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36歲,是個注重養生的人,平時不抽煙不喝酒不熬夜,經常鍛煉,偶爾還泡泡腳。
但王女士有個困擾多年的毛病,就是時常胃脹,感覺胃隐隐作痛,為此王女士經常往醫院跑,做了很多次胃鏡和腹部超聲檢查,但是結果顯示都沒有器質性病變。
後來在老中醫處才找到了病根,這位王女士什麼都好的,就是愛生悶氣,尤其跟愛人吵架以後,自己能一個人氣好幾天,所以久而久之“壞情緒”就影響到了胃。
原來人真的會氣到胃痛!
為什麼一生氣,胃就痛?
這要從神秘的“腦-腸軸”開始說起。[1]
胃接受來自食管的食物,并進行初步消化。為了能将食物分解,胃會分泌胃酸、胃蛋白酶等多種化學物質,同時還會規律性地蠕動,将食物混合、磨碎,從幽門排出,進入十二指腸進行營養物質的吸收。
胃的蠕動、泌酸都與“腦-腸軸”密切相關。腦-腸軸是由神經内分泌和免疫因子介導的,受心理社會因素調整的胃腸道和腦之間是一個雙相整合系統,腸道菌群也可通過腸-腦軸影響腦和行為。
大腦通過人體的神經系統,對腸道系統進行調節,而腸道又通過神經内分泌、免疫系統等途徑将信息上傳于大腦,二者相互為用,彼此存在緊密的聯系,共同構成人體腦腸軸的兩極,在人體生理病理機制中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體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解釋:
第一、壓抑性情緒,如焦慮、抑郁、恐懼等,常導緻胃腸道動力低下,人會出現食欲不振、嗳氣、打嗝、早飽、飽脹等不适。
第二、亢奮性情緒,如憤怒、生氣、厭惡則可以導緻胃腸高動力反應,容易引起胃酸分泌增加、胃腸蠕動增加,造成胃食管反流、胃炎,甚至消化性潰瘍。“氣得胃痛”就是這個道理。
胃腸,對情緒最敏感的器官
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秘、腸易激綜合征等病症中,心理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有科學家将胃腸稱作“腹腦”,是最容易受情緒影響的器官之一。
研究顯示,胃病的發生與情緒也有很大關系,因為一個人如果處于精神緊張、焦慮、憤怒、疲勞等高壓情況下,容易引起胃腸道功能失調,導緻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過多,而保護胃黏膜的黏液層分泌減少,過多分泌的胃酸會使胃黏膜受到損傷,導緻胃痛,長期以往還會形成胃潰瘍。[2]
除此之外,精神壓力大的人更容易抽煙或借酒澆愁,而吸煙和喝酒是引發胃病的高危因素。
保護好你“嬌氣”的胃腸
01.
調節情緒,少!生!氣!
長期處于焦慮、緊張狀态下,人體交感神經持續興奮,胃部劇烈收縮、胃酸分泌及胃部蠕動減少,對胃都會帶來不好影響。
如果你已經處在發怒的邊緣,不妨試試美國心理學家歐廉·尤裡斯的平心靜氣三法則:首先降低聲音,繼而放慢語速,最後胸部挺直。
降低聲音、放慢語速可以緩解向上的爆發力,給大腦時間讓情緒緩和;而胸部挺直,不僅可以淡化緊張的氣氛,拉大和别人的距離,肺部也會吸入更多的氧氣來幫助大腦工作。
基于同樣的原理,憤怒時先做深呼吸,把嘴巴閉上一會兒也會有不錯的效果。
02.
戒煙戒酒
如果酒精飲品中的酒精度數在20°以上,每小時喝超過100mL,就會對胃黏膜産生損傷。接着可能會導緻胃黏膜充血糜爛,甚至引發潰瘍。
吸煙不但會直接損傷胃黏膜,還會對胃的微血管造成損害,使胃黏膜長期處于一種缺氧狀态。
03.
避免長期服用抑酸藥
近年來抑酸藥有濫用的現象,一些臨床醫生,隻要病人胃部有不适,就常規使用抑酸藥,抑酸藥可引起高胃泌素血症,而且胃酸減少可導緻胃液内亞硝酸鹽增加,容易引起胃癌。
04.
常食益生菌,強化腸道菌群
益生菌可以産生一些特有的酶類,幫助促進食物消化和吸收,并能抑制有害菌生長,維護腸道菌群的平衡,增強免疫力。
研究證實服用益生菌可以通過影響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活動來調節血清中皮質醇和腎上腺素兩種激素的水平,從而改善宿主的應激反應并且降低焦慮與抑郁水平。
05.
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
如果經常感覺胃不舒服,要及時去正規醫院就診(比如查個胃鏡),如果發現得了胃炎或其他胃病,一定不要拖,及時在消化内科醫生指導下使用相關藥物系統治療。
最後祝大家都能有個好胃,天天開心、吃嘛嘛香!
參考文獻:
[1] 李波,侍榮華,李宗傑.腸道菌群-腸-腦軸與心身疾病的相互關系[J].生理科學進展,2018,49(3):221-226.DOI:10.3969/j.issn.0559-7765.2018.03.013.
[2] 馮德月,劉麗萍,林志芳,李明.焦慮和抑郁情緒對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05,12(9):1179-1181.DOI:10.3760/cma.j.issn.1008-6706.2005.09.031.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