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張圖讀懂春秋和戰國時代

一張圖讀懂春秋和戰國時代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1 14:12:18

一張圖讀懂春秋和戰國時代?公元前409年,魏文侯命吳起向西征讨秦國,一路勢如破竹,拔秦五城,使秦人不敢窺兵于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秦君欲伐之,被人勸阻:“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遂作罷,無奈飲恨,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一張圖讀懂春秋和戰國時代?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一張圖讀懂春秋和戰國時代(戰國時代的國寶)1

一張圖讀懂春秋和戰國時代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命吳起向西征讨秦國,一路勢如破竹,拔秦五城,使秦人不敢窺兵于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秦君欲伐之,被人勸阻:“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遂作罷,無奈飲恨。

轉眼間到了公元前225年的春汛之際,秦将王贲決堤通溝,引西北黃河水圍淹魏都大梁,一片澤國中,魏王假開城投降,秦盡取魏地,設三川郡,魏國就此滅亡。

短短不到兩百年的時間裡,秦魏攻守之勢易形,魏國從戰國初期第一強國到最後傾覆,令人可惜,但個中血淚之教訓,實是令人深省。由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魏主的“國寶觀”,即可知大魏何以強盛,也可知何以文侯之後國運衰頹之不可避免。

魏文侯繼位後重用田子方,魏文侯的弟弟魏成在文侯面前說田子方的壞話,沒想到卻遭到了文侯的駁斥:“如子方者,非成所得議也。子方,仁人也。仁人也者,國之寶也;智士也者,國之器也;博通士也者,國之尊也,故國有仁人,則群臣不争,國有智士,則無四鄰諸侯之患,國有博通之士,則人主尊。”文侯以“仁人為寶”,不惜為田子方怒斥其弟,體現了對人才的高度重視。正是由于文侯的這種求賢若渴、急賢近士,使得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等皆聚之于麾下,辟地四面,拓土千裡,使魏國一躍成為中原霸主,笑傲諸雄。

到了魏武侯(文侯之子)時期,有一天,武侯乘舟沿着西河而下,到中遊時回頭對吳起說,“美哉山河之固,此魏之國寶也!”吳起回答道,“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敵國也!”武侯“以山河為寶”,心胸格局已比文侯低了一個檔次。實踐也證明,武侯并不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連功績赫赫的吳起也因讒言并不能受到重用,隻能逃奔楚國。吳起奔楚之前,回首遙望他曾經建立了不世功業的河西之地,眼淚不禁流了下來,感歎道:“君知我而使我畢能,西河可以王。今君聽讒人之議而不知我,河西之為秦取不久矣,魏從此削矣。”果不其然,吳起離開後不久,西河之地就完全被秦國吞并。

轉瞬又到了魏惠王(武侯之子)時期,惠王約好跟齊威王在郊外狩獵,惠王問齊威王齊國有沒有什麼寶貝,并自豪地說:“寡人國雖小,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豈以齊大國而無寶乎?”志得意滿之情流露無疑。沒想到,齊威王回答道:“寡人之所以為寶者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徙而從者七千餘家。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此四臣者,将照千裡,豈特十二乘哉。”這番以四位賢臣為寶的答複,使魏惠王聽後面有慚色。魏惠王“以珠玉為寶”比之其父魏武侯又降了一個層次,難怪其數敗于秦國,乃至隻能割西河之地于秦以求和,也隻能把國都從安邑東遷至大梁,以避秦之兵鋒。文侯以降,武侯、惠王,真可謂一代不如一代,由此亦可見大魏之國運将走向何方。

像吳起這樣的人才,是可以稱得上無雙國士的。他們可以在君王的信任之下,憑一己之力讓國家迅速強盛起來。吳起到了楚國之後,得到楚悼王的重用,立馬就讓楚國南平百越,北卻三晉,西伐秦,讓天下諸侯都畏懼楚國的強大。縱覽戰國史,魏、楚兩國幾乎全程被秦國吊打,處于被動挨揍的局面。一個吳起,卻足以讓攻守之勢易形,讓強秦畏懼如虎,可見其能力之強悍。錯失這樣一個頂尖人才,無疑是魏國的重大損失。然而這僅僅是個開始,在魏國國君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才觀的指引下,魏國錯過了太多本因屬于自己的無雙國士,讓他們遠走他國,增強了敵人,削弱了自己,這樣的魏國,不滅亡還有天理嗎?

商鞅變法,使得秦國由地區性強國一躍成為“超級大國”,實力卓絕諸雄。商鞅就是因為在魏國不受到魏惠王的重用才到秦國的。魏國宰相公叔痤臨死之前向魏惠王推薦商鞅接替自己做宰相,魏惠王覺得他是病勢沉重老糊塗了,根本就沒把他的話當回事,連把商鞅叫過來面談一下的興趣都沒有。要知道,商鞅就是通過和秦孝公的面談,闡述了自己的富國強兵之略,才得到重用的。魏惠王連這點用人氣度都沒有,的确也就是一個“以珠玉為寶”的人的胸襟與雅量了。孫膑,原本想投靠自己在魏國做将軍的同窗龐涓,沒想到卻遭到龐涓的陷害,無奈隻能逃向齊國,後來幫助齊國在桂陵、馬陵兩次大勝魏軍,斬殺龐涓,重挫魏國元氣。範雎,本是魏國大夫須賈的家臣,卻因為出使齊國時才華出衆,受到須賈的嫉恨,須賈連同魏國宰相魏齊一起讓手下用闆子、荊條鞭打範雎,打得他肋折齒斷。範雎原本想裝死逃過一劫,沒想到魏齊卻派人用竹席把他一卷,直接就丢到茅坑裡,又讓喝醉了的賓客們往他身上撒尿,這番屈辱,實在是慘絕人寰。後來範雎逃到秦國,被秦昭襄王所重用,為其定下遠交近攻的國策,屢次伐魏,魏國失地無數。八十年前,龐涓處心積慮陷害孫膑。八十年後,魏齊千方百計羞辱範雎,魏國朝堂,一直由這樣變态嫉賢的人把持,魏國命運可見一斑。商鞅、範雎是戰國時期頂級的政治家,吳起、孫膑是戰國時期頂級的軍事家,都不能為魏國所用,魏國豈能不亡?更有甚者,連信陵君這樣真正有經天緯地之才的魏國宗室勳貴也不能見容于魏王,也難怪,信陵君死後十八年,君庸臣昏的魏國就滅亡了。

人們常常說魏國的地理位置不好,正所謂金角銀邊草肚皮,魏國處于四戰之地,形勢非常不利。這個說法固然有其道理,但絕不是決定性因素。為什麼當初魏文侯能以此為根據地成為天下霸主呢?魏文侯重視人才是一方面,還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他能夠堅持正确的國際戰略,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文侯在位時期,對外用兵極其慎重,隻有兩次,一次是向西攻秦,奪河西之地,一次是向東攻滅中山國。皆取得非凡戰績。《資治通鑒》裡記載過這麼一段故事:韓借師于魏以伐趙,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也,不敢聞命。”趙借師于魏以伐韓,文侯應之亦然。兩國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講于己也,皆朝于魏。魏于是始大于三晉,諸侯莫能與之争。文侯深知團結三晉的重要性,是故極力維持,乃至秦國不敢東進,楚國不敢北上,韓、趙甚至幫助魏國攻占了秦國的河西之地。但魏武侯、魏惠王卻總想着吞并韓、趙,一統三晉,屢屢用兵,結果把自己的大後方暴露給秦、齊、楚三國,經常被他們乘虛而入。偷雞不成蝕把米,國力不斷削弱。

無論是用人問題也好,國家戰略也好,都顯示出文侯之後的魏國國君缺乏戰略眼光,鼠目寸光,隻顧蠅頭小利,乃至步步敗退,痛失好局。文侯時期的魏國是要強于秦國的,是當之無愧的戰國霸主,但抵不住後人的昏庸無能,把偌大的家業毀于一旦。而秦國呢,自秦孝公起用商鞅變法始,奮六世之餘烈,國力蒸蒸日上,最終由始皇統一宇内。兩國之對比,秦國一如既往堅持東進策略,廣攬天下英才,接續奮鬥,終成大業。魏、秦剛好就是一個反面鏡像,一個高開低走,一個低開高走,魏國衰落之時,也正是秦國崛起之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