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山東境内黑陶鼎文化

山東境内黑陶鼎文化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9 12:27:38

鼎(拼音:dǐng)是一個漢語常用象形字,始見于出土商代甲骨文。“鼎”的字形模拟的是古代的一種烹饪器具,其形制上面像缸,有圓形、方形,兩側有耳;下面為足,通常圓鼎是三足,方鼎是四足。鼎本意是古代的一種煮食物的器具,随着時代變遷,鼎不僅僅是古人用來烹煮食物,也是放在宗廟裡祭祀用的一種禮器。有的鼎體型很大、很重,所以“鼎”又表示很盛大,如:鼎鼎大名、鼎盛的意思。由于古代“鼎”的重要,又常用于比喻爵位和帝業,如:一言九鼎、定鼎、問鼎中原等。 在華夏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曆代帝王把鼎作為建立國家的标志,象征國家政權的重器。太史公司馬遷《史記》中,“鼎之所在,國都定焉”的描述,足以證明“鼎”在古代帝王心目中的地位,是權力至高無上的象征。

山東境内黑陶鼎文化(陝西富平荊山鼎文化延展)1

荊山鑄鼎

大約在5000年以前,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融合炎帝、蚩尤三大部落後,在廣袤的黃河、渭河流域開辟了一統華夏的曆史重任。

據史書記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那麼這個“荊山”到底在什麼地方呢?在泱泱中華大地上,稱為“荊山”之地一共四座,分别在湖北省南漳縣西部的荊山、陝西省富平縣西南的荊山、河南省靈寶縣阌鄉南荊山、安徽省懷遠縣西南荊山。那麼哪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鑄鼎荊山之地?

要探索黃帝“荊山”鑄鼎的具體位置,那就從太史公司馬遷所編著的《史記》開始~

山東境内黑陶鼎文化(陝西富平荊山鼎文化延展)2

《史記•封禅書》,記載為:“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及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須。龍須拔,堕黃帝之弓。”

山東境内黑陶鼎文化(陝西富平荊山鼎文化延展)3

《史記·封禅書》記載:“昔聞泰帝興神鼎一,一者一統,天地萬物所系終也。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那麼軒轅黃帝、大禹鑄鼎的荊山到底是哪個荊山呢?我們還得從史書記載中來找尋答案:

山東境内黑陶鼎文化(陝西富平荊山鼎文化延展)4

(1)《後漢書·郡國志》的記載:“首山屬河東蒲阪,荊山在馮翊(音讀:pingyi)懷德縣”與《漢書·地理志》相同。

(2)晉代皇甫谧《帝王世紀》雲:“禹鑄鼎于荊山,在馮翊懷德之地,今其下有荊渠也。”

山東境内黑陶鼎文化(陝西富平荊山鼎文化延展)5

(3)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渭水》雲:“渭水之陽即懷德縣也。”

(4)《括地志》雲:“荊山在雍州富平縣,今名掘陵原。按雍州荊山,即黃帝及禹鑄鼎地也。”與宋《太平禦覽》的記載與此大同小異。

(5)宋敏求《長安志》卷十九雲:“《尚書》曰:‘荊、岐既旅。’又曰:‘導汧及岐,至于荊山。’孔安國曰:‘荊在岐山東,非荊州之荊(在今湖北南漳縣西)也。’《方輿記》曰:‘昔黃帝鑄鼎于此。’

(6)《辭海》荊山:《禹貢》:導硏及岐,至于荊山。《漢書地理志》稱為北條荊山,相傳禹鑄鼎于此。據《隋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志》,(荊山)則在今富平西南。

(7)《書經·夏書》中載有“漆、沮既同,沣水攸從,荊、岐既旅終南敦物……”其注釋雲:“荊、岐二山,荊即北條荊山,在懷德縣(富平之漢稱)南,耀州富平縣掘陵原也’。

(8)《尚書》是這樣記載:“漆沮之水已從入渭,沣水所同,同于渭也。”漆水,源于同官縣(即今之銅川市)焦坪山。沮水,源于黃陵縣子午嶺,二水流至耀縣之南,富平西北岔口處合流為一,合稱石川河,經荊山左側腳下流入渭河。此即孔氏所說“漆沮之水已從入渭"之說。關于荊山之名,孔安日:“荊在岐東,非荊州之荊”。

(9)對于荊山原的範圍《富平縣志·山川志》記載"北條荊山屬富平之南,三原之東,臨潼之北,蒲城之西,皆統一為荊山"。

以上史書、富平縣志資料佐證,可得出以下結論:黃帝、大禹鑄鼎的荊山在古左馮翊懷德,就是現在的富平縣城南的荊山原。

山東境内黑陶鼎文化(陝西富平荊山鼎文化延展)6

曆史遺迹

荊山,是一塊神奇之地,綿延數十裡,南望太乙、北依漆沮河(現名石川河),景色秀麗,地貌形象,素有“金絲吊葫蘆”之美稱。幾千年來留下許多文人墨客的足迹和墨寶,漢唐時曾是皇家禦花園,又是盛唐覽勝處。據史料考證,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王安石、班固、蘇武、曹植、陳覺等文人雅士都在荊山留下壯麗詩篇。秦穆公、秦孝公、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武則天等無數皇親貴族到此祭祖、遊覽。荊山原上布滿了皇室家族藩王賓妃陪葬陵墓50餘座,東端原首有漢太上皇劉執嘉萬年陵,西端有唐高祖李淵獻陵,可謂是漢唐盛世的兩個太上皇的安逸之地。

山東境内黑陶鼎文化(陝西富平荊山鼎文化延展)7

富平縣城西南約5公裡處的荊山原上,也留下了一些古老村落如:“鑄鼎村”(今城關街道辦向陽村境内),相傳是黃帝、大禹鑄鼎之地,村子周圍有五堡:鼎寺堡、鑄鼎堡、鼎寺中堡、鼎寺南堡、荊鎮堡等地名,還有荊山最高端的三鼎村、圍繞荊山周圍的盤龍灣、卧龍村、化龍堡、龍條溝等地名,這些地名均與黃帝、大禹鑄鼎有關。

明代有詩句描寫荊山原盛景,“荊山千古秀,漆沮逶迤長”,清代關中大學士李因笃神遊荊山鑄鼎宮時寫了一首關于“荊山鑄鼎”的詩,神禹荊山鑄鼎宮,古坊疏豁送春風。我來下馬頻瞻拜,南望川流砥柱中。”詩中提到黃帝、大禹荊山鑄鼎的“鑄鼎宮”、“鑄鼎遺宮”、“古坊”、“砥柱中”。清代有一名富平籍詩人陳覺的《荊山鑄鼎篇》中有“昔考軒轅帝,曾鑄此山巅。飛龍來接行,清虛登上仙”詩句。還有清代富平籍作家韓文所寫的《荊山記》都為我們研究黃帝、大禹荊山鑄鼎提供了曆史依據。

鑄鼎意義

荊山鑄鼎,标志着軒轅黃帝統一三大部落,國家雛形部落聯盟的形成,是中華民族曆史進程中的一件大事,譜寫了中華民族曆史上第一次統一輝煌的一頁,黃帝鑄鼎、肇造中華。大禹治水成功,秉承黃制荊山鑄鼎,鑄九鼎、象九州,象征着中華九州統一,歸一天下的決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