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資治通鑒》在後世中聲譽很高,可以說無論是對于一國之君,還是忠賢之臣,甚至是對于普通老百姓,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都看點。
它的内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借以展示曆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軌迹。
《資治通鑒》也稱《通鑒》,它是司馬光為宋神宗所編寫的。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欽賜此名的。
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的表現。
那麼,資治通鑒到底講了些什麼?
1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戚這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它按時間先後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後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印象。
司馬光作為一個出色的史學家和政治家,不僅有着厚重的曆史感,而且有着敏銳的政治感和時代感。
在《資治通鑒》中,司馬光在重要曆史事件、典型曆史人物之後,發表史論,解說曆史事件,總結曆史經驗,并流露出自己對于現實問題的态度和觀點,發人深思。
這個《資治通鑒》曆時19年才完成。此書記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
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
首先是周朝、秦朝、漢朝、曹魏、晉朝的曆史:
即《周紀》、《秦紀》、《漢紀》、《魏紀》、《晉紀》。
再就是南朝的曆史:
《宋紀》、《齊紀》、《梁紀》、《陳紀》。
最後就是隋唐、後梁、後唐等五代十國時期的曆史:
《隋紀》、《唐紀》、《後梁紀》、《後唐紀》、《後晉紀》、《後漢紀》、《後周紀》。
司馬光說:先前我奉皇帝的命令收集編寫曆代君臣的事迹,後又奉聖旨賜名為《資治通鑒》。
事實上,曆代史書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于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
司馬光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這本書就是《資治通鑒》。
2《資治通鑒》是如何成為帝王之書的?宋神宗統治時期,封王安石為宰相,開始大規模地實施變法。
但是,司馬光卻上書指出“先王之法,不可變也”,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
為此,司馬光還曾與王安石在神宗面前争論不休。當時,神宗變法的意志還很堅定,司馬光卻總是給他潑冷水,結果觸怒了龍顔。
随後,司馬光主動請求調離京城,到洛陽一住就是十五年。
早在神宗的父親英宗在位時,司馬光就開始編撰《資治通鑒》,當時這本傳世巨著還叫《通志》。
神宗時,皇帝賜兩千四百餘卷藏書給司馬光參考,還提供所有的庶務雜支費用,要司馬光無後顧之憂地繼續寫。
皇家龍圖閣、天章閣、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秘閣的藏書很多,皇帝讓他可以自由進出,查閱所需要用的藏書。
有朝廷做後盾,司馬光便開始編修起《資治通鑒》,不過當時司馬光的住家條件非常簡陋,夏天時因通風不佳導緻悶熱難耐。
他寫作時揮汗如雨,滴下來的汗水常污損了草稿。
司馬光于是請匠人另外辟出一間地下室,夜以繼日地埋首讀書寫作,就算生病了也不休息。
《資治通鑒》的寫作,在資料搜集方面,單是正史就參考了十七種,運用到的雜史,包括譜錄、别集、碑志、野史等,也高達三百多種,加上皇家圖書館如龍圖閣等可供借閱的藏書,可以想見其參考數量之龐大、資料之豐富。
正因如此,此書編得極佳,宋神宗看了贊不絕口,還賜書名為《資治通鑒》,使君主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
也就是說,皇帝認為這本書能讓君主鑒于往事,有助于習得治國的訣竅。
總之,此書編輯得到了宋英宗、宋神宗的稱贊、支持。宋英宗同意他設立書局,自擇官屬,修書之費盡由國家供給。
司馬光著史,還選取了劉恕、範祖禹等人作為助手,他們是當時第一流的史學家,能在編書中各顯其才、通力合作。
此書以“臣光日”開頭,其餘的評論則出自各個名家之手,使《資治通鑒》成為“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的不朽名著。
《資治通鑒》堪稱中國古代君主的教科書,縱觀我國的古代史,也就隻有司馬遷的傳世巨著《史記》能與之媲美,司馬光因此和前輩司馬遷并稱為“史學兩司馬”。
南宋史學家王應麟曾說過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鑒》者,清代史學家王鳴盛也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不可不讀之書。
此書,目的在于吸取曆史上治亂盛衰的經驗和教訓。
由此可見,《資治通鑒》從一開始就得到宋朝皇帝的支持,此書取材與皇家藏書甚多,内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借以展示曆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軌迹。
後來,又獻給皇帝,書名都是皇帝命名,是最适合皇帝閱讀的圖書,最終成為了帝王之書。
一起探讨《資治通鑒》的故事,歡迎關注我!
作者|龔柳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