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普惠金融行業分析

普惠金融行業分析

科技 更新时间:2024-11-23 15:15:52

普惠金融行業分析?近日有媒體報道,讨論金融科技在推動普惠金融發展中的作用,并開宗明義得出結論:借力金融科技的聯合貸款或助貸,不是普惠信貸的唯一解決方案,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普惠金融行業分析?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普惠金融行業分析(在普惠金融的發展上)1

普惠金融行業分析

近日有媒體報道,讨論金融科技在推動普惠金融發展中的作用,并開宗明義得出結論:借力金融科技的聯合貸款或助貸,不是普惠信貸的唯一解決方案。

許多問題的解決方案都不止一個,報道用長篇幅印證了這個常識。報道中重點介紹了德國的IPC微貸技術和泰隆銀行的實踐案例,認為IPC為代表的線下風控模式,是普惠信貸的另一條出路。

那麼,IPC微貸技術這條路,真的那麼樂觀嗎?互聯網銀行等機構所擁有的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中的作用有沒有被低估?

1、被美化的IPC和泰隆銀行模式

“網商銀行筆均貸款一般不超過5萬元,建行一般可以做超過200萬元的,中間區間則可能需要泰隆銀行這樣的銀行去做。”

所謂“泰隆銀行模式”,是指十幾年前從德國引入中國的IPC微貸技術,以勞動密集型的全能客戶經理制度為特征,考察借款人的還貸能力和意願。說得通俗一點“目前在泰隆銀行,一個客戶經理平均可以負責100戶左右,需要對農村居民一個個建檔并跟蹤後續服務”;“這是泰隆的商業模式,不需要助貸機構來輔助放貸”。

這篇報道中,對IPC模式産生的效果進行了“美化”。報道說,泰隆銀行“淨利潤增速基本在20%左右甚至更高”。但實際上,泰隆銀行在其網站披露的年報顯示,從2016年度到2018年度,其淨利潤的增長率分别為35%、20%、14%(四舍五入,略去小數點後數字)——顯然,泰隆銀行最近3年的淨利潤增速在連續地較大幅度地下滑。

深入農村,直接接觸農民,貼身為農民提供金融服務……很容易讓人想起曾獲諾貝爾慈善獎的尤努斯創辦的格萊珉銀行。1979年, 曆盡周折的尤努斯在孟加拉成立了格萊珉銀行,向貧困人口發放貸款,支持他們發展生産、改變命運。部分人對這個故事的印象依然停留在“選用村民當工作人員”、“教育普及”等标簽上,好像它跟金融科技沒有任何關系。殊不知,幾十年來格萊珉銀行也在探索發展,并努力與金融科技牽手。就在近日(20191024),格萊珉與中國一家大型普惠金融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而其可能從中獲得的恰恰是中方夥伴的“強大的金融科技優勢,能在尤努斯希望使用的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上給予更多支持和發展。”

普惠金融的世界典範格萊珉銀行在積極與金融科技牽手,泰隆銀行為代表的小微貸款模式其實也在努力擁抱金融科技。

泰隆銀行在其網站發布的2018年年報中表示,“報告期内,本公司采取了一系列信用風險應對策略,并完善以金融科技為依托的創新體系,強化數據驅動,加快模式模型化建設。一是完善大數據平台搭建,引入十大類 外部數據源;二是健全數據化驅動的全流程風險管控……”泰隆銀行年報中,并沒有出現“IPC”。

2、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在普惠金融領域也很突出

“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要論斷反映了我國社會發展的巨大進步,反映了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發展不平衡,包括城鄉之間的不平衡、地域之間的不平衡、産業之間的不平衡;發展不充分,則包括一些地區、一些領域、一些方面還存在發展不足的問題,發展的任務仍然很重。

具體到普惠金融領域,發展的不平衡體現在,傳統銀行傾向于錦上添花,而不願或者說不敢雪中送炭,越是資金充裕、資産優質的大企業,越容易得到銀行貸款;越是初創期、輕資産、新模式、需要較長研發投入期的規模尚小的企業,越難以得到傳統銀行貸款,雖然它們更需要貸款,而且将來可能為社會帶來驚喜——但傳統銀行不敢也不願貸款給它們,因為整體風險較高,而要依靠傳統的手段為一筆筆小額貸款做紮實的風險評估,成本太高。

泰隆銀行的筆均貸款額為30多萬元,主要針對小微企業,是基于穩定的社會結構、通過客戶經理深入社區對借款人本人及其熟人圈進行考察,按照統一的标注進行風險評估。這一模式在特定社會結構中、應用于特定對象,确實能一定程度地兼顧到金融的“普惠”和風險的防控。但這類對象的總量是有限的,而且随着城鎮化的發展和人口流動的加速,總量可能遞減。實際上,我國的泰隆銀行們和國際上的格萊珉銀行們,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也在積極擁抱金融科技。

而且,由于成本等問題,泰隆銀行們也隻選擇性地觸達了筆均幾十萬的普惠金融對象。之所以不把普惠金融的貸款業務做得更“普”,為單筆貸款更小的借款人服務?主要原因還是成本問題——依靠泰隆銀行們的“IPC”模式,他們承擔不起服務更“普”對象的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而這恰恰是金融科技的優勢所在。

在風險可控前提下,泰隆銀行們能把筆均貸款額降到30多萬元已經是一大進步。但是普惠金融提供的服務要“更平衡更充分”,就需要普惠金融更“普”,筆均貸款額更低,觸達或者說滿足更多更低層的貸款需求。而這恰恰是金融科技的優勢所在。

3、聯合貸款是推動金融更“普”更“惠”的重要路徑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提質換檔、消費升級的新階段,小微企業和個人客觀上需要更多、更好的金融支持。

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運營成本、風險成本高,是普惠金融推進中要解決的現實問題。部分傳統銀行具備直面前述問題的金融科技基礎,而新生的互聯網銀行則在這方面具有天然優勢。中央監管部門在最近的文件中,也點名肯定了這兩類銀行的代表。

2019年9月29日 ,中國銀保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19年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報告稱,“ 積極引導各類機構借助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如,建設銀行‘小微快貸’全流程線上融資模式、網商銀行基于線上大數據風控的‘310’模式。”

而除了上述兩類銀行在普惠金融之路上各自前行外,傳統銀行和互聯網銀行之間的聯合貸款也開始出現,一些自身缺乏金融科技能力的傳統銀行與具備這方面優勢的互聯網銀行合作,對普惠金融對象聯合貸款。合作雙方一般遵循“優勢互補、信息共享、獨立風控、風險自擔”的原則。傳統銀行借助互聯網銀行提高審核和風控效率,但具有獨立決策權和獨立的風控體系。雙方按出資比例承擔相應風險,不要求其中一方進行兜底或者擔保。

根據銀保監委員會相關文件,“普惠金融”指的是單筆授信額度在1000萬元以下的貸款,并對商業銀行每年普惠金融業務的發展提出了量化要求。實踐中,在0—1000萬元的區間内,各商業銀行優先争搶接近單筆1000萬元的蛋糕,這是市場規律使然,無可厚非。但這些“普惠金融”中的“大蛋糕”也是有限的,多數銀行無論從經濟效益還是社會責任角度,都需要直面“普惠金融”單筆額度無限接近0元的那一端,都需要直面與互聯網銀行聯合貸款的課題。

聯合貸款實踐中,就讓各個市場主體基于相關規定,自行判斷、自擔風險————在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之路上,就讓市場的歸市場,讓科技的歸科技吧。

(作者系章和投資管理合夥人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更多内容請下載21财經APP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