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中誤解自己時采取正确态度

論語中誤解自己時采取正确态度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4 18:50:27

#顔讀論語#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顔淵死,顔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椁。吾不徒行以為之椁,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

顔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顔淵死,子哭之恸。從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為恸而誰為?”

顔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論語中誤解自己時采取正确态度(論語198親近的人去世)1

昨天我們學習了南容的謹言慎行,把說話當做比雕琢美玉更難的事去對待。所以,急于表達也許是好事,特别對于銷售人員;但慎重準确表達更重要,更不能言之無物,空之鑿鑿。

如此想來,我們一天當中,當好好檢讨,廢話、謊話、大話、壞話堅決不說。其實,如果說不好,還不如不說,語言往往是蒼白無力的,善用行動和肢體語言反倒更好。

說得再多,還是要看具體的行為舉止。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現在的人對說越來越免疫,不再輕信所言。這也是悲哀,是言而無信的結果。

尊敬的人活着時和死了以後,該如何提及如何對待呢?今天我們學習一下孔子如何對待顔回的死。

顔回短命,曆史上對他的壽命有兩種說法,一種是 32 歲,一種是 41 歲,具體哪個無從考究,總之短命呀!幸虧他結婚早,才有了我們這些後代,早結婚早生育是多麼重要呀!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季康子問孔子,說你的弟子中誰的學問最好呢?孔子回答說,說起學問最好,當然是顔回了,隻可惜他命短早死了。現在,已經沒有他那樣的學生了。

在孔子心中,顔回聰明仁義是當仁不讓的接班人,隻可惜命短。

顔淵死,顔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椁。吾不徒行以為之椁,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

顔回死了。爸爸顔路也是孔子的弟子,想給兒子做一個椁,讀果,就是在棺材之外一個罩,我們通常把棺椁一起說。因為家裡窮沒有錢,就去找孔子商量。

說能不能把老師的車賣了,換個椁。孔子說,顔回雖然是你的兒子,但也像我的兒子一樣。我兒子鯉死的時候,也是一口棺材而已,并沒有椁,所以顔回也不需要椁。

更何況,沒有了車,我怎麼出行呢?自從君上給了我國老之職,在大夫之列,出入要求必須 有車才行呀!車如果賣了,是不符合禮制要求的。

孔子要把顔回當做兒子,就要和親生兒子一樣的待遇才對。顔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顔回死了,孔子發問蒼天,悲痛不已,捶胸頓足。蒼天呀!你這是要我死呀!沒有了顔回, 我活着還有什麼希望?讓我也死吧!

大雨傾盆,孔子獨自在雨中诘問蒼天,彼此靈魂水乳交融的一個人失去了,另一個就會丢了魂。

顔淵死,子哭之恸。從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為恸而誰為?”

孔子前去顔回家裡哭喪,已經不是表面上的禮節了,是發自内心的悲痛傷心,不能自已。已經超出了常人的想象,悲痛之情連綿不絕。

回想顔回跟随自己,鞍前馬後,朝夕相處,心靈相通,如今人已去思更甚。跟随的學生們一邊攙扶老師,一邊安慰他,老師節哀吧,不要再痛苦傷了身體。

孔子老淚縱橫,一邊哭一邊說,這可是顔回呀!你們懂嗎?失去了他我不痛苦不傷心,還能 為誰會這樣呢?

顔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其實,傷心悲痛的何止孔子,所有同學也都為失去了顔回悲痛萬分。同學們商量着厚葬顔回,來表達對他的尊重。顔回是他們所有人的榜樣,日常裡幫助大家很多。

孔子說,不能厚葬呀,與禮不合。顔回是個節儉的人,也一定反對興師動衆厚葬他的。結果,同學們并沒有聽老師的話,對顔回進行了厚葬。

孔子說,回呀!你活着時把我看做你的父親,而我今天卻不能把你和我的兒子一視同仁,也 像我兒鯉一樣的葬禮。這不是我的錯,你千萬不要怪罪我,都是你的同學們、好兄弟們的決定呀!

論語用了連續四節來說顔回之死,說孔子對死去顔回的态度。

首先是天喪,是命不可違;其次是哭喪;其次是請車;其次是厚葬。不僅表達了師生情、同學情,更能體現出孔子在最心愛的學生辦葬禮這件事上,仍然堅守本分不越界。

什麼人就該有什麼樣的形式辦葬禮,不能越界無禮,即便是最尊敬的人也一樣。

人活着時真心對待,就是最重要的敬愛;人死了,為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是給别人看的了,更要合乎禮節。

自己的兒子孔鯉死了,因為也是一個平民百姓,沒有厚葬,沒有椁,一切從簡。孔子把顔回當做兒子,也想和孔鯉一樣對待。

所以,不能把四節理解成孔子不近人情,而是他是真懂顔回,知道顔回的心願。

仁德之人,是一定不會在死後還要叨擾别人,甚至為了葬禮變賣家當負債的。一切從簡就好,留着清明和思念在心裡就好了。

孔子知道顔回不是世俗之人,也是同學們無法理解的人。

其實,同學們也不知道該怎樣去表達對顔回的追思和敬重。

在他們的心裡,老師是老師,高山仰止;而顔回是同輩同修,活生生的榜樣,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失去了顔回,如同精神世界塌方了,隻能用厚葬世俗的方式來表達和回報顔回生前對他們的幫助。

死,每個人都要面對,該如何面對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