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自己發的第一條朋友圈嗎?
2022年4月19日,微信朋友圈功能上線十周年。
十年光陰似箭,朋友圈記載的喜怒哀樂,仍曆曆在目。
從2012到2022,微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朋友圈也不再隻是一項“社交功能”。分享瑣碎日常,記錄生活點滴,發表文字圖片與音樂,它承載了許多人的回憶和未來,現實與夢想,成長及老去。
那麼,你還記得自己發的第一條朋友圈嗎?
記得當時青春正好 你愛談天我愛笑
來自雲南某房地産公司的文員溪溪,今年34歲。十年前的她剛剛步入社會,是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心的年紀。那時電影《2012》火遍全國,瑪雅人的預言讓大家開始了“末日”前的中二狂歡。
“感謝小泥巴同學的邀約,是芥末日的last supper。”
朋友圈截圖。受訪者提供
“當時大家都在轉發瑪雅人的預言,說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溪溪回憶當時的情景:“小泥巴是我當時的一個同事,剛好那天她約我去她家吃飯,我就發了一個這樣的朋友圈。”
說起十年來的變化,溪溪調侃自己“雖然沒有升職加薪,但是沉穩了許多”,而“小泥巴”被調往其他部門,盡管聯系變少了,但兩人也還是關系不錯的朋友。溪溪笑着說,“我會把這條朋友圈分享給她看看的。”
十年前陪你吃飯的人,十年後還在你身邊,可以一起說笑談天,何其珍貴。
聚餐圖片。受訪者提供
除了美食,音樂也同樣不可辜負。在成為導演前,薛先生做過一段時間的音樂發燒友,他的第一條朋友圈始于2012年草莓音樂節的現場。
“全場合唱《獅子座》”
朋友圈截圖。受訪者提供
“這條朋友圈是和同事一起去草莓音樂節發的,當時互相拍了很多照片。”彼時的薛先生還沒成為薛導,隻是傳媒行業的一個快樂打工人,“當時處于美好的青春,是吃了星星的超級瑪麗,一蹦兩米高,一切皆有可能。現在像蘑菇,在地上蛄蛹,瞻前顧後。”
薛先生劇組拍攝圖。受訪者提供
雖然自嘲“心态老了”,但薛先生卻從未掩飾過自己對“青春”的偏愛。2019年,他執導的某部青春題材劇入圍了豆瓣華語劇集評分年度前十名。或許33歲的薛先生能在自己的作品裡,窺見那麼一點從前青春的影子,就如同他所說的,“下一個十年希望自己再變年輕一點。”
有人長大 有人成熟 有人堅守夢想不動搖
2012年,當時入行十餘載的攝像師旭哥,拍下了北京夕陽下的車流。
“回家。”
朋友圈截圖。受訪者提供
“那是整個電視行業最好的時代。”當天結束完直播錄棚的旭哥驅車回家——彼時他就職的某檔電視欄目業界聞名,收視率相當高,而到了2022年,這個節目遭遇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受網絡的沖擊,大家獲取新聞資訊的方式變成了手機,都不追着電視看了。”
由物及人,旭哥有些唏噓,“這十年來,覺得自己老了,跟不上了。現在年輕人用着很便捷的東西,我感覺就是比他們要落後,就跟現在我看待我父母那一輩是一樣的。”
拍攝紀錄片時随手拍太廟。受訪者提供
1972年出生的旭哥給自己許的願望是“趕緊退休”。話是這麼說,然而近幾年他依然堅守在崗位上,參與了好幾部文化類紀錄片的拍攝,“做一些非時效性的,更加有知識性的,有更深意義的東西,是電視行業應該去發展的。”
作為嶄露頭角的電視人,旭哥的同事小曹剛剛結束一個和北京冬奧會相關的大項目。這個25歲的青年翻出了他的第一條朋友圈。
“郭叔叔謝啦!”
朋友圈截圖。受訪者提供
“這張照片是2013年9月6日,在高中新生入學典禮上拍下的。那年我們去的軍訓基地在一個部隊的駐地附近,人生裡第一次摸到了槍。”對于文案中的“郭叔叔”,小曹解釋,“我們的教官姓郭,是一名武警士官,對我們很好,訓練結束後我們都管他叫郭叔叔。”
那時向往軍旅生活的少年對自己的未來充滿迷茫,然而在一步一步的前進中,他隐約觸摸到了夢想的邊緣,“上高中之後我加入了學生會,開始在校廣播站負責每周的廣播,就想以後能當一名播音員。”
記者小曹工作照。受訪者提供
如今的小曹成為了一名記者,“現在覺得夢想基本上已經實現了,因為不管是播音員還是記者都屬于新聞工作者,而且記者還能夠更加近距離地接觸新聞現場。”
和小曹對比起來,43歲的康先生顯得比較務實。
“秦淮風景”
朋友圈截圖。受訪者提供
康先生介紹,他的第一條朋友圈發布于2013年的南京夫子廟,“那時候我剛從安徽老家回南京,元宵節約了幾個朋友去南京夫子廟遊玩。”
當時的他處于而立之年,在某個跨國企業上班,因為工作調度舉家搬到南京,“我們一家人搬到南京,還需要租房住,房間也小。”
為了給家人掙一份未來,他每日奔波勞碌,“因為應酬喝酒,有一次回家的時候坐地鐵坐反了方向,坐的是末班車,最後被乘警叫醒後,我打車回家的。”
康先生近照。受訪者提供
“曾經的小鮮肉,變成‘油膩’大叔了”,康先生保留着一份勇于自嘲的幽默感。人到中年,攢下些許家業,十年前的他幹勁十足,敢于打拼,現在的他成熟穩重,考慮事情更加圓滿,下一個十年,他希望自己能實現财富自由,時間自由,給親人和愛人更好的生活。
一場典禮一頓飯 是桃李滿天下前的日常
老師,或許是時光最苛待,又最優待的人。2014年9月2日,數學教師小楊滿懷欣喜地分享了這樣的一組照片。
“開學第一課”
朋友圈截圖。受訪者提供
“這是我們搬進新校區的‘開學第一課’,面對環境優美的校舍,老師和同學們都很高興”,小楊語氣溫柔,“圖上的學生是121班,現在部分孩子已經參加工作,還有部分孩子準備大學畢業了,同學們放假後有空就會回來看望我。”
雖然同事們喜歡戲稱楊老師為“小楊”,但其實她的教齡已有數十年。回憶起青澀時期,小楊老師忍俊不禁,“剛當老師的時候管不住學生,會被學生氣哭,出校門還被門衛攔住,說要班主任批假的請假條才能離開。”
剛畢業的時候,小楊老師在鄉鎮學校就職,照顧着很多留守家中的孩子,“衣服破了會親手幫他們縫,學生生病我親自送去看醫生。”
她的拳拳之心孩子們都看在眼裡,“那時候條件艱苦,要去食堂挑熱水,班裡的男生輪流幫我挑熱水。每到周末收假,他們會拿青菜、糍粑挂在你房間門口。”
去年的開學季,小楊老師和另一批祖國的花朵相遇了。她的願望很樸素,“希望我能做到樂教于學,希望學生學有所成。”
朋友圈截圖。受訪者提供
時間倒退回2013年。在同一個學校裡,教生物的鄒老師緊趕慢趕扒完食堂的晚飯後,又繼續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她随手拍下了當天的夥食,發到了朋友圈裡。
“吃了一個學期的周一固定晚餐”
朋友圈截圖。受訪者提供
“豬肉焖腐竹,白蘿蔔。味道很一般,湊合吃飽不餓就行了。是在辦公室裡随手拍的,沒什麼特别的故事,隻是覺得當時的夥食條件不好,工作也蠻辛苦的。”從業16年,鄒老師早已習慣了高強度的工作節奏,她輕描淡寫地說,“考試前後、複習、改卷的時候比較忙。偶爾會沒時間吃飯,現在腸胃不是很好。”
學校食堂午飯。受訪者提供
昨天中午,她分享了食堂新鮮出爐的午飯,小白菜、葫蘆瓜、牛腩炖蘿蔔。就在這樣日複一日簡單的三餐中,老師們迎來送往,托舉起了一個民族的未來。
你拼命發芽 她白了頭發 一起寫下一撇一捺
2012年10月24日,山東省德州市人民公園裡,一對兄妹沖着鏡頭笑得燦爛。這個瞬間被媽媽雨茉收集下來,發到了朋友圈裡。
朋友圈截圖。受訪者提供
“剛發現可以發朋友圈了,就測試了一下這個功能,大概是做媽媽的天性,愛曬娃。”說起自家神獸,媽媽雨茉滔滔不絕,“兩個孩子性格都乖巧懂事。兒子比較幽默,女兒比較沉穩淡定,有些慢性子。他們跟父母沒有代溝,什麼事都可以交流。”
翻出孩子們的最新合照,雨茉發出了“時間都去哪了”的感慨,“十年前,兒子9歲,女兒3歲。現如今兒子19歲即将高考,女兒也馬上要上初二了。”
孩子近期合照。受訪者提供
如今兩個孩子在天津念書,雨茉在山東工作,最近三年裡很少有享受天倫之樂的空閑。和十年前相比,雨茉最大的變化就是更注重保養身體了,“健康是一種責任,有個健康的身體才可以照顧好老人孩子,也不給其他人增加負擔。”
40歲的雨茉對下一個十年許下了美好的期望,“希望孩子們能升學順利,參加工作順利,父母親人一定要健康平安。”
而在2013年2月9日,來自廣西的另一位母親林林,用孩子恬靜的睡顔,占領了自己第一條朋友圈的版面。
“春晚中,小旻旻居然睡着了。”
朋友圈截圖。受訪者提供
“孩子當時大概1歲7個月。他爸爸家一直都有個傳統,就是要陪着爺爺奶奶看春晚。還沒有到12點,孩子就睡着了,我們覺得很可愛,又是第一次使用朋友圈,就發啦。”林林笑稱,在這條朋友圈下評論“跟他爺爺一個德性”的是孩子他爸,因為孩子的爺爺也是看着春晚就會在沙發上睡着。
九年後,小旻旻長成了大旻旻,“11歲,五年級的他是一個超級小暖男,很會照顧媽媽和弟弟。”
孩子近照。受訪者提供
“這張圖片是2月20日拍的。今年的冬天超級冷,寒假時他會先起床,煮好雞蛋讓我們吃。睡覺前,他會幫我們用吹風機吹暖被窩,再回他自己房間睡覺,還是很懂事的。”
老公孩子熱炕頭以後,媽媽林林的脾氣變化很大。原本性格急躁的她在孩子的成長中逐漸克制自己,“我經常跟孩子說‘媽媽也才當了11年的媽媽,我們需要一起成長’。”
林林的願望平凡而真誠,“下一個十年,唯願兩個孩子健康平安,我們小兩口努力把小日子過紅火。”
其實,十年并不隻是朋友圈的十年,也是世事變遷的十年。文案記錄的是回憶,圖片承載的是愛意。一箪一食,盛滿了中國式人生,一字一句,折射出中國式倫理。青春、回憶、老去,成長、相愛、别離,師生、家人、團聚,都在這方天地,都在這看似平淡無奇的點點滴滴裡。
友情提示:打開微信--我--朋友圈--我的朋友圈--向上滑動--點擊左上角日期--滑到最早的年份、月份--第一條朋友圈就出現了。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曹飛 題圖來源:IC photo 圖片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中新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