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在這個信息化快速的時代,人們已經變得越來越功利,做什麼事情都追求一個可見的結果,對于看書也是功利化區分。但看“閑書”真的是浪費時間嗎?本文作者就對看“閑書”話題進行了分析,介紹了看書的各種好處,一起來看一下。
無視功利熱愛閱讀的人畢竟少數。
讀書無非也是攝取信息的一種手段,于是,人難免困惑,那讀書跟生活中與人交流,或者看視頻、煲劇有什麼實質區别?
其次,我們看書确實能增長點見識,但多數并不能直接運用,不會讓我漲工資、找到好工作,甚至沒法讓我看到可見的改變、提升。
有些内容哪怕有所啟發,不久後終歸忘記,那看書的意義何在?
仔細想想,這些問題不無道理。
這篇專題,我就從實用層面談下我讀書多年的體會。
先聲明下,下文所說的“書”僅指“好書”,很多爛書确實不值得看。
人最怕的不是無知,最怕的是對錯誤的知識深信不疑。
一、作為攝取信息的方式,看書有何不同?我們日常交流其實都在遵守一些“社會潛規則”——生活語言、大衆語言、接地氣的語言。唯有世俗語言才能融入世俗生活,否則就會被社會排斥,孤立。像孔乙己那樣,跟人聊“回”字的四種寫法,不合時宜。
這種世俗語言,不僅用于人際交流,還體現在所有面向大衆的休閑方式中,短視頻直播、影視劇、流行音樂……但凡面向大衆的,尤其是暢銷的,必然采用世俗語言。
世俗語言的好處是我們能在潛移默化中輕易融入主流社會的價值體系、思考、行為方式中,容易有歸屬感。世俗語言,交流的内容是次要,重要的是“交流”本身,是情感的互動與投資。
世俗語言對于群體,更容易凝聚人心,“修身齊家平天下”無法叫醒芸芸衆生,“打土豪分土地”則一呼百應,因為後者是世俗語言。
世俗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但僅有世俗生活,也不行。
比如,會讓眼界變得越來越窄,柴米油鹽,一點兒破事就能撐破小肚子。
更大的問題還在于,世俗的内驅力是物質欲望,這是個無底洞。這是由人類大腦的生理決定——快速适應周遭的一切。無論多麼優質的物質供給,新鮮勁過後,你都會很快「無感」,然後欲求更多。
隻需略微反思,人們就會意識到,完全的世俗生活,無非是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無論是商政名流、精英白領還是普通人,歸根結底,隻是一遍又一遍推着越來越大的石頭上山下山,無限循環的地獄。
那怎麼辦?看書啊。
王爾德說,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裡,但總有人仰望星空。就是這個意思。
書籍的語言,自誕生起,就在世俗之外。書的“始祖們”,道德經、聖經、理想國、諸子百家,談論的都是與“生活有關但又超越生活”的話題。
我們在書中,可以肆無忌憚的與“星辰大海”對話,你喜愛什麼就能讀什麼,你不知道自己喜愛什麼,也可以通過閱讀找到。書籍就在身邊,觸手可及。
雖然大腦容易适應物質,但卻難以适應精神,原因很簡單——“學而無涯”,以無窮應對無窮。大海星辰填滿無窮欲望。
這就是書籍攝取的信息與日常交流、休閑娛樂攝取信息的根本區别——後者僅限于有限的世俗,前者不僅可以聊世俗,還可以聊世俗之上無窮無盡的話題。
換句話說,閱讀好書是讓我們擺脫“西西弗斯命運”的唯一出路。
當然,也許一些讀者還年輕,對這個「深度實用」價值不太在意。那我再談些「淺層實用」吧。
二、讀書是獲取信任資本的開放通道咱就從最功利的情境說起——談婚論嫁。
我一個鄰居小玩伴,一表人才,事業單位工作,單身。他偏好高學曆的姑娘,逢年過節,我先後給介紹兩位,但都沒成。問那兩位女同學,她們的反饋竟驚人一緻:第一印象可以,聊多了,略無趣。
我繼續追問,終于發現問題所在:他們無法用同一層次的文化語言交流。
以前我也覺得「文化語言」虛無缥缈,有那麼重要麼?
近年閱曆多了,再仔細研究人們的密友圈子,就發現「文化語言」非但不虛,而且還是進入某些圈子的必備資本,是一種“文化門檻”。
《人類簡史》中,赫拉利解析,陌生人要達成協作,前提是他們相信共同的叙事。
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中,能說同一層次的語言,就是一類共同的叙事結構,是“信任資産”的一種。
要知道,今天的社會,最昂貴的成本是“信任”。
我職場合作過的銷售很多,但最終私下成為朋友保持聯系的卻隻有一個,他跟其他銷售不同之處是熱愛讀書。跟他共事時我們很少聊工作,更多的是聊些宏觀物理、社會形态、曆史演化那些“有的沒的”。我們之所以能彼此信任,或許是潛意識裡覺得,一個熱愛仰望星辰的人,品格能龌龊到哪裡去呢?
反之,我們從小到大的玩伴,有些玩着玩着就因為文化語言差異,可說的話越來越少,關系慢慢的也就淡了。
我們看很多名著裡,比如《紅樓夢》,寶玉與初次見面的妹妹們交流的第一句往往是“妹妹讀過什麼書?”
《挪威的森林》中,永澤認為渡邊值得結交,理由是他也喜歡看《了不起的蓋茨比》。
這些都很有代表性。
論其實質,是因為「文化語言」是在陌生人間建立内在信任的密碼,同樣的語言意味着類似的價值觀,因而可以信任。
很多時候,職場的關鍵升遷、生意場的大小買賣,機會就是這麼做進去的。
你觀察下對接高級客戶的銷售,光靠情商、世故遠遠不夠,還得能跟客戶說同一層次的文化語言,那些最為成功的人,往往都不會無趣。
這一文化語言,就是靠海量的閱讀獲取的,是進入某個圈子的“文化門檻”。此外,文化語言具有向下兼容性,一個知識淵博的人可以随時調整來融入(如有需要)較低層次,但反過來,卻不行。
所以,多讀點非功利的“閑書”,受益無窮。
目前談的是閱讀提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價值。
下面,咱再聊一聊,閱讀對個人提升方面的實用價值。
這可就多了,下面,我僅談幾點對我觸動較大的。
三、洞察之眼很多人追崇那些“找本質”、“底層邏輯”、“第一性原理”之類的方法論。為什麼?
因為這些方法論迎合了人們的“速成幻想”——我與專家們的差距隻是些竅門技法,隻要掌握這些“底層原理”,就能實現彎道超車。
可能麼?
事實的真相是,對于知識淵博的人,他根本無需任何方法論即可一針見血抓住問題本質,進而轉化成“生産力”。
反之,對于隻掌握了應試知識的高材生們,在很多領域,就算給他們“第一性原理”,也不會用。
比如,在内容領域創業,有個最基本的原則:順應文化土壤。
但有多少人真的理解「文化土壤」意味着什麼麼?
很多人知道我們是儒家文化,甚至能更進一步回答,是「入世文化」。好,現在我把内容領域創業的原則給出來了,要順應國内的入世文化。
然後呢?怎麼運用到業務中?不知道。
那我們該如何才能真正弄懂「入世文化」的精髓,并深刻理解它對普通人的思考方式、行為模式等潛意識的影響?
無他,唯有用心閱讀各類“閑書”,譬如解析諸子百家(尤其是儒道)的經典,東西方文化對比,嚴肅的曆史書籍等等。
沒錯,閱讀這些人文類的書不會讓你升職加薪,但一旦你能深入領會傳統文化,你就能把上述「順應文化土壤」翻譯成一句内容創業的箴言:無論主營業務是何領域,但一定得把它們“翻譯”成實用功利式語言。
再進一步,怎麼翻譯,如何把握分寸?這些同樣需要各類人文類“閑書”提供的廣泛“原材料”。
類似道理,不少人都曾吐槽我們的政策對外國人過于“讓利”。但如果人們理解華夏文明對外的态度一貫是「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明白它的淵源、文化慣性,就能理解為什麼會有這些政策。
更進一步,如果你認為這類「原理」茲事體大,僅憑一方之言不可信,那你還能借助閱讀各類“閑書”,從其他完全不同的領域進行驗證。比如,系統科學、人腦神經科學、社會文化學(這些可絕大部分都是“閑書”)……如果你能從不同維度的理論中得出類同的結論,那我們就能極大的信任該「原理」的可靠性。
所以,你會發現,無論是厲害的創業者還是職業投資者,他們大都熱愛閱讀經典,喜歡看各類不實用的“閑書”,因為這些人都很清楚,把這些“閑書”的知識雜糅後就很可能解讀現實世界中隐含的“金礦”信息。
但你什麼時候看他們看那些“本質思考力”“底層邏輯”“高效學習”之類的書了?
所以,現實中為什麼有些人能“一點就通”,或“一下子”就頓悟?
原因根本不是什麼悟性、智商這些虛無缥缈的東西,你隻看到他們的表面,卻沒看到他們腦殼裡那此起彼伏的電化學反應——那些大量“無用的閑書”。
或者,我可以打個比方,閱讀好書就好比在我們的心智中打磨各類鏡片,現實世界的信息無窮大,而人腦的處理能力有限,如何更好的處理現實問題,唯有靈活運用各類心智鏡片。
四、心智鏡片今天心理危機無處不在。人們遇上點“自卑、不自律、自我懷疑”問題,第一反應便是先來一針“心理治療”。無怪乎網上的暢銷文,大都競相引用心理學理論。
有些讀者問我靠不靠譜,我看過一些,總結起來就是,“想學扣籃麼,學姚明的姿勢就可以了,一二三。”至于沒有姚明的身高?别管那些,你該專注自己,一二三練起來。
問題出在哪裡?我在以前專題中已經強調多次了:
解決系統問題的方法在系統之外。
根治心理問題的方法也在心理學之上。
以我自己為例。你們曾遇上的問題,迷茫、痛苦、拖延、自暴自棄,我也經曆過。但我沒有求助相關心理學,取而代之,我看書。
一本書,一杯茶,一盞燈,刹那安靜的世界,不覺流轉的時光。“心理問題”不攻自破。
為什麼閱讀能夠救贖,而其他娛樂消遣卻隻能讓人逃避片刻?
最根本的原因,是看書能為人提供多種看世界的「鏡頭」,能改變「人與世界的關系」。
一旦我們切換看世界的模式,那麼我們就能改變對自身處境的看法。
為什麼面對同樣的打擊,有些人恐慌焦慮,有些人波瀾不驚?常見的說法是,有些人心緒敏感,有些人沒心沒肺,但這些歸咎于性格的籠統解釋等于沒解釋,心有猛虎細嗅薔薇,這屬于什麼“性格”?
真實的原因是,前者的世界很小,後者的世界很大。
在你心靈的天花闆内,一點小閃電也是五雷轟頂,但在無限寬廣的天地間,雷鳴風暴也不過刹那煙火。
一個不愛閱讀,隻沉浸于世俗生活的人,攝取的信息永遠局限于世俗生活内,這樣的「世界圖景」隻會随着年紀、随着社會關系的變弱,越活越小,這或許是為什麼有些人年紀越大,路也就越走越窄。
而閱讀,能讓我們在有限的生命中引入無限的生命體驗:
你讀名著經典,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在不同社會文明、不同人生閱曆下的掙紮、抉擇、奮戰的人生命運。閱讀他們的故事,沉浸其中,就好比親曆了一番;
你讀曆史,能發現人性千百年來不變之處,也能發現人類為了應對人性缺陷所做的各種社會嘗試,進而能更好的理解今天周遭的一切;
你讀了人類考古學、社會學後,對人們口中的“人性”開始懷疑了,《國富論》的基礎假設,《自私的基因》試圖證明的人性……你開始質疑整個現代文明是建立在對人性的錯誤理解之上(這就對了)。
于是,你又會開始尋求探索思想史,閱讀科學哲學……
我這裡舉的隻是人文類書籍的九牛一毛。
實際上任何領域,數學物理、信息生命、藝術天文、語言符号……無論你從哪一方切入,都能順藤摸瓜拉出一個驚豔的世界。
這個過程中,你正一手堆砌、建設自己的精神家園。物理世界中的房地産貴的發燙,但精神世界中的家園卻無限寬廣,任你創建。
當你的精神世界變大後,什麼事情還不是過眼雲煙、雲淡風輕?
這是「做人」的福利。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在書籍中打磨各種心智鏡片,限于篇幅,我就不詳細介紹了,留待你自己慢慢探索,比如:
顯微鏡:克制「過度簡化」,能基于環境重新定義問題。
照妖鏡:辨别事物真僞、優劣,有助于做出高質量決策。
梳妝鏡:吾日三省吾身,把錯誤、失敗視作進步的反饋。
以及,很重要的「理想之鏡」。
今天很多人“找不到人生目标,沒有生活方向,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對此的最好解藥,就在我們古老的文化傳承中——榜樣。
我在榜樣專題中剖析過,人類是一種依賴内模仿來發揮自身潛力的社會物種,而廣泛的閱讀,便是我們發掘最适合自身榜樣的“英雄庫”。
至此,你也許認可讀好書的内在價值了,但是,也許仍困惑于一個問題,為什麼我看完了一兩本好書,既不知道怎麼“用”,也不見得有什麼進步呢?
五、閱讀與進步的關系我先解答第一個問題。為何很多好書,看完了也不知道怎麼運用其中的知識?
這個問題,我在專題“談論知識的時候在談論什麼”剖析過了,這裡簡述下要點。
大體上,知識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個人經曆/經驗,屬于個人私密性質但難以言說的體悟。
第二類,不可言傳的知識,屬于内化了,在實踐中積累,但無法直接傳授給他人,類似「技能」那樣的知識。
第三類,可言傳的知識,即通常說的定義、理論、經驗總結等等,是上述第一、二類知識高度“壓縮”的結果。
我們閱讀中隻能獲得第三類知識,因而它無法直接“拿來就用”。我們運用這些知識前,必須積累大量相關的問題情境,以及過往踐行經驗,再綜合運用你的第一二類知識(這是無意識過程)進行“逆向解壓”,把靜态知識轉化為動态知識。
這需要廣泛踐行,更需要閱曆積累。
其次,很多人大概很好奇,我們大概要閱讀多少本好書,才算得上知識淵博?
這雖然是個見仁見智、無法量化的問題,但我可以給點粗糙的建議:
從你閱讀的第一本好書到第十本左右時,這一階段以培養閱讀的“讀感”為出發點,可優先選擇感興趣的讀物,同時還可以看些相應主題的記錄片;
從第十本到第三、五十本,這個階段你會察覺到知識面變寬廣了,可以不再限于簡單文體的書籍,除了泛讀也要精讀(且反複閱讀)一些書,不要追求數量;
至于第三階段,我相信你已經不用多少外部指引了。
最後,那些認為“沒時間”讀書的人,恕我直言,把你每天淺薄娛樂的時間擠一部分出來,一年認真讀完三五本書沒問題吧?
用一兩年時間把閱讀的“讀感”培養起來,後續的看書就是娛樂消遣了,還愁擠不出閱讀的時間麼?
最後,分享一句所有讀書人都會認同的觀點:
一旦一個人開始熱愛閱讀,那就再也沒有什麼可以阻止他進步了。
#專欄作家#
李少加,公衆号:少加點班,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進化式運營》作者,“基于用戶視角的用戶養成運營框架”提出者,互聯網商業獨立研究者、運營管理專家。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