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教育研究方法的特征

教育研究方法的特征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01 10:53:04

一、觀察法

觀察法(Observation)是指有目的、有計劃地對處于自然狀态的客觀對象進行考察和描述以獲取事實資料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社會科學研究中的觀察法是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和其他科學手段有目的地對研究對象進行考察,以取得有關資料。在教育科學研究中運用觀察法不同于漫無目的的一般的觀察,它需要有明确的觀察目的、有嚴格的觀察内容,在規定的時間内按照嚴格的研究程序,利用人體感官來和現代高科技手段來進行嚴謹的客觀的觀察和記錄。觀察一般可分為參與式觀察和非參與式觀察,兩者的主要區别在于參與式觀察需要研究者介入觀察現場,這容易對研究客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而影響了研究的科學性。

二、運用觀察法的流程

觀察法并不是簡單的看,更不是漫無目的的觀察,運用觀察法進行研究需要使用科學的流程。這樣的研究結果才具有說服力。

1、界定研究變量并進行編碼

當決定使用觀察法後,就應該确定觀察哪些方面,即觀察研究的變量是什麼。研究的變量類型可以是:(1)事件發生的頻次,比如一堂課内教師提問的次數;(2)指定時間點發生的事件,比如以每30秒為一個事件間隔,在第30、60秒的時候發生的事件;(3)事件的持續期,比如教師在講解一個知識點的時間的長短;(4)抽樣的個别人的特别觀察,對于某個事先抽樣的某個學生進行特别觀察。

教育研究方法的特征(教育研究方法-觀察法)1

希洛卡佐·薩卡古切在對日本大學怎樣教授英語語言的一項研究中,他使用了下述觀察變量列表(Observation Schedule)。

日本大學的英語課研究中使用的觀察變量量表[1]

類目1 教師接受情感:反映某種意識及無條件接受學生情感的教師陳述

類目2 教師鼓勵學生: 對學生提問、回答及評價的表揚和鼓勵

類目2F 教師給予反饋:教師在學生陳述後的迅速、幾乎自動的反應,一般意味着贊成或否定

類目3 教師使用學生的主意:教師将學生的主意融入講課

類目4 教師提問:除那些與英語對話練習直接相關的問題外

類目4C 教師問對話問題: 指作為對話或會話練習之一部分的問題

類目5 教師講課:這包括講解、發表觀點、提出觀點、提出事實、插入思考及即席評論等

類目5CR教師糾正學生的錯誤:這包括糾正語法用詞翻譯發音節奏和語調等方面的錯誤

類目5W 教師給予提示:當學生在回答或翻譯中遇到困難之時,用單詞詞組或句子給予提示

類目5C 教師回答會話問題

類目6 教師指出方向

類目7 教師批評學生

類目8 學生反應:這是學生對類目4中問題的反應

類目8C 學生作出會話反應:這是學生對類目4c中問題及一個學生向另一個學生所提問題的反應

類目8R 學生朗讀:主要發生在文學課上教師要求其某學生朗讀課文中的一段時

類目8SR 學生默讀

類目8D 學生畫畫

類目8T 學生翻譯

類目8S 學生小結:這主要發生在文學課上,教師要求學生用日文寫出英文課文某段的主要意思的時候

類目9 學生開始說話 :這是學生主動的提問回答評論及發言而不是對老師的提問的回答

類目O 沉寂或混亂:無助于教學的暫時混亂和某些有助于教學的暫時沉寂,如允許學生有時間抄下黑闆上的信息

類目OS 學生做書面練習:這是學生安靜地做書面練習的時間

類目OT 教師使用錄音機:這主要發生在文學課上教師要求學生聽由母語為英語的講話者灌制的錄音帶時

類目OD 教師分發材料

類目OB 教師或學生在黑闆上書寫

上述量表決定了研究者需要對課堂上的哪些行為進行觀察和記錄。量表可以幫助研究者發現同樣的課堂教學中同樣的活動,系統地記錄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瞬間,為研究提供有力支撐。

研究者按照弗蘭德斯的程序對每節課以3秒鐘為一個間隔,對上述25種行為進行記錄。則他針對60分鐘的一節課就需要進行1200次編碼。可以看出觀察法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

2、記錄觀察内容

研究者在觀察開始之後就要及時記錄觀察到的内容,由于事件往往發生得很快,研究者往往不能及時全面準确地記錄觀察内容的特征,這就需要借助錄像設備來輔助研究者完成記錄工作。研究者主要需要記錄的事項包括特定事件的持續時間、頻次計算、間隔和繼續。

3、整理和分析觀察内容

研究者結束觀察後需要使用大量的時間進行整理和分析觀察内容數據。所有的經過特定編碼之後的數據都将用來分析研究對象。

使用觀察法要的注意事項:在不受影響的日常的狀态下進行觀察,觀察者的突然造訪可能造成被觀察者的異常,從而影響了觀察的效果;觀察的必須是公開的、明顯的行為,而被觀察者的行為為什麼會發生是需要研究者進行後續分析的,研究者隻需記錄當時的公開的明顯的行為。

三、觀察法的優點和缺點

觀察法的優點在于觀察法可以獲得比問卷和訪談更準确的數據,彌補問卷和訪談的缺陷。觀察法不依賴于受訪者的言語意思表達,二是觀察法所獲得的數據是發生在自然環境中的,是被觀察對象現實生活、學習中正在發生的、真實的典型的和一般的行為表現,資料可靠性高,是通過研究者的雙眼去觀察而獲得的第一手資料。當研究者無法獲得問卷和訪談的機會或問卷和訪談的所得的真實性受到質疑的時候,觀察法就可以充當主要數據資料。三是觀察法比較靈活,能較長時間在不同地點觀察同一個人和同一種情境。

觀察法也具有一些的缺點。但是運用觀察法往往改變了被觀察的情境,比如當一個觀察者進入教室後,師生的日常行為都可能發生改變,這使得觀察的必然效果失真。應對這樣的問題可以采取在正式進入觀察教室之前,提前一段時間長期進入觀察教室,使教師和學生都習慣于這樣的情境,逐漸表現出他們的日常行為之後再進行觀察。通過在教室的加裝視頻監控設備進行觀察也是一個避免影響觀察效果的辦法。觀察法比問卷法和訪談法都較為費時費力,需要研究者親身觀察一段時間才能獲得較為可靠的數據。

四、觀察法範例

山東師範大學張文新、張福建《學前兒童在園攻擊性行為的觀察研究`》采用行為取樣的方法,對242名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兒在幼兒園中的攻擊性行為進行為期10天的現場觀察,共獲得有效行為樣本339件。數據統計分析結果顯示:(1)中班和大班幼兒攻擊同性同伴的次數顯著多于攻擊異性同伴;(2)引起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各種起因的次數分布存在極顯著的差異,但各種起因的次數在三個年齡組和不同性别上的分布不存在顯著差異;(3),小班幼兒的工具性攻擊行為多于敵意性攻擊行為,大班兒童的故意性攻擊多于工具性攻擊。

該論文的在研究結果部分是這樣論述的:

2.攻擊者與攻擊對象性别關系的年齡變化

在觀察獲得的339件攻擊行為中,小、中、大班三個年齡兒童攻擊同性别同伴和異性同伴的次數分布見表2。對兒童攻擊同性别和異性同伴次數的2*2(攻擊者性别*被攻擊者性别)的列聯表卡方檢驗結果顯示,兒童攻擊同性别同伴和異性同伴的次數存在極顯著差異(X2=12.5819,df=l,P<.001)。為了考察是否三個年齡組幼兒的攻擊行為都存在這種差異,又分别對每一個年齡組進行了列聯表卡方檢驗,結果顯示:幼兒園小班兒童攻擊同性别同伴和異性同伴的次數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X2=0.2306,df=1,P>.05);中班兒童攻擊同性别同伴和異性同伴的次數之間存在顯著差異(X2=0.5744,df=l,P<.05);大班兒童攻擊同性别同伴和異性同伴的次數之間存在極顯著的差異(X2=24.2797,df=l,P<.0001)。

教育研究方法的特征(教育研究方法-觀察法)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