是,它的外貌是這樣的……它的物質屬性是這樣的:沒有一點相貌。“舉心動念”——你隻要一想它……“即乖法體”——就,不對了。你隻要想它——什麼叫“即乖法體”?隻要你一想,那就是錯。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就是前面的課講過,趙州禅,南泉普願傳(趙州)從谂的時候,講那個“平常心”的三個屬性,再看,跟他這個“一心”的屬性——很像了吧。(從)這個意義上說,黃檗希運的這個“一心”的屬性跟南泉普願傳(趙州)從谂的“平常心”的屬性,也跟他的師爺馬祖道一說的那個“無心”的屬性,完全一樣!因為,前面課裡說了,“平常心”就等于“無心”;呐,這個“一心”又等于這個“平常心”;那,“一心”就等于“無心”,對吧。所以,黃檗希運的這個“一心”,就是他的師爺——馬祖道一說的那個“無心”。

這樣,中國讀書人喜歡的事兒來了:“一心”又跟“無心”統一了——“一心”就是“無心”。所以,這就算推到頭了啊!因為,如果——這是中國式理論就推到頭了,即,不能再按西式理論往下推了,就隻能推到這兒。為什麼呢?如果按西式理論往下推的話,“一心”等于“無心”,把“心”字劃掉,那定于什麼呢?——“一”等于“零”,“一”等于“無”,哎,就不能再往下推了——“一心”等于“無心”,這個“一”等于“無”——“有”等于“沒有”。這就是所謂說:中觀學說,為什麼後來發現語言的不确定性——名言假立,這個問題不光是印度語言裡有——印度語言是“多語種”産生的名言假立;中國的名言假立原因,就是“一語多譯”的問題。

“一”等于“無”,你怎麼也論證不出來啊!“有”等于“空”?呐,我們竟然就被論證出來了——就,(本來)覺得論證不出來的事情,就(這麼給推)論證出來了。所以,可以說,黃檗希運的“一心”推到他的師爺——馬祖道一的“無心”,這就算統一了,就不要再往下推了,中國式理論就結束到這兒——“一心”即是“無心”。

這樣,我們就繞回到江西禅的老路。希運說“無心”是什麼呢?——那,“無心”,你也得有個狀态啊——就是,畢竟,剛才說過這是個“精神狀态”,你得有一個“精神狀态”啊……希運說:沒有精神狀态。“無心”的精神狀态就叫“息慮”。什麼叫息慮?就是停止——息,就是:停止;慮:思考——就,停止思考,就叫“無心”。

“令心全無思索,所謂息念忘慮,佛自現前”。什麼意思呢?就是“息念忘慮”。“念”,所有的念頭……都——“忘”,全部都忘——所有的念頭都不想,所有的思慮都不想……都忘掉;“佛自現前”——就是,停止思考,佛自然立于前。

“沙門果者,息慮而成,不從學得……隻怕一念有,即與道隔矣”這句話什麼意思?“沙門果者,息慮而成”——就是說,那阿羅漢果呀,那都是停止思考來的,不是學來的。學?學,你是學不來的。那沙門果,它還不是那個佛果啊,是阿羅漢果——就是,小乘有四聖果……這四聖果,都不是你學來的,都是停止思索來的。

“隻怕一念有,即與道隔矣”——就是說,你隻要一動念,“即與道隔”。這就是“無心是道”——你無心,哎,你想,你無心、息慮,你自然就無念。于是,黃檗希運順着他的師爺——馬祖道一的路,又回到了《六祖壇經》……回到了《壇經》提倡的那個叫:無念為宗。呐,這就返過到去年的課裡了——“無念為宗”。

“一心”等于“無心”,“無心”等于“息慮”,“息慮”等于“無念”,“無念”等于“無念為宗”——順了這回,整個禅宗理論打順了。

但是,無念——啥也不想,這事兒說着容易啊,你做着容易嗎?所謂說“定中”,“定中”也有“想”——“觀想”……“定中”也有“想”,但是,坐着“無念”——啥也不想,這事兒,尤其是普通人,說着容易,說:我什麼也不想——你做着不容易!日常生活,對吧,日常的生活裡……你又不是王 思 聰;你家裡又沒有礦;整天這麼多事兒,對吧,你倒是想無心,你倒是想息慮,你倒是想——啥也不想……你不找事兒,對吧,就這常說的,事兒還找你呢!那這個問題怎麼解決?道理說得很好——無心息慮,那,我們想問一下希運大師,日常裡頭怎麼做呢?

希運在這個看法上,在這個問題上——這個問題,當時就很多人問希運了,希運就回答了,他的看法還很有哲理,他說:“凡人多(以)為境礙心,事礙理,(所以)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什麼意思呢?——就是普通人覺得啊:我們心亂是因為我們這兒環境亂,是我們這兒事兒多,所以呢就想換一個環境,找一遠兒地兒,找一民宿呆着,找一終南山呆着,沒人,我們就安心了;然後,沒事兒,我們就存理了。希運說NO——你錯!其實恰恰相反。【原文:凡人多為境礙心、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就是說,你以為是環境礙着你的心嗎?不,是你心礙着這個環境了;你以為是這個事兒礙着道理了嗎?不,是這個道理礙着事兒了。

“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什麼意思?心空了,環境就空了——境就空了,相就空了;理寂,理安靜了,事兒也就安靜了。

這句話聽着挺複雜吧?用普通老百姓的話說——天兒熱是嗎?心靜自然涼。你不覺得熱它,就涼了……因為你覺得熱,所以你熱,心靜自然涼吧。

再換句話說——就是,如果你操心,那你就有這事兒;如果你不操心,那它就不是事兒。比如說,你這屋子髒,你看不下去,唉,沒事兒你就别看,你就當它幹淨,它就幹淨了,這就這麼簡單。這叫什麼呢?這叫:心境雙忘——既忘“心”,也忘“境”。對吧,心境雙忘——就是所謂說這種狀态啊,就是,屋子髒了你當看不見這種狀态啊——心境雙忘。

但,心境雙忘,它是分兩層的——就所謂說的“忘境”和“忘心”,對吧。“忘境”、“忘心”這是兩層,首先“忘境”,再“忘心”;“忘心”是根本,但是呢,“忘境”易;“忘心”難,即,忽視這個環境容易的,你忽視你的心,這事兒很難。

再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啊,比如,就我這屋子——就,剛才說的,很髒!你看不下去,那你可以當沒看見啊,對不對?沒看見就很容易了……啊…..很髒(就這樣吧)……這就叫“忘境”。但是呢,如果換成我,那我根本就不覺得它髒。為什麼呢?因為,幹淨和髒的标準在我這兒,我都忘了。所以,我進來一看……哎……覺得(還行)……對吧……我就……這個——難!做到我這種髒和幹淨我都分不出來了,呐,這個很難。這就叫“忘心”。對吧,你進去當沒看見,這叫“忘境”;你進去之後,你都沒有髒和幹淨的标準,哎,心境就雙忘啦!但是,以“忘心”為根本。嗳,這個例子不太恰當啊,你們懂就行了。

所以,希運說“愚者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原文: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貪着。】——啊,這個笨人呢,還是盯着事兒看;聰明人呢,就盯着心看。這實際就是黃檗希運版的“無心是道”……的核心内容啊。但是,這實際上就是江西禅——馬祖以下所有高僧,都是在同一個義理上不同的申謂——就是,“即心是佛,無心是道”,隻不過,黃檗希運再次發揮了,感覺更加透徹了,更加生活了。如果他再加上“我屋子”這個例子,那他就生活透了,他就簡直接地氣透了。

區别于傳統江西禅思想中呢,希運也有特别的——所謂說“不求知解”是他的一個特色,他還有個特色——這是傳統江西禅理沒有的特色,就是,希運特别重視的概念,叫作:靈性。什麼叫靈性呢?“靈性”這個詞,我們一般就說一個字,說“性”,對吧,佛教裡說“性”,一個字。所以,佛教裡,“心性”那個詞,它不是一個詞,它是兩個詞——佛教裡說,這個人的心性……心性……“心性”是兩個詞,是“心”和“性”。佛教裡,把那個“靈”字砍掉了,所以,“性”就是“靈性”。希運,他特别重視這個“靈性”。

這個“靈性”在佛教翻譯到中國來的過程裡,它有很多代替詞,比如:靈性、靈覺、靈魂、魂靈……很多,實際或者說,單獨用一個字——用“靈”、用“性”都是這個意思。實際是,都有那種所謂說的“靈魂”的意思,是一個抽象的精神體,或者說,就是黃檗希運想描述的那個“心”就是這個“性”。心性,心性……它們在性質指向上,都是一個純粹的精神體。

黃檗希運,他特别發揮了這個“靈性不滅”的概念和“本無所有”的概念。就是說,人的這個“靈性”……人的這個“性”——“心”和“性”。“我想看一下我的心”——像周星馳一樣,“我想看一下我的心”……看一下我的性,你什麼時候才能看到呢?呐,你不能像周星馳那樣,“呲兒”就鑽進去了,對吧,但是你也想看到。什麼時候你能看到你的心,看到你的性呢?黃檗希運指出了一套觀法——就是,如何觀你的心。但這個觀法是——不是什麼時候都能觀的,這個“觀”,隻有你死前才能“觀”;死前,你才能觀到自己的性。“心”,平時我們就在修,但“觀性”——“性”,我們隻有死前才能看到。

這個觀法是這樣的:“但觀五蘊皆空,四大無我,真心無相,不去不來,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原文:凡人臨欲終時,但觀五蘊皆空,四大無我,真心無相,不去不來,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頓了,不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哎,“性”在這裡,這時就能觀到了,因為“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狀态呢?“湛然圓寂,心境一如”——“湛然圓寂,心境一如”,這裡,這個觀法觀的這個“不來不去”,呐,這不就是“不動”嘛……這不就是大乘的“不動”嘛;然後,“湛然圓寂,心境一如”,這不就是“三摩地”嘛。對吧,這就是我們的那個“性”。

在這裡,它這個“觀法”的描述裡,“五蘊皆空,四大無我,真心無相,不去不來”——實際就是一個“唯一的永恒真實”。什麼意思?這裡的“性”就是“心的本體”,是一個“唯一永恒的真實”。我不知道這段大家能不能聽懂啊?就再琢磨,琢磨……

隻有“性”是“唯一永恒的真實”,是“心的本體”,那其餘的呢?你“觀”的呢?——五蘊、四大、三界、六道……一切世間,包括出世間……那,全是心——動念思慮的産物,懂嗎?那是不存在的,是心“動念思慮”的産物——唯心所造,全是虛妄……一切相,全是虛妄。聽懂了吧。

“性”是 “心之本體”,是“永恒真實”。然後,剩下的呢,全部是“唯心所造”。修道的根本任務在于什麼?在于擺脫生死,超越輪回;最終,要複歸的,就是這個“性”,為什麼?因為這個“性”,最終是“湛然圓寂,心境一如”——你修道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複歸于這個“湛然圓寂”的狀态。

這個理論有點難啊……那,在現世的日常生活裡呢,實際就是要使我們的言行,跟我們這個心要追求的這個甯靜狀态去相應。懂什麼意思嗎?——你不可能完全做到,你要做的修行,就是讓你的言行和你心要追求的“湛然”、“一如”的甯靜狀态,盡可能地去相應。

這種寂靜的“心”來對應無常的“世間”,這樣,就使黃檗希運這種禅思想倍加接近于佛教的原始教義——佛陀的原說。為什麼呢?佛陀的原始教義是什麼?四根柱子——苦、集、滅、道。“苦”、“集”就是無常的世間;“滅”、“道”就是寂靜的心。對吧,心之本體,“性”是“心”的本體——寂靜的心,永恒真實;“滅”、“道”就是這個寂靜。所以說,希運的禅思想,實際非常接近佛教的原意。因此,他的理論實際也要比其他禅師的理論要高一階。

“心”、“性”,這都是對内部世界的一個認識。還有一個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呢?剛才說:外部世界都是心造。在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上,因為都是“心造”——就是,他的理論都是“心造”……不是他的理論,這是佛教的理論,希運采取了一個“斷然否定一切”的立場,否定到什麼地步呢?就像本節課開始說的“四大否定”一樣,他的“否定”是“否定一切”,以緻于——無心、無法、無事、無物、無人、無佛,乃至無道、理可言。這是什麼?一切無!空無一切,又叫“一切無”。空無一切,這就是六祖《壇經》的思想——就是,六祖惠能,《壇經》的思想。所以,希運采用的否定一切的立場——無心、無法、無事、無物、無人、無佛乃至無道、理,這就是《壇經》思想。

《壇經》裡不是有故事嘛,慧能對追趕他的慧明說:“不思善不思惡,正當恁麼時,還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時本來面目”。慧明于言下,不就得悟了嘛,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出處:唐,裴休《黃蘖山斷際禅師傳心法要》:“明 於言下忽然默契,便禮拜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會中,枉用三十年工夫】。“本來面目”,一句你就懂了。《壇經》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呢?這就是希運說的“本無”;《壇經》說的也是“本無”。

“本來面目”的本來的面目,就是“無”——本來就什麼都沒有。這就是《壇經》思想。而希運的無心、無法、無事、無物、空無一切,也是這個概念。說明,希運在禅觀裡,吸收了牛頭宗的宗旨。這個,大家可以去返回去聽去年(佛教通史)六十一課。可能大家忘了,去年六十一課講的是牛頭宗——“潤州風土,牛頭法融”。牛頭宗的宗旨是什麼呢?牛頭宗的宗旨,就是本來無事。希運的“空無一切”就是潤州法融的“本來無事”——就是《壇經》的“本來面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