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磚引玉,意思是指抛出磚頭,引回白玉;如果把它用在生活中,比喻用自己粗淺、不成熟的東西(比如觀點、意見、看法、文章等),引出更好的、更珍貴的東西。
相傳唐朝詩人趙嘏卓有詩才,求他贈詩的人很多,他卻不肯輕易答應。另一個詩人常建為了請趙嘏賜詩,想出了一個辦法。他知道趙要去靈岩寺遊玩,便事先在寺壁上題寫了兩句詩。趙嘏看到這兩句詩寫得不錯,不禁技癢,信手續上兩句,補成一首絕詩。因為趙嘏續後的兩句詩比常建先寫的兩句詩好,後人便将常建引導趙嘏賜詩的辦法叫做“抛磚引玉”。
抛磚引玉之計在“三十六計”中引申為誘敵的謀略。它的訣竅是:用形同類似的東西,而不是似是而非的東西去迷惑對手,使其懵懂上當。
抛磚引玉計策在正常的人際交往過程中的運用,就不是着眼于騙人上當,而是着眼于求人相助了。因此,我們經常會在請求别人發表高見之前,簡單地陳述自己的看法,然後謙遜地說:“這些看法說出來,目的在于抛磚引玉,征求您的寶貴意見。請您……”自然,如果對方早已暢所欲言,此時就會打開話匣子;如果引而不發,就得看你的态度是否誠懇,你先說出來的看法是否能打動他的心弦了。一般來說,隻要你說得合情、合理、有根、有據,你抛出去的“磚”,不愁引不到“玉”的。
在社交中善于抛出引起話題的“磚”,也可以引來傳遞友情的“玉”,其辦法歸根到底,不外乎抛磚引玉的訣竅一“類以誘之”,即通過認同,清除對方在初交時常會産生的戒備心理,達到相識相助的目的。認同的途徑大緻分為兩種:“情”與“理”。通常,“情”遠較“理”能夠打動人的心弦。未谙世故的人遇事喜歡據“理”力争,堅持自己的見解。往往面紅耳赤之餘,不僅不能赢得别人的信服,反而被人稱作“驕傲”、“狂妄”。其實,在這樣的場合,既然你自信真理在手,為什麼不雍容大度地改用微笑戰略,和善地表示理解對方的心境,虛心地聆聽對方的意見,努力使對方不再固執己見而改變抗拒抵觸的态度呢?這樣做,至少可以消除“驕傲”、“狂妄”的誤解,或許還可以在微笑使人難以抗拒的微妙情況下,不知不覺地接受你的意見呢!
情感上的認同,有助于輸達需要對方接受的道理。反過來,對方接受你輸達過來的道理,就會增進情感上的認同。而無論通“情”還是達“理”,都離不開語言這一交際工具。适當而恰如其分地挑起話題,将言語交談引導到有利于通“情”達“理”的境界,這就需要“抛磚引玉”了。如果交談不太順暢,你就需要談論對方最感興趣的話題,不管這類話題是大是小。那麼如何才能發現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呢?請看下面的經驗教學。
如果你不了解對方最感興趣的話題是什麼,你可先聊聊諸如天氣、物價和影劇球賽一類通俗話題,同時觀察、判斷對方的愛好和正在思考的問題。通過短暫的旁敲側擊之後,對方會在你試探的某個問題面前打開話匣子,這時,你可以繼續“抛磚引玉”,而且抛出的“磚”不妨更大、更象,你進而稱贊他的愛好或想法,并且表示自己也有同好或同感。談到投機之際,你已經引到了代表友情之“玉”。如果你還想得到更大、更寶貴的“玉”,那麼你就可以趁熱打鐵,征求他對某個問題的意見,請求他予以支持和幫助。在通常情況下,他很難拒絕,或者很難嚴詞拒絕了。
幹練地談論對方的興趣所在或者正在思慮的問題,容易獲得對方的認同和贊賞。然而,這塊能夠引“玉”之“磚”卻得來不易。它需要在吸取廣泛知識的基礎上精心燒煉。你面對的世界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你要接觸的人是色彩斑駁的人,你隻有具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體育等方面的基本常識,才可能在與三教九流、奇才異行的人的交往中得心應手地施展抛磚引玉之計。
俗話說:“投之以桃,報之以李”。需要注意的是,倘若你在言談中抛出的不是一塊青“磚”,而是一攤髒泥,那就肯定引不來真“玉”,而要煉就引“玉”之“磚”,就得不斷學習——從書本學習知識,從人生見識世故。您說對嗎?
您對抛磚引玉的計策又有什麼樣的看法呢?歡迎留言交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