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靖遠土葬風俗?甘肅隴東慶陽一帶喪葬習俗,境内大同小異除非正常死亡者外,一般五至七天葬埋儀式按年齡劃分,老者葬禮比較隆重,壯亡少殇者簡葬古稱年逾五十為夭壽,凡五十以上死者稱老喪,七十以上稱高壽,未逾而立之年則稱“殇”,幼嬰死亡稱“撂”,用谷草卷之棄于荒郊不掩埋未婚而亡者,不做棺木,用席卷屍埋于僻靜之處,墳堆甚小故有“老殁”、“壯亡”、“少殇”、“幼撂”之稱,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甘肅靖遠土葬風俗?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甘肅隴東慶陽一帶喪葬習俗,境内大同小異。除非正常死亡者外,一般五至七天葬埋。儀式按年齡劃分,老者葬禮比較隆重,壯亡少殇者簡葬。古稱年逾五十為夭壽,凡五十以上死者稱老喪,七十以上稱高壽,未逾而立之年則稱“殇”,幼嬰死亡稱“撂”,用谷草卷之棄于荒郊不掩埋。未婚而亡者,不做棺木,用席卷屍埋于僻靜之處,墳堆甚小。故有“老殁”、“壯亡”、“少殇”、“幼撂”之稱。
凡老喪者,其喪儀複雜,禮節繁冗,從死者壽終到孝子除服,須經下列各項程序:
一、小殓(停床)。死者病危之際,兒孫守護床前,為其洗腳、修剪指甲。如系男性,則為其剃頭、修飾胡須,咽氣前穿好壽衣,死後,立即用木闆在主窯(房)支起停屍床,将死者移置其上,稱“停床”。不能繼續躺在生前的卧床上,為“壽終正寝”,用麻綁雙腳,并為其整容、定相,白紙覆面,身蓋紅布苫單,設靈牌。書寫靈牌也有講究,最後一個字要求落在生老病死苦五個字的“生”或“老”字上。從即日起直至殡葬,孝子早晚焚香,恸哭緻哀。
二、擇期(定發引日期)。死者殁後次日,即請陰陽選擇茔地,根據死者生辰八字和壽終時辰,确定葬埋日期和落葬時辰。根據地形,确定墓穴風水方位,山甲字間。墓地劃定後,即請效勞人修墓,即打墓抗。葬期定,即向己親(女婿外甥)報喪,并派族人請“大客”(男舅家、女娘家)前來吊喪。一般死後第三天即開吊,吊喪儀式在解放前頗盛行,靈堂撰書挽聯,門外懸挂紙幡,吊者多為己親、近鄰,儀式大體有瞻容尚飨,沉哀告别等。吊喪時隻用湯飯招待,點紙後即辭去。
三、出門告(訃告)。陰陽風水先生将死者生卒年月日時、落葬時辰及五服以内之兄弟、子、侄、孫、曾孫等按服規開列詳明,張于門前,以告親朋。同時,須在入殓後第三日在門外懸挂筒紙,俗稱“出紙”。
四、大殓。俗稱入殓,即将死者屍體入棺盛殓。一般須大客(娘舅家)在場,如系老喪,娘舅家則向死者告别,瞻仰遺容。如系壯亡者,還要檢查屍體,看死因是否正常,再看衣着、壽器,認為操辦合理時,方可蓋棺封閉。
五、變服。凡死者九族之中五服之内的有服規者在喪期須穿戴白色喪服,也稱孝服。穿喪服即變服。變服後,均須披麻戴孝,頭上長孝遮面容,身穿縗服不飾身,手持喪杖,俗稱“喪棍”,喪杖材質為父竹母桐,即取竹或桐枝二尺許,外用白紙剪牙纏繞。古人稱父之節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之節在内,故杖取乎桐。服孝者須坐草守靈,寝苫枕塊,通宵達旦,不離喪茨。五服以内其他服規者均須頭戴孝帽,鞋鞔素布,鞔鞋深淺,按服規之輕重而定。孝子在父或母未歸窀之前,均有背服,即用白紙一方,上書“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我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用麻線逢在孝衣背上。與死者親近的其他親屬也有背背服的,但書辭不同。孝服一般分五等,謂之“五服”。即:(一)斬衰服。是用最粗的麻布制成的行李服裝,服期三年,是五服中最重的服。是兒子為父母、承重孫(子已死、長子的長子承接斬衰服)為祖父母、妻為夫的服規。舊時門告隻許兒子上門告,父母亡故,兒子自稱孤哀子,故一等服在門告上一般不書斬衰服以孤哀子代替。今時男女平等,女兒也可上門告,妻也可上門告。(二)齊衰服,服期一年,一年期服也稱期服。是孫為祖父母、夫為妻的服規。(三)大功服。加過工的比齊衰服細的孝服為功服。分大功與小功,大功服比小功服略粗。服期九個月。凡為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已嫁女為伯父、叔父、兄弟等的喪服。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姊妹、兄弟妻、從堂兄弟及未嫁從堂姊妹之喪服。(四)小功服。服期五個月,凡本族的曾玄孫、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妻姊妹、兄弟妻等人的服規。(五)缌麻服、服期三個月。是用細麻布制成的孝服,是五服中最輕的服,凡本宗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姊妹的喪服。
六、發引。即親友哀悼、祭奠、殡葬之意。事主須于葬期前二日請總管一至二人,召請家們(本家族的人們)、鄰居聚集在一起籌劃喪事儀程,把這個商議幫助事主辦理好喪事的小會議稱作“襄事”,襄事即成事之舉。襄事時須選定喪主、助喪各一人。喪主專管喪事過程之禮儀,助喪則主管靈前來客、祭奠事宜,請鄰居義務幫忙的人稱效勞人。效勞人皆有分子,分别操辦内務、修造墓穴、陳設喪棚、布置靈堂,搭蓋賓棚,并拟定執事榜,明确分工,以應待客之事。與此同時,事主須聘請禮賓四至六人,其中包括主官、祭官,以司撰寫墓志、祭文、鴻題點主、祀後土、家祭行禮之職,并請樂手獻祭迎賓。正祭之日,即殡葬前一天來客之日,還有祭墓志之儀式,近年此俗流行較普遍,即将死者生平事迹及直系血親之配偶所生子女等,由賓所撰寫成文,名曰行狀,用朱筆書之于磚或刻之于石,置于門前大木(棺椁之墊底木)之上,行禮緻祭并供賓客觀看。同時,五服以内的孝子,凡到場者,須身穿孝服,手持喪杖,跪守靈旁,恸哭緻哀,親朋負餅及獻祭禮品,前來祭奠。親朋獻祭之禮品,以牌、幛、匾較多見,屏、軸則次之,文辭多為死者歌功頌德。也有以紙活為主祭獻品,即筒紙、靈亭、美男美女、仙鶴、車馬俑等火葬品。凡屬大型祭品均設儀式,鼓樂相迎,孝子跪拜,以示死者壽終德存。
七、宴賓。酬謝親朋,此俗鎮原各地基本相同,一般均為二天事,即第一天請客,第二天謝客。請客日,祭奠後素菜饅頭,随到随吃,俗稱便飯。貴客(指大客)則設偏席(全桌碟子,四道小菜,四個碗子)待之。便飯後開席宴賓。開席前,對貴客和來賓中的長者,一般都有安坐之禮節,過去叫說唱安坐,還有一套說唱詞,明時較盛行,但此禮套路繁複,近年多以遞“官杯”代之。入席、安坐,都以“大客”為主席。席類名目繁多,常見者有“八跨五”、“十全”、“十二樓”、“十三花”。富裕之家還上名貴菜肴和帶四餅(餅過去由事主專制,近年多用糕點代之),借以稱名誇富。酒筵程序均是先酒後餐,酒過三巡,即上菜飯,席間共上四回饅頭,在上第一回菜時,孝子則到席前跪菜叩頭,以示勸酒緻敬。喪事宴席不允許猜拳行令。
八、家祭。其内容為:奠酒、供飯、申文、行禮。葬期前一日,即請客之日的下午或晚上,五服以内之親屬,逐層向死者靈堂行禮祭奠,故稱行家祭禮。祭禮以孤哀子為主,須行三獻禮(初獻、亞獻、終獻),其名有家祭十拜、三跪九叩首等禮儀。正祭之後,其他親屬則依次分别獻禮,均為一獻。每行一禮,必有祭文,文辭按祭者與死者的關系,頌揚死者對祭者的養育之恩及其生前的嘉言懿行,以示孝意。家祭中給死者供馔,在鎮原有講究,名曰:金雞玉兔銀項圈,三件擺在桌面前,左方右肘陳兩旁,鴨子浮水在中間,左肋右绺,尾巴在後,燕窩尤魚,魚肚海參(多用面做,象征性的),丁角在後。五碟五色撒子:東方甲乙木(綠色),南方丙丁火(紅色),西方庚辛金(白色),北方壬癸水(黑色),中央戊已土(黃色)。四碟菜、四碗湯,兩碟饅頭擺兩邊,全桌碟子在前面。酒肉飯菜俱全,以供死者尚飨。”
九、歸窀。長眠地下之意,俗稱埋人。一般老喪歸窀時間均在家祭之次日早晨寅卯時,太陽未出之前,凡參加葬儀者,不能空腹去,須食攪團飯後起柩,将棺木擡至大門外,停放片刻,舉行起柩禮儀,申文以告死者喪禮已成,毋須盤桓,早歸樂土之意。有的還有祭方弼方相文,意即出葬開道,護送靈柩。申文畢,孝子哭送,然後由多人擡起靈柩前往陵墓。王寨鄉等地曾有“扯靈”之俗規,牽绋杖而前引,即用白布數丈,一端系靈柩之首,孝子執一端拉扯前行,其俗今已不多見。靈柩行進中,須有一人執引路幡等物走在柩前,親朋掇送各種祭品,樂手奏“祭靈”等哀樂,以示引路。靈柩進入茔地,左右各轉三圈,落放正中,下葬時辰一到,即行安葬。墓穴分明坑,深七尺,前寬三尺五寸,後寬三尺;穿堂深九尺,高四尺,寬三尺五寸。下柩後,由陰陽先生拿出刻有八卦和天幹地支方位的指南針羅盤,俗稱羅經,搭針定位正字,核準墳墓山甲風水方位。靈柩安妥後,墓堂内置油燈碗一盞,有墓志者即立于柩側;用新苕帚掃淨腳印,撒五谷糧食少許,然後用土坯或草把封固放置棺樞的窯口,再用土掩埋起冢。葬後,即祀後土,由祭官率祭主行禮,申文以祈禱土德星君,澤惠亡靈,福佑子孫,為趨吉避兇之意。有襯棺底的木闆叫大木,在家祭之日,還有祭大木禮,禱告木德星君,保護屍靈,蟻鼠難侵。葬後三日,孝子備紙錢香燭及泮湯等祭品,到墳茔燒紙,潑灑泮湯一一“撒福”,将墳冢添上三鍁土,名為“全三”又稱“福三”。“全三”後孝子孝孫即可外出,女兒即可返家。
十、點主。亦稱鴻題。即将死者諱字以神牌形式書于“影圖”、”家譜”或木主上;擇宗族及親朋中有學位或有官銜者請“主官”,由禮賓行點主禮,主官用朱筆點之。其義有二,一是表示死者形歸窀穸,神歸廟堂,按倫正位,永享蒸嘗;二是借朱筆鴻題,取文光射鬥,後輩則有文人蔚起之兆。點主,即在“家譜”、“影圖”或木制靈牌的“主”字上用铢砂猩紅紅筆重複一點,在“神”字上,重複一豎,叫“點主通神”,在“顯”字上用紅筆一點,叫“點顯”,在死者生卒年月日時上一點,叫“點生卒”,在書寫死者墳茔的方位上一點,叫“點山甲”,在叩祀的“祀”上用紅筆一劃,叫“勾祀”。點主前,有秉筆、食紅、凝神、想象、受生氣等程序,以示亡者,神主安位。
十一、領羊。在送葬前一晚間舉行。事主提前準備三隻羊。大客一隻,衆親戚一隻,本家一隻。由領羊主持人把羊牽到靈堂前,孝子及大客、親戚圍攏跪在靈前,說出死者牽挂未盡之言,若羊擺耳抖全身,即為應領。若不領,人們要多次求告,或給羊用水擦臉,脊背倒水,求得應領。若抖毛大領,孝子悲聲痛哭。一般先領大客的,再領親戚及本家的。領羊,人們認為是死者借口傳言牽挂兒孫的一種應驗。
十二、搭蘸。即請陰陽設醮場、神位、法壇、經堂誦經,以超度亡魂。此俗多為久病和非正常死亡者設之。
十三、祀祭。從壽終之日起,逢七緻祭,子女、孫等須承服赴墳茔燒紙祭奠。七七四十九天為盡七,百日為“百期”。在家設靈位重祭,女婿、外甥等内親都來祭奠。此後,三年内每逢死者壽終之日即為“周年”。頭周年、二周年隻設家祭不來客,三周年為譚祭,又稱譚祀,即孝子哀思益哀,除服之意,此祭較為隆重,在家設靈位獻供祭,有時還酬客,孝子赴墳茔燒紙,斬衰服期已滿,除去孝服。以後除逢年過節去墳茔燒紙掃祭外,在家不再設祭。
此外,民間喪葬還有許多禁忌:孝子在“三七”以内,不進别人家門;不論男女老幼,死在外者,不能入宅,須在戶外搭棚停放。如需進宅、須破牆而入,未婚死或幼年死者,不做棺木,不設靈堂,用蘆席卷埋。亡婦若身懷有孕,必須破腹取嬰,然後從簡埋葬。厝柩寄埋,死者因犯忌日、重喪諸多原因而不能及時埋葬者,即在窯内用土坯封固靈柩,或在室外選地停放,少則幾日,多至數年,然後蔔筮吉日行禮安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