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曹操當日對何進曰:“宦官之禍,古今皆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于此。若欲治罪,當除元惡,但付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兵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敗也。”何進怒曰:“孟德亦懷私意耶?”操退曰:“亂天下者,必進也。”進乃暗差使命,赍密诏星夜往各鎮去。---節選自《三國演義》
何進想要召集外地駐兵來京維穩,曹操對何進說宦官這個問題,古往今來都是有的,隻是君主太恩寵他們給他們太多權力了,他們才會這樣,如果想要治他們的罪,把他們的頭目拿掉,全部扔到監獄就夠了,哪裡還用從外地紛紛調兵過來呢?如果想要殺盡他們,機密肯定會露出去,我想肯定會失敗的。何進生氣的對曹操說:“你是懷有私心吧”?。曹操倒是也沒有跟這位擡杠,退下後私下裡說,給國家帶來禍亂的人肯定是何進。何進這邊聽不進曹操建議,讓使者送信去各地召集外地駐兵去了。三國中以曹操的預判來開始何進招外地駐兵這一節,真的是有趣極了。事情的走勢發展可不是完全和曹操預判的一樣嘛。
卻說前将軍、鳌鄉侯、西涼刺史董卓,先為破黃巾無功,朝議将治其罪,因賄賂十常侍幸免;後又結托朝貴,遂任顯官,統西州大軍二十萬,常有不臣之心。是時得诏大喜,點起軍馬,陸續便行;使其婿中郎将牛輔;守住陝西,自己卻帶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提兵望洛陽進發。
黃巾軍起義的時候,朝廷派了三個中郎将,皇甫嵩、朱儁和盧植,皇甫嵩、朱儁因為打了勝仗先被加封,後又因為不肯賄賂十常侍遭貶谪。盧植因為不肯賄賂黃門左豐,兩軍陣前被臨時換帥,誰去頂替的盧植呢?就是咱們這位董卓了,董卓和黃巾軍對打的時候打不過,後來還是皇甫嵩替他去收拾了黃巾軍餘部。皇甫嵩、朱儁、盧植實際上都有戰功,可是都沒有得到升遷,就是這位打了敗仗的董卓因為賄賂十常侍,權力還越來越大了。這個時候的董卓已經是一方諸侯兵強馬壯了,他本來性格就驕傲,現在随着權力越來越大,那更有不臣之心了。這個時候收到何進的诏書,那開心極了,來不及給何進回信,點了二十萬大兵,帶着他的謀士就往京城出發了。
卓婿謀士李儒曰:“今雖奉诏,中間多有暗味。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順,大事可圖。”卓大喜,遂上表。其略曰:竊聞天下所以亂逆不止者,皆由黃門常侍張讓等侮慢天常之故。臣聞揚湯止沸,不如去薪;潰癰雖痛,勝于養毒。臣敢鳴鐘鼓入洛陽,請除讓等。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董卓的女婿也是他的謀士李儒說,現在收到了何進的诏書還沒有給何進回複呢,我們的行動不符合流程,要不派人給何進回信,名正言順的去京城,大事可圖。董卓很開心的按李儒說的上表,大概意思是,我們經常聽到傳言說亂天下的就是這幫黃門宦官,我聽說與其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這個問題雖然難辦還是要及時解決,不能一直這麼放着,這次我要率兵來洛陽幫助朝廷清除這幫宦官,這樣天下就太平了。勉勉強強寫了一篇回信以掩人耳目,董卓的吃相太難看了。
何進得表,出示大臣。侍禦史鄭泰谏曰:“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進曰:“汝多疑,不足謀大事。”盧植亦谏曰:“植素知董卓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禍患。不如止之勿來,免緻生亂。”進不聽,鄭泰、盧植皆棄官而去。朝廷大臣,去者大半。進使人迎董卓于渑池,卓按兵不動。---節選自《三國演義》
何進這邊收到董卓的回信,拿給那些大臣看。侍禦史鄭泰出來建議何進了,我們來看侍禦史是什麼官職,東漢時為禦史台屬官,于糾彈本職之外,常奉命出使州郡,巡行風俗,督查軍旅,職權頗重。鄭泰建議何進說:“董卓是豺狼,你讓他進京,肯定要生禍患的”,這個話何進的秘書陳琳也提議過,但是何進還是一樣的說法:“你太多疑了,不足謀大事”。盧植也建議說:“我一直知道董卓的為人,面善心狠,一到京城肯定會禍患一方,不如讓他現在回去,免得生亂”。何進還是聽不進去,鄭泰、盧植辭官不做了,朝廷的官員一看這形勢,走了一半,為了自保吧,不想再趟渾水了。何進讓人去渑池迎接董卓大軍,董卓按兵不動。
古人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我們看何進的溝通模式,就是偏聽則暗的典型代表呢,是帶有天然的屏障機制的,這個人性格不差,不算暴戾,大臣也願意接近他給他提建議,但是這個人的耳朵是有門的,可是這個門是偏向于親情,不依賴事實的。他就是為了避免和他妹妹何太後的沖突,不想直接拿掉宦官,竟然派外地駐兵來做這個事兒, 就怕妹妹怪罪嗎?那麼多大臣的建議不聽,前有陳琳、曹操後有鄭泰、盧植都出來勸說,全都聽不進去。我們要從這個地方給自己警醒。
偶然遇見真美好,滄海一粟太渺渺,資訊太多找不到,關注也從不打擾,這個距離剛剛好。快來關注我吧,您的支持是我的動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