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海邊長大的人,多半聽說過鮮美的“黃魚七兄弟”,沒錯,它們就是大黃魚、小黃魚、梅童魚、黃姑魚、鮸魚、黃唇魚、毛鲿魚。
之所以将七種魚稱為“黃魚七兄弟”,是因為它們或者體色金黃,或者是俗稱有“黃”字,或者長得很相似,且都屬于硬骨魚綱的石首科。石首科魚類最大的特征就是它們的頭裡面都有一對的大大的耳石。然而,說起“黃魚”,大多數人還真不一定分得清楚。
NO.1 大黃魚大黃魚可以說是“大海第一魚”,因通體金黃而得名。
大、小黃魚雖然是兩種魚,但兩者味道有些相近,确實有點難區分。區别大小黃魚的竅門如下:小黃魚隻能長到20多厘米,魚尾短鱗片大;而大黃魚能長到50多厘米,魚尾巴細長鱗片略小。
大、小黃魚曾是東海舟山漁場的四大魚類之一,現如今,随着漁業資源過度捕撈,野生黃魚卻難覓蹤迹,尤其是大黃魚最是稀少。市面上看到的都是頭圓嘴小腹大、飽食終日養尊處優的養殖黃魚,而野生黃魚經常要為口腹而奔勞,嘴又尖又大,胴體呈瘦長型,這是區别養殖與野生的竅門之一。
野生大黃魚
養殖大黃魚
NO.2 小黃魚小黃魚也叫"黃花魚""小黃花"。體形似大黃魚,但頭較長,眼較小,鱗片較大,尾柄短而寬,背鳍起點至側線間具五六行鱗,金黃色。
NO.3 梅童魚(棘頭梅童魚)
市面上常見的梅童魚通常是棘頭梅童魚,因頭部較大又名“大頭梅”,魚如其名,童稚可愛,最大的也不過15厘米,通體金黃,嬌嫩鮮美,在黃海、東海、南海近海海域都有分布,且越是渾濁的海域,棘頭梅童魚的顔色就越黃。
除了常見的棘頭梅童魚,石首魚科梅童魚屬中還有一種黑鰓梅童魚,也是很容易和大黃魚混淆的。不過梅童魚屬的頭部鈍圓,整個身體呈蘿蔔型,頭上有棘刺。棘頭梅童魚鰓腔全為白色或者灰色;而黑鰓梅童魚的鰓腔上部為深黑色。二者都是黃魚家族的鮮美之物。
除鮮食外,梅童魚加工的烤頭叫梅子烤,是烤頭中的上品。
NO.4 黃姑魚
黃姑魚又稱“黃婆子”,當地人稱“黃三”,此名非常形象,因為此魚也是通體金黃,較似黃魚,僅次于大黃魚、小黃魚,位居老三。如今一些嘴刁的食客在養殖的大黃魚和黃姑魚中反而喜好選擇後者。黃姑魚其實也有一個家族,還有白姑魚、黑姑魚、叫姑魚,前兩種從顔色上區分,白姑、黑姑俗名白婆子,但叫姑魚無法辨别。
長得那麼神似,怎麼區分大黃魚、小黃魚和黃姑魚呢?看鱗片!黃姑魚體背側有許多斜向下的灰黑色波紋狀條紋,不與側線下方的斜條紋相連。
NO.5 鮸魚
與大、小黃魚、梅童、黃姑魚不同的是,“七兄弟”中的鮸(miǎn)魚長得黑不溜秋,但外形還是與黃魚相似,味道也不錯。
與黃魚一樣,如今鮸魚也在已經實現了人工養殖。
NO.6 黃唇魚
黃唇魚,閩粵人稱“金錢鮸”“金錢猛魚”,又名“魚高”。溫州人稱黃甘,屬硬骨魚綱鲈形同石首魚科,體長、側扁,尾柄細長。黃唇魚是中國的特有魚種,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海洋資源日漸枯竭的今天,大部分漁民可能一生都難捕到一條。這條魚貴在魚膠是高級滋補品,一來稀有,二來價格也被越炒越高。
怎麼辨别是不是黃唇魚呢?黃唇魚體背棕黃色,腹側灰黃色,各鳍色素較深,有時呈灰黑色。黃唇魚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胸鳍腋下有一圓形黑斑。
NO.7 毛鲿魚
毛鲿(cháng)魚是一種海洋性的洄遊魚類,十分稀有珍貴,有的地方也叫“褐毛鲿”“舟山大魚”,它們是石首科中的大個子,可長到1米以上,捕到一條據稱價值百萬。毛鲿魚的營養價值很高,魚膠更是高級滋補品。不過,現在也非常罕見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