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足球的應該都知道上海有一支很有曆史的"申花"球隊,除此之外,上海有很多帶"申"字的公司、建築、品牌等。常常會給人一種錯覺,上海的簡稱就是"申",而非"滬"。那麼上海車牌為何沒有用簡稱"申",而用的是簡稱"滬"呢?我們首先得了解"滬"和上海之間的關系,或者說,上海的"滬"到底是從何而來?"滬"原本是一種捕魚的工具,後來演變成了地名,最後才成為了上海的簡稱。
上海行政區劃圖
一、"滬"的由來1、"滬"是一種漁具
據史料所載,"滬"是從"滬"字簡化而來,而"滬"在一些文獻中也會用"扈"。至于"滬","列竹于海澨曰滬",意思是說,"滬"就是一種用竹子做成的捕魚工具。現在上海依然還能見到這種捕魚方式,在海塘外的灘塗處插上"滬",然後等魚入了竹網後,就可以輕松抓魚了。
個中的原理是利用了潮汐,潮漲潮落是自然規律,一旦有足夠的漲落差的話,就比較适合用"滬"來捕魚了,不過潮水隻能算"滬"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滬"還需要平緩、開闊的灘塗,并且相關水域還能保證竹竿能插得住、插得穩。故而,"滬"雖好,并非所有的地方都能用。
上海的地理條件
"滬"在古代的具體用法和現在的用法比,要顯得簡單些。古代就是把排列好的竹網提前插到指定地方,然後等漲潮了,魚群也就跟着潮水進入到了竹網之中,待潮水退去後,人們再下到淺水中,拾撿一下魚就行。
現在一旦用上"滬",規模都顯得比較大,操作也會麻煩些,一圍就是數百米,甚至按公裡計,插到水中的竹子上下會各有一根繩子,潮水來之前,人們先把上面的繩子給松開,盡可能讓更多的魚進來,然後等潮水漲到差不多的時候,在退潮之前會把上面的繩子給拉起來,并且和竹子固定好。另外,網腳需要根據早前的退潮經驗來布置,保證能捕到更多的魚。
海岸線的東移
2、"滬"成為地名
地名和姓氏一樣,并非生而即有,絕大多數的地方是先有人,方有地名。人們來命名自己所住的地方往往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習慣等來考慮。比如商纣王時期鄂侯的家鄉就被稱為鄂國,而鄂國人最初就是以捕捉揚子鳄為生,然後将揚子鳄的皮做成鼓,稱之為"噩",後來慢慢演化成了"鄂"。
據史料所載,南北朝時期的南梁皇帝蕭綱曾在《浮海石像碑銘》中提到了"滬渎"之地,指出"滬渎"位于古松江的入海口處,并且還提到定居在"滬渎"的百姓以漁業為生。
三國時期的“滬渎”
東晉年間,爆發了一場由五鬥米教引起的大動亂。當時五鬥米教的孫恩率軍向建康挺進,一路上攻陷不少城池。當時一位名叫袁山松的晉國大臣就在吳淞江一帶築造了一座名為滬渎的小城。到了唐朝的時候,因為當時吳淞江入海口處遠比現在開闊,很多現在看着是陸地的地方之前都還是海,再加上當地的人在入海口處布置了大量的"滬",所以朝廷雖然建了"華亭縣",人們依然習慣将其地稱為"滬海"或者"華亭海"。
到了宋朝的時候,海岸線東移,朝廷下令在原來的"滬海"建鎮,根據方位,有"上海"和"下海",不過後來"上海"越發繁榮,也就沒"下海"什麼事了,元朝時期還将上海鎮升級為上海縣。如此下來,"滬海"、滬渎"之名逐漸就沒什麼人叫了。
元朝建上海縣
二、"滬"和"申"之間的取舍1、"申"之由來
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名列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據史料所載,楚王當時賜給春申君的封地就涵蓋了上海西邊的一部分。那個時候的水利工程還比較原始,所以生活在黃浦江、吳淞江一帶的百姓,常常被遭受水患。
春申君就親自帶着大家夥給黃浦江梳理河道、整治河防,還築造了堤壩,雖然他是考慮到建設自己的封地,但是對于當地百姓而言,他的作為确實是給百姓們造福了。黃浦江的"黃"字應該是來源于黃歇的"黃"。
戰國時期的長江口海岸線情況
古代的百姓都是很淳樸的,誰對他們好,他們心裡都是有數的。他們為了感念春申君,不僅給他蓋了廟宇,用以祭祀他,還将黃浦江稱為春申江。就算是到了清朝,春申江的名字在官方層面上變成了黃浦江,但是時人還是會将其稱為春申浦,或者直接叫黃歇浦。
如果說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那麼黃浦江一定是上海的母親河,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浦東和浦西,就是以黃浦江為界來分的。正因為黃浦江對于上海的影響力巨大,所以很多上海人會用"申"字來代表上海。
黃浦江之于上海
2、棄"申"取"滬"
"申"字可是大有來頭,西周時期在關中地區就有一個名為申國的侯爵之國,楚國都隻是子爵之國。這個申國在被秦國所滅之後,很快因為申國公子和周天子有姻親關系,又在謝邑(今河南南陽)建立新的申國,可惜新的申國挨着了楚國,很快又被問鼎中原的楚莊王所滅。
楚莊王考慮到申國還有一些利用價值,就把申國人遷到了今天的信陽一帶,名義上還保留申國的名号,實際上卻是楚國的附庸,目的是為了讓申國成為楚國和巴國的緩沖帶。
申國所在地
春申君最初的封地并非江淮一帶而是在信陽一帶,楚王賜給他的"春申"之爵号,其意也是希望春申君能夠将申地治理得如同春天般欣欣向榮。由此,上海就不太好簡稱"申"了,畢竟信陽常常也被稱為"申"。
換而言之,上海的"申"是春申君的"申",但是春申君的"申"卻是後來遷到信陽的申國之"申"。再加上從地理角度來說,春申君的封地隻涵蓋了上海西邊的一部分,"滬"雖然開始也有局限性,主要指上海的東邊地區,但是"滬"卻是上海獨有的曆史。
今日之上海
結語目前"申"字在上海的應用很廣泛,很多上海人也更傾向"申"字,因為"申"代表了一種感恩之情。但是"滬"自漁具起,到成為地名,中間的曆史很是悠久,僅僅"滬海"、"滬渎"之名就使用了數百年之久,"滬"更能彰顯上海人的優良品質,比如勤勞和務實等。
除此之外,"滬"和"申"相比,更加具有海洋文化的開放與包容。無論是從國家發展還是上海的發展來說,作為經濟中心的上海,更需要的是"滬"所彰顯的文化精神。
參考文獻:
《晉書》
《宋史》
《上海志》
《資治通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