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串的問題?作者:王海甯答案不是最重要的,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一連串的問題?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作者:王海甯
答案不是最重要的
比如第一個問題:人類從哪裡來?科學早已經有了答案——我們都是20萬年前一群非洲人的後代。一句話就告訴你謎底。
沒有求知的過程,直接來到終點,就像選擇題隻告訴你ABCD,就像告訴幼童sin30°等于1/2,孩子還是會問你“為什麼”,沒有思考和探求,答案解決不了困惑與糾結,答案本身沒有意義。
《人類的終極問題》無意中打破了共享知識時代的幻覺——有了百度、谷歌、知乎、得到,隻要肯付費,答案能秒到。然而快遞來的答案,全無用處。為這些問題困惑苦惱,日夜懸心甚至感到痛苦的過程才有趣,如果孫悟空翻個筋鬥到西天把經書運過來,就沒有成佛這回事。千回百轉的追尋探索,這才是它們的意義。
發現東非古老人類化石“露西”,始于科學家戲劇化的直覺幸運;牛頓在物理研究進入微觀世界前相信煉金術師;科學家差點因為假古董,得出錯結論,放棄放射性元素探測地球年齡;民族主義的偏見會讓科學界相信僞造的皮爾當人化石幾十年的大騙局;全球最長壽的地方并不是世外桃源“某某鄉”,而是大都市香港。
一闆一眼的科學史,充滿了迂回的人間喜劇。推開真知大門之前,要走無數偏見的彎路,《人類的終極問題》寫的是嚴肅問題,卻常有意外的反轉、幸運的偶然和不為人知的黑暗。
比如拜《侏羅紀公園》所賜,大衆都認為琥珀裡可以提取DNA,事實上琥珀是酸性的,并不利于DNA保存,而且越遠古的化石,DNA越容易被污染,科學家信誓旦旦地從恐龍蛋化石裡提取出來的恐龍DNA,最後被證實隻是被化石污染的細菌的DNA。
《人類的終極問題》再一次發揮了袁越曾經在《生命八卦》裡的寫作風格,嚴謹但風趣地講述科學大問題,不時穿插許多有料的包袱來打破成見。
科學家并不都是枯燥古闆的怪人,相反他們又酷又牛,隻是沉醉于科學,讓他們比常人更有毅力忍受難以想象的困難。癡迷于埃及文化的放射學家整整兩年沒日沒夜地守在計數器前枯燥地記錄信号,證實了同位素測時間的準确;缺少經費的人類學家為了收集化石,住不起賓館就去蹭流浪漢收容所;而到了創造力部分,華語歌壇教父羅大佑的跨界成功,現代藝術家徐冰的靈光乍現,讓我們看清藝術家也不是特立獨行的怪人,石破天驚的巨作依舊是日夜琢磨的積累。
科學研究和一切創造就像一場漫長的砸金蛋,追尋着需要耐心根據最少的線索不斷砸開一個個金蛋,無數次空手而歸一無所獲,才能取得一次正确的獎勵。
質疑永遠重要
袁越的《人類的終極問題》一個重要的方向,是通過建立科學重大結論新知與普羅人生活的密切聯系,激起人們對科學的熱情和關注。袁越多年的寫作一直在證明“多讀科普書,少交智商稅”。
健康長壽是人類永恒的願望,從古代煉丹的到今天傳銷保健品的,利用的就是我們這古老的欲望。因為是門好生意,所以即使在科學領域裡也有背後作弊的急功近利者。袁越在科普這一領域裡,梳理前沿研究成果的同時,順手也在打假。比如紅極一時的“SOD”為啥都無效;饑餓療法也許讓你長壽,但也可能讓你抑郁;明星趨之若鹜的生酮飲食法局限到底在哪裡;紅酒商和保健品吹噓的白藜蘆醇,它的科學論文其實涉嫌造假。
以上總有一個坑,你踩過。
你也許看不懂“拮抗基因多效性”“乙酰化酶”“二甲雙胍”“甲基化位點”這些名詞,但袁越至少把沉迷養生難以自拔的你搖醒——停止把鈔票浪費到昂貴的垃圾上。許多花了大錢大把吃進嘴裡的保健藥片,唯一能對你有效的就是藥片裡的澱粉。
而到了創造力這個有點玄學的問題,袁越采訪了有創造力的強人和研究創造力的科學家,再一次用事實數據和邏輯,打破了我們對創造力的迷信:創造不可能憑空而來,即使最天馬行空的創新依舊要以知識為基礎,每一個新想法都與上一個舊想法相似,依舊是點滴積累,一次次對邊界探索後實現的突破。
在這個理論框架下,兒童是不具備創造力的,因為兒童不具備任何知識儲備,偶爾冒出的小火花,頂多是有趣的小想法,而不是什麼驚人的創造。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立刻想找高價報名的那些讓你的孩子滿牆潑顔料的創意美術班退費?
互助是進化的主基調
袁越寫的是終極問題,但最後似乎留下了更多問題。
科學隻能從技術上邏輯上告訴你求證的過程和答案,但永遠會有人因為無法理解,因此無法相信;又或者因為信仰另一套價值體系,選擇視而不見地拒絕。再鐵打的事實,也有人說不。
真理,也隻有在合适的時代才有可能被接受。最有創造力的藝術家如果沒有門路被主流市場認知,依舊難以獲得認可。科學證明了人類來自同一個祖先。
袁越在不斷提醒讀者科學與宗教的最大不同,那就是科學有邊際,承認自己并非萬能,科學自己也常犯錯。
理工男的寫作水印
袁越的海歸生物學碩士背景,讓他在援引英語文獻和最新科技報道,以及與海外科學家溝通方面,有着天然優勢。在《生命八卦》系列中就能看出他涉獵的英語原文報道廣泛而更新快,翻譯準确,解釋通俗幽默,本書也常有神來之筆。比如用複原撕爛的書來形容複原尼安德人的基因圖譜,用福特車的創始人不肯多花錢讓零件壽命比整車還長來比喻人體不同細胞凋亡速度不同。類似巧妙的類比很多,這是必須了解專業原理,又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幽默感的人才能達成。袁越也一定觀看了大量科技方面的紀錄片,文字總是有畫面感,但是書籍的配圖沒那麼豐富,圖配好了很生動,沒跟上有時會有寫了同期聲畫面沒到位的“空”,行文節奏有時會有點英文翻譯過來的感覺。這沒有優劣,隻是特點,一個人的閱讀會影響他的表達。袁越字裡行間有自己的寫作水印。
2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在非洲草原上看到的日出日落與今天一樣壯麗,但是陽光下的人類世界卻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類是進化的奇迹,人類的幼年曾經是分散的部落,而如今真正的共享一個地球;互助讓人類不再是宇宙的孤兒,協作才可能面對進化道路上必然的風險。
進化本身沒有方向,人類的産生也隻是宇宙的偶然。三個終極問題之後,我們遠不能看到人類發展的盡頭——我們依舊會一直在想象、誤會、認知的交織中,認識自己,認識世界,但這也正是生存的魅力。正如書中一位科學家所說:“想要永生,唯一能做的就是現在去做有意義的事。”(王海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