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孫為哈薩克族古代部落聯盟的稱号,又譯作“玉遜”,是組成大玉茲的主要成分。國内外的絕大多數哈薩克曆史工作者和專家都認為烏孫是哈薩克族的祖先,其曆史可以追溯到2100多年前。
自烏孫由河西走廊西遷至伊犁河流域,到15世紀哈薩克族形成,今巴爾喀什湖以南、伊犁河流域一直是烏孫人活動的地方。
原蘇聯的學者還認為烏孫人的種族接近塞種(Sa-ka),其頭型為:頭顱圓形,前額微突,眼窩較深,直鼻梁,腮骨粗而微突,是具有蒙古人特征的西方人種。
一些語言學家則根據烏孫統治者的名稱後都帶有“靡”,古音讀bi,即今哈薩克語中的biy(比),因此認為烏孫人屬突厥語族。但近年有人懷疑這種觀點。因為烏孫自漢至西晉,雖然居住在伊犁河流域,但是4世紀末至5世紀初,柔然汗國強大後,烏孫受其侵擾,被迫進行大規模的遷徙。
《北史》卷97《西域傳·烏孫國》:“居赤谷城,在龜茲西北,去代一萬八十裡。其國數為蠕蠕(即柔然)所侵,西徙蔥嶺山中,無城郭,随畜牧,逐水草。”
翻譯成現代漢語,意為:“烏孫國首都為赤谷城,在龜茲國西北,離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10080裡。其國多次遭到柔然人的侵擾,西遷至帕米爾高原的山中,沒有城鎮,其人跟随畜群,追逐水草而遊牧。”可見南北朝時,烏孫的多數已遷居帕米爾高原,留居伊犁河的是少數。
世界各國某個單詞音節相同者很多,我們不能說這些國家為同一民族,因此,不能因為一個“靡”音,就肯定烏孫為突厥語族。伊犁河流域此後是突厥、突騎施、葛邏祿、咽麺等民族和部落長期活動的地方,自南北朝至元朝,根本沒有烏孫記載的痕迹。
因此,大玉茲部落聯盟的“烏孫”或“玉遜”這一名稱,仍然值得認真加以研究,不能将其與漢晉的烏孫劃等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