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母校伴我一路成長

母校伴我一路成長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5 15:57:26

#我在頭條搞創作#

母校伴我一路成長(我與母校共成長)1

宮前學校,曾是我求學的母校,如今是我工作的地方,四十載的鬥轉星移,見證着我們彼此的成長。

宮前學校是我夢開始的地方。1992年,13歲的我,望着全鄉唯一的三層教學樓,走進寬敞明亮的教室,無比自豪和激動,為自己終于走出了二十多裡的曲折山路,來到了“大地方”就讀而興奮不已。

學校的老師們朝氣蓬勃,知識淵博,點燃了我内心深處對于知識的渴望。剛從師範學校畢業的劉占偉老師是我們一四班班主任,劉老師上數學課時總是循序漸進,在關鍵處适時啟發,讓我們恍然大悟;王秀麗老師活潑開朗,教我們唱英語歌,做各種各樣有趣的遊戲,讓我們感受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王連林老師睿智多才,文學底蘊深厚,出口成章的詩詞佳句,讓我們羨慕不已,受王老師影響,班裡掀起了一股看課外書的熱潮,直到現在,我還保持着閱讀的好習慣,不能不說是受王老師的影響。

背饅頭鹹菜上學、點煤油燈、睡大通鋪的日子,我們吮吸着知識的芳香,在無憂無慮地成長着,三年的時光轉瞬即逝,我被定向錄取,如願到豫西師範學校普師班學習。

再回母校時,是2002年,我是帶着熾熱的夢想奔向了心中最美的地方。撲進母校懷抱,一草一木都是那麼親切,三層高的教學樓依然是校園裡最靓麗的風景,教學樓前的松樹更加挺拔高大。

學校新蓋了一座三層二十四間的新樓房,和原來的教學樓并排而立,巍峨壯觀,道路操場全部水泥硬化,孩子們的宿舍也更加幹淨整潔,餐廳飯菜種類多樣。這時的宮前鄉中,每個年級有四個班,每班七十多人,教師五十多人,經典誦讀、文藝彙演、運動會、語數聯賽、作文競賽等活動精彩紛呈,孩子們和我們當初一樣充滿青春活力,但學習和生活條件已經截然不同了。

一張張桌凳輕便結實,一間間功能室器材豐富,一棵棵楊樹迎風飄展,一朵朵鮮花綻放笑顔,一個個乒乓球台擺放整齊… …閱覽室圖書種類達到人均十本左右,往昔的泥土地被水泥地代替,高低床讓孩子們住宿條件大為改善,菜品豐富的餐廳保證了孩子們成長所需的營養。

校園裡書聲琅琅,名言警句、黑闆報和宣傳欄等文化氛圍濃厚。

母校伴我一路成長(我與母校共成長)2

據校史記載,創辦于1956年的母校,經曆了建校初期的艱舉步維艱,曾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煥發生機,在進入21世紀以來,書香滿園,桃李芬芳,成為山區教育的一顆明珠。憶往昔,艱難求學收獲多;看今朝,與時俱進綻新顔。

每次迎着朝陽,登上南塘山頂,一眼就看到母校那金色的靓麗身影,遠比以平房為主的鄉鎮府氣派得多。

我喜歡講學校變遷的故事,以此來激勵孩子們們用心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那時辦學條件落後,校舍簡陋,均為土坯房或磚木結構平房。遇到陰天或上晚自習時,師生就點起煤油燈上課,一節課下來,臉都熏得發黑,咳出的痰裡也有黑塊;上學時,要背着重重的書包,裡邊裝着一周的饅頭和鹹菜,翻山越嶺,徒步二三十裡來到學校上課;冬天寒風呼嘯,教室裡冷若冰窖,很多孩子都生了凍瘡;教室裡的桌凳搖搖晃晃,靠着牆支撐着,有的孩子還需要三個人爬一張桌子學習… …”

講這些故事時,教室裡往往一下子靜下來,孩子們都睜大眼睛在聽……

“我們住的是大通鋪,一間瓦房裡兩排由磚砌成的矮牆上擔上床闆,我們鋪上被褥,比起打地鋪好了許多。但因為寝室少,我們睡覺時需要人挨着人睡,晚上不敢翻身,冬天更不能脫衣服,冰冷的被窩暖和了,又該起床了。早上起來,放在瓷碗裡專門用來洗臉的水,早已凍上了一層薄冰,手伸進去,迅速蘸一下,往臉蛋上一抹,就算是洗臉了。

那三年冬天,很多孩子的脖子是黑的,手腳凍爛化膿,星期天回家的第一件事是用熱水好好洗洗手臉,再用辣椒茄子枝熬制的汁水泡腳治凍傷。

夥上就餐的孩子多,下課晚了兩分鐘,或者排到了後邊,往往就沒飯了。因此,我們一星期來學校時,都會背上十多個大白饅頭,帶上一大瓶鹹菜,或者炒豆芽、土豆,腌制的蘿蔔條、酸白菜,當然還有最愛的辣椒醬。吃飯時,兩三個人一組,一人排隊、一人拿碗,再蹲在一起交換着吃菜,一頓飯也吃得有滋有味

“聽我媽媽說,他們那時候上學頭上還生虱子了?是真的嗎?”一個小女孩半信半疑地問道。

“是的,頭上生虱子是很普遍的情況,那時候的條件很艱苦… …但是,我們學習勁頭很足……”,我又講開了故事。

“為适應社會發展,徹底改善辦學條件,1989年春,宮前鄉黨委、政府發動群衆集資建校,共投資36.1萬元,興建了三層共三十九間建築面積為1100平方米的教學樓,并增添了180套課桌凳,順利實現了一鄉一中的規劃,在校學生達十二個班,650餘人。教師也增至46名。1990年國家、鄉政府又投資共13.6萬元,購置儀器實現了學校教學儀器達省級二類标準… …”

在給孩子們講故事的同時,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利用早讀、自習時間,和一切可利用的時間,自學河南大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當回到母校後的第一屆孩子們大多升入高一級學校,我拿到了本科畢業證。

孩子們走進了更廣闊的天地深造,我們教師也有渴望,那就是每個教室每個老師都能擁有電腦,我們也可以和城裡師生一樣用多媒體上課。

母校伴我一路成長(我與母校共成長)3

記得2002年,我去縣直學校聽課,對示範課老師所運用的多媒體技術所深深吸引住了。大大的屏幕上是精美的課件,老師拿着遙控器指揮着,就可以根據需要播放音樂、視頻,可以引導孩子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太先進了!

我們上課時還用的是小黑闆,什麼時候我們學校也可以用到多媒體呀?我們老師什麼時候可以一人一台電腦備課?我在聽課時癡癡地幻想着。

夢想和現實的距離并不遙遠。

母校伴我一路成長(我與母校共成長)4

2003年5月,三門峽市委市政府又拔付扶貧開發款項27萬元,為鄉中興建了三層共30間建築面積為690平方米的辦公實驗樓。

2005年,随着國家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的實施,國家又先後投資25萬元、15萬元,為鄉中興建了共32間建築面積為650平方米的學生宿舍樓。2005年國家遠程教育項目啟動,共投資12萬元為鄉中裝配了微機室,多媒體教室,光盤播放和衛星收視設施,從而使學校的教學與現代技術接了軌。在此期間,上級又發付專款20餘萬元,新建了标準化的學生餐廳,投資8萬元,硬化了籃球場地。教育均衡發展政策的落實,宮前鄉中辦學條件不斷改善,硬件設施得到更新,儀器、實驗室、圖書室等九大功能室高标準配置,為山區教育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2008年,兩層二十間的學生公寓樓建成與十間宿舍改造完工,徹底改變了師生在學校的生活條件。

2012年三層三十六間的綜合辦公樓建成投入使用,使教師的辦公條件、學校各功能室、行政辦公室大為改觀。

2013年二百六十七平方米的學生标準化餐廳建成使用,徹底改變了過去落後的就餐條件;上級投資教學樓裝修改造、操場硬化及師生廁所改造工程,使學校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學校目前辦學條件優越、教學設施先進,占地面13800平方米,建築面積6502平方米,目前擁有教學樓、綜合辦公樓、标準化餐廳、學生公寓樓與設施,配備有理化生實驗室、圖書閱覽室、計算機室、多功能教室、音樂室、美術室、體育器材室等功能室,教學儀器、器材配備均達省級一類标準,所有教室全部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并實現了“班班通”網絡化

去年,學校新鋪了塑膠跑道,建起了開水房,還計劃建浴池改善師生生活條件。

當學校的發展和祖國緊緊相連,又一個十年,家鄉的教育設施和條件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曾經在母校求學,如今在母校任教,四十年的時光荏苒,校園煥發新顔,我感受着祖國的日益強大,不變的是對母校的深厚感情。而我母校的發展變化,僅僅是家鄉鄉村振興戰略,乃至中國夢的一個縮影。

母校伴我一路成長(我與母校共成長)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