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這件既好氣又好笑的事
如果你是微博的輕度用戶,可能偶爾覺得刷出來的内容有些不對勁;而如果你是微博的重度用戶,那你很可能覺得微博的 timeline 有時候刷的很不爽。
我不是微博的重度用戶,微博的社交對我來說份量不重,反對媒體含義更大一些,我也經常在微博上看到有産品或者用戶吐槽它的 timeline。
然而這一次,我深深地見識到了微博 timeline 抽風的恐怖。
我新關注了一個人,然後刷新首頁,這時我的微博首頁連續出現了48條他的微博,注意是 連!續!出!現!
然後,我截圖發了一條微博吐槽這件事,艾特了一下@純銀V 和 微博CEO @來去之間:
很短的時間内這條微博被轉發近百次,閱讀量達到近20W(我的微博粉絲才300多)。每一條轉發我都看了,幾乎都是罵聲一片,可以看出部分用戶對于 微博 timeline 怨念深重。
其實在我發現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大概也想到了幾種可能:
純銀V之前發表過很多關于微博 timeline 的意見和博客,這次他沒有說什麼。
但是 微博CEO@來去之間 給出了他的解釋:
來總的解釋基本坐實了我之前的幾個判斷。其實道理我都懂,但是這次真的太誇張了。
後來很多網友給了我很多寶貴的建議,比如:
其中呼聲最高的,是抛棄微博官方客戶端,用第三方吧(weico)。
最終我聽從了大家的意見,改用 weibco 了,現在還在适應中。
無論是微博、BBS、知乎還是簡書,甚至一些資訊産品,timeline 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決定了用戶能否看到對他來說最有價值/最想看到 的東西。但是要做好 timeline 也非常不容易。
不同的産品場景不一樣,目标用戶不一樣,因此不存在一套标準通用的套路。
我個人認為微博現在的社交屬性是弱于媒體屬性的,而微博相對于其他媒體平台來說很大的優勢就在于自媒體的原創性,因此原創微博的權重一般來說是比轉發微博權重高的(權重越高就意味着會被越多人看到)。互動性越強的微博(越火)意味着價值越高,自然權重也會越高。為了讓用戶了解新關注的人,在短時間内其微博的權重應該也會更高(就像來總說的一樣)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奇怪,體驗好了口碑當然就好了。但我覺得不一定。
體驗是一個很複雜的的東西,不是非黑即白的。體驗也不僅僅是交互好不好、使用是否流暢,畢竟内容才是本質,其好壞會更加影響體驗。
最主要的是,體驗很多時候不能用主觀意志判斷。
在微博使用“未讀池”體系等 feed 流算法後,吐槽微博的人變多了,是因為用戶體驗變差了嗎?不一定,因為據不靠譜消息,微博的很多 kpi 都是上漲了的,而且漲的還不少。kpi 不能說明什麼,但是我相信那些能說明部分問題的 kpi 也是上漲了的,所以微博才能在罵聲一片的情況下繼續這麼堅持。
體驗好還被罵的原因是這些體驗來自于不容易被發現的内容體驗上。你刷微博,源源不斷地刷出來不錯的内容或者還可以的内容,你不會有很強烈的瞬間愉悅感,但是你使用微博會更頻繁,時間也會越長,所以 KPI 漲了。當出現一些 BUG,比如我這次的事件時,你會有很強烈的瞬間操蛋感,所以你會罵微博,所以口碑不好。但是這些偶爾出現的 BUG 不會讓你放棄微博(這裡指的是微博本身,而不是客戶端),當你在微博上看不到你想看的内容時,你才會放棄微博。所以有時候我們會吐槽這個不好用那個體驗差,但是我們還是在繼續用它(這裡不涉及壟斷情況)。
正如我之前說的,微博跟空間、朋友圈這樣的社交圈不一樣,它的媒體屬性比較強,而現在很多用戶使用微博的情況來看,不可避免的會造成一部分微博被錯過,因此按照時間來排序絕對不是最優解,甚至都不是一個合格解。微博為了讓用戶看到更有價值的内容,隻能通過算法去優化 feed 流/timeline。facebook 和 twitter 也是一樣,他們也被罵,但也一樣堅持。
我自己現在負責的産品也涉及到社區版塊(類似于校園版的知乎),目前産品處于初級階段,所以暫時不用太考慮 feed 流/timeline。但是說實話,如果現在我去設計一套 OK (隻是 OK )的解決方案,我現在的能力都還不夠,更别說把它做好了。
我現在也在學習相關的知識,這裡 @純銀V 給了我們很多的幫助。
作者:翠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