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一書中就講述了三毛和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的種種趣事,将“粉絲”叫做“春雨”騙荷西來吃,大展廚藝;在撒哈拉沙漠裡簡單瘋狂而又莊重認真地登記結婚;不精通醫術卻忍不住幫人看病做醫生等等,三毛的撒哈拉生活實在是精彩有趣。
除了這些,三毛筆下還記錄了撒哈拉女人另類的洗澡方式與洗澡習慣;十歲就出嫁的姑卡遭受割禮與家暴的惡俗;三毛跳脫文化的界限,全力探索着這裡與衆不同的文化。
夢起撒哈拉
從小三毛便相信看課外書不是一種罪過,拾荒也是一種别樣的夢想,特立獨行似乎就是她生命的标簽。
她說:“不記得哪一年,我無意間翻到一本美國《國家地理雜志》,那期書裡,正好介紹撒哈拉沙漠。我隻看了一遍,我不能解擇的,屬于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的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天地。”
于是,一場沙漠之旅由此埋下伏筆。
這個難以生存、缺水缺糧的荒漠,在三毛的筆下是這樣的:每一次落日,每一粒沙子都充滿詩意。沙漠帶給她前世的鄉愁,她在這貧瘠的土地上裝飾充滿愛的小窩。
沙漠委實也是壯觀的,“黃昏了,太陽正落下地平線,遼闊的沙漠被染成一片血色的紅......同時幻想著,我正跑進天方夜譚的美麗故事中。”這并非什麼誇大,三毛眼中的撒哈拉正是如此。
撒哈拉同樣也是艱苦甚至是殘酷的,缺水缺糧甚至暴亂也是必然的,三毛從未回避,所以筆下的故事個個都顯得如此真實,撒哈拉的壯闊與詩意也便躍然紙上,在這個她精神的家園,“第二的故鄉”裡,濃郁的自然氣息撲面而來。
在我們普通人很難去到的撒哈拉沙漠裡,有着落後的、原始的文明,同樣也有着質樸的、善良的人們。
三毛筆下描繪了遠離我們生活的異域風情,讓我們看到許多難以想象、十分遙遠的事情,獨特的洗澡方式,割禮的惡俗、沙漠裡的暴亂等等許多故事。
真誠而自由的靈魂
三毛不會醫術,但她相信科學,用阿司匹林醫治好了一位老人的頭疼,用黃豆為姑卡醫治疹子,甚至用指甲油為别人補牙。
三毛和啞奴一家成為朋友,無私的接濟他們,甚至羞愧于自己無法給予他們更多幫助;三毛看不慣财主們踐踏人權,卻又無力改變,隻能用自己的方式給與幫助,辦免費的學堂教女孩子們識字。她愛着這片沙漠,尊重着這裡每個不被尊重的女性的靈魂。
同時,善良從不是沒有底線的妥協與謙讓,尊重不同的文化亦保持應有的理性,一貫的付出不會換來好的結果,在原則面前不退讓才是真正的善良。三毛亦在書寫着不屈的靈魂有原則、有底線的善意。
在撒哈拉沙漠的時光裡,讓許多人都無法忘記的一個故事可能就是撒哈拉威人鄰居借一切能帶走的東西:燈泡、洋蔥、汽油、棉花,開口要錢甚至是吃飯用的刀叉,三毛氣惱之餘并未妥協,一言一行交給他們生活的道理,而且仍舊感謝鄰居讓自己的生活變的五光十色。付出從來都不是一種道德的綁架,三毛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說不的權利。
三毛更像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她被最原始的人性所打動,她願意從如此粗糙的世界裡去挖掘最本性不壞的人性。她不用同情的眼光去看待一些悲慘的人們,而是選擇用“感動”去看待他們,文化差異巨大,但心靈可以沒有差距。
沒有一味地歌頌,更沒有一味地貶低,她用最為真誠的筆仔仔細細的記錄着,用一個個文字反思着。我們能看到,她用這些簡單的文字像我們展現了需要被拯救,也有着被拯救的必要的一群原始的樸實的人群。
三毛的一生都是敢愛敢恨的熱烈的一生,盡管她生命的結局是令人心疼的、落寞的,可就像三毛曾說的“過程即結果”,她的生命旅程即是萬分精彩。
她帶給别人的,亦或是别人對她的愛已是萬分珍貴,愛的坦蕩,愛的熱烈。不少人質疑三毛感情生活的真實性,懷疑是否有那些人的存在,抨擊她的虛僞。
流浪是三毛文學作品的主基調,她的散文作品帶着自傳性質而又并非全自傳,這也是她一直以來備受争議的一大原因。
但我認為文學作品内容的真實與否,從來都不是更不可能是衡量作家品德與水平的标杆,更無關道德。“過程即結果”,重要的是她的文字帶給了我們快樂,給了我們思考。
三毛自幼便在書香世家長大,但并不受父母的寵愛,是個别人眼中不讨喜的沉默的孩子,因而她會在得到父親誇贊後開心地想要死掉。
初讀的時候她這樣看似極端的行為可能不被理解,但正是在她的“過程即結果”的信仰中,我才理解了她,明白了她的那種滿足與激動。
她是千千萬萬的渴望愛的孩子,即使沒有得到許多的愛,她依舊能健康的長大成為一個帶給别人許許多多愛的人。
從兒時的一本封面定價幾毛錢的紅色小書《鬧學記》開始,我一發不可收拾的喜歡上了這個勇敢正義、真誠可愛的靈魂。
盡管三毛站在一個理想中的出世的世界裡,可這絲毫不妨礙她對我人生每一個大大小小的選擇的影響,她始終指引着我前進的方向,教給我許多人生的智慧。
如果有機會,一定要讀一讀三毛,讀她的自由和浪漫,讀她的真誠與善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