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後,元宵節到來,這一天人們張燈結彩,大街上熱鬧非凡,晚上一家人一定要聚在一起吃元宵。那麼你知道元宵節是怎麼流傳下來的嗎?吃元宵有什麼寓意呢?
我國古代,每年農曆的正月成為”元月“,月圓之夜成為”宵“,所以正月十五成為元宵節,自此以後,一元複始,萬象更新,是春節的延續,人們采取各種方式來慶祝,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上風上水,所以也成為”上元節“。
元宵作為一種傳統食品,在我國由來已久,在宋代就流行元宵節吃元宵的風俗,當時稱其為“浮元子”,後人成為“元宵”,又稱“湯圓”。以花生、芝麻、桂花、紅棗、果仁等各種豐富的餡料、用糯米粉包成,可葷亦可素,風味不同,可蒸煮、煎炸等食用方式,寓意團圓、美滿之意。
在江南地區,吃湯圓是冬至的習俗,有古詩為證:“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有團圓、美滿之意,相傳冬至吃元宵寓意家庭團圓、和睦,又稱為“冬至團”,可以用來互贈親朋好友,也可祭祖。
元宵雖然寓意好、味道好,但是不宜多吃,糯米的粘性高,尤其小孩子和老人消化系統功能弱,多吃會引起胃酸、燒心等不适。元宵是高熱量、含糖分多的食物,吃完最好喝點湯,并且不要馬上睡覺,适當的活動以後方可休息。
每年的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張燈結彩,小孩子們挑燈籠,逛廟會、看花燈、踩高跷、舞獅子,熱鬧非凡。因為是春節後的最後一次狂歡。這天以後,人們又要進入新的一年的辛勤勞作,所以元宵節這天一定要慶祝一下,表示對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希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