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張汝倫文案

張汝倫文案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05 23:27:51

澎湃新聞記者 楊寶寶

哲學,在很多人概念中,是象牙塔中的空中樓閣,是離日常生活非常遠的東西。但複旦大學哲學教授張汝倫說,在哲學誕生之初并非如此,哲學是發自人的本性,“人的人性催生了哲學,人一定會産生哲學。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哲學是人的需要,是人生的基本需要。”

2月26日,《萊茵哲影》新書分享會在上海市建投書局浦江店舉行,哲學家張汝倫與讀者分享了他對于哲學的思考。

張汝倫文案(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1

張汝倫與讀者分享他對于哲學的思考。

哲學是“人的需要”

“有很多哲學家認為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但是對于普通人來說,這有點難以理解,因為一般人認為哲學就是那些誰都看不懂的東西,或者是類似雞湯一樣的東西,用于解答人生迷茫和困惑。”

張汝倫認為,要理解“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可以從兩層意義上來說明。首先,哲學的産生不是出于一種直接的需要,“人和動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人發明了哲學,因為動物發展出各種各樣的能力,是根據需要來的”,而人會重視和思考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這就是哲學。

他提到自己最初接觸哲學是在青年“插隊落戶”的時代,看到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一句話“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他看了這句話“如受電擊”。那時他一無所有,不存在物質生活的富足,但卻一下覺得人生有更重要的東西需要去思考。

關于哲學是什麼,張汝倫認同哲學家伯格森的一個說法:哲學就是我們人突然下了一個決心,要改變我們對世界和人的總體看法。“這種問題并不關乎吃穿,但人會去想,比如為什麼要活着,我每天過的日子有意義,也就是人生的意義。”

由此,他認為,哲學最初誕生,源于人開始思考與自己生存不直接相關的問題,比如世界和人生的意義,“這種思考發自人性,因此也可以說是人的人性催生的哲學。毫不誇張地說,哲學是人的需要,是人生的基本需要。”

早期哲學家沒有寫過“著作”

既然哲學是人的“基本需求”,張汝倫認為,真正的哲學,和現在大部分教授和學生在大學研究并著述的那一種有本質區别。“哲學教授”和“哲學家”完全是不同的物種。

“最早的哲學家并不思考要寫什麼著作,他們隻是想問題。”張汝倫舉了中外兩個早期哲學家孔子和蘇格拉底來論述,他們都是“述而不作”的典型。

在中國,孔子并沒有真正意義上寫過自己的作品,《春秋》是他整理的魯國國史,而《論語》也并非出自他手,而是他去世後,弟子整理出的記錄老師言行的筆記。”孔子自己不想寫書,隻是通過非正式的日常對話來表達他對世界的思考和對别人的開導,僅此而已。”

在西方,蘇格拉底有和孔子很像的經曆,“他也沒有寫過任何東西,隻是到市場上和人談話,别人問他許多問題,他就一一回答。他也跟人喝酒、開玩笑、做遊戲,就像是一個普通人,但是他在與人讨論時,就會慢慢把哲學的智慧、哲學的思考告訴别人,開導、引導别人,從而成了人的導師。”後來,他的學生柏拉圖将老師們的思想以對話形式整理成書,才留下了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

而孟子、莊子、柏拉圖或亞裡士多德的書也不是“著作”,隻是對話或者整理出的講義,他們都是用對話的方式讨論問題,其中充滿了矛盾,因為他們讨論和思考的目的是明白道理,或者叫“開悟”,而不是構築自圓其說的體系。

“這個現象值得我們思考,東西兩個民族,他們最尊敬的哲學家,恰恰是沒有寫哲學著作的人。”張汝倫總結,産生這一現象,正是因為大家認為哲學本身就是生活當中的需要,所以最早的哲學著作大部分是通過對話寫出來的。

認同一種哲學,需要投入自己的人生

直到18世紀以後,大學開始有“哲學系”,才産生了第一批“哲學教授”,“這樣哲學慢慢脫離了日常的生活世界,越來越高深,越來越稀奇古怪,變成了少數人研究的學問。”

康德是早期哲學教授的代表,但他認為,世界上有兩種哲學概念,一種是學院哲學,一種是世界哲學。學院哲學即大學裡哲學教授研究的學問,有些像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常常糾纏于瑣碎、空洞的問題;世界哲學關心的則是人類普遍問題,比方戰争與和平,什麼是幸福等等。

“毫無疑問,康德自己是站在世界哲學這一邊的。”張汝倫說,康德提出了哲學的幾個基本問題,其中最後一個,是哲學要思考“人是什麼”。

從這個角度而言,張汝倫認為,大學的哲學系也是一個特殊的學科。其他專業大部分提供的是知識和信息,學生隻有學得好和不夠好的程度區别,不太存在完全不會的情況。但哲學卻是非0既1的。

“因為哲學系并非給你信息和知識,而是要給你一種教誨,它要引導你的是,讓你自己從此以後對很多問題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你沒有這樣一個不同的看法的話,那麼對不起,你永遠進不了哲學的世界。”

也正因為這樣,學習其它學科知識,可以“憑心和腦子去學”,但是要真正認同哲學上的東西,“需要把自己的人生投入進去”, “你要按照哲學家提出的那套哲學來活,你才能夠懂他。”

張汝倫認為,像莊子和康德這樣的哲學家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是真正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生活的。古今中外能感動我們的大哲學家莫不如此,這也是哲學作為生活方式的一種體現。

對于普通人而言,踐行“哲學作為生活方式”簡單而又不簡單。“普通人不必思考得那麼專業,但對哲學的基本問題還是可以去思考,人生的意義、世界的問題都是如此,每個人都逃不掉。”張汝倫說,“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說哲學作為生活方式,無非是指在适當的時候能夠活得‘哲學一點’,碰到問題多想一想,想得深入一點,不要去接受太多别人給你的現有答案。”

張汝倫文案(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2

《萊茵哲影》

哲學讓我們“活得不庸俗”

談及新作《萊茵哲影》,張汝倫說:“這本書主要是寫一些德國哲學家,我是研究德國哲學的,有個前輩哲學家講過,好哲學是德國的。德國哲學家為什麼好,德國哲學為什麼好?不是僅僅是因為他們的思想深邃、格局大,而是因為他們的思想裡面包含着人類對所有問題的關懷。”

“康德著作抽象晦澀,可是他其實關心的都是人類最基本的問題。德國哲學家費希特講過,‘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有什麼樣的哲學’。還有憤世嫉俗的叔本華,他本人是富豪,但很有正義感,在自己的文章上痛斥當時5歲的孩子在紡織廠裡幹10個小時。德國哲學家就是這樣,他們的人格和他們追求的哲學是統一起來的,所以能夠吸引我們。”張汝倫講道。

談到今天“哲學”的現狀,張汝倫說,“哲學在這個世界上的确不景氣,主要是哲學家沒有了,哲學教授越來越多,整天在那裡搗鼓着他們自以為得意的那些東西。”而現在年輕人為了讀懂德國哲學甚至去學習德語,正是被哲學家“内在的對人類根本命運的關懷”所打動。

“哲學讓我們活得不要這麼庸俗,我們可能做不到像書中這些了不起的哲學家一樣,可是别人能夠想什麼問題,我們也應該能夠想這樣的問題。眼睛裡面看到的都是這些了不起的人,自然而然會眼界高。”張汝倫說,“尤其像中國這樣一個了不起的國家,了不起的民族,眼界應該高一點,這樣的話才能夠為人類作出貢獻。”

責任編輯:梁佳 圖片編輯:沈轲

校對:施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