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這個稱呼是現在的一種叫法,從“媽媽”變成“媽”雖然隻有一字之差,背後卻隐藏了很多問題。
在我嬰兒時期,我不會說話,咿咿呀呀和媽媽對話,後來我學會了喊媽媽,媽媽一聲聲地開心應答。
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對我媽的稱呼從“媽媽”變成了“媽”
仔細想想,好像是初中,回到家,也不再像之前那樣,看到媽媽撲上去就去撒嬌,我也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小秘密也不再和媽媽分享,我都是偷偷的把自己的心事寫在小小的日記本裡。
前幾天回家,媽媽說起我的初中,媽媽突然問我:“你那時候總是神神秘秘的,以前喜歡和我分享的小秘密,也不再跟我分享了。”
“突然有一天,你放學回家,喊我一聲媽,我愣了一下,回過神來才應答。”
我說:“媽媽和媽,不都是喊你嗎,有啥不一樣的”
媽媽說:“要知道,你之前可是一直喊我‘媽媽’而不是‘媽’,當時你第一次喊我的時候,我心裡還挺失落的。”
現在仔細想想,媽媽感到失落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時的自己有了朋友陪伴,生活不再被媽媽占據,回家之後,也回到房間做自己的事情,和媽媽也不再那麼的親密。
雖然隻有一字之差,但是背後包含的兩點原因,也讓媽媽心酸變化。
第一點就是有了獨立的意識和想法。“媽媽”是一種親近的昵稱,見到别的同學喊媽,總覺得自己有一些小孩子氣,急于證明自己已經長大,慢慢就把”媽媽“變成“媽”。
第二點就是和媽媽有了隔閡。青春期的我,最開始總是喜歡和媽媽分享,媽媽每一次都會說我,心裡也不想聽媽媽唠叨,後來慢慢就不再告訴我媽,而且在同學面前叫媽媽,總是顯得自己不成熟,隻有和熟人面前才會喊媽媽。
其實,“媽媽”這個稱呼,最開始也不這麼叫。
先秦時期,媽媽叫母、妣、媪,
兩漢時期媽媽叫媪、妪、母、姥、姐(方言)
魏晉南北朝時期媽媽叫:母、媪、家、妳、姊、婆、姥
隋唐時期媽媽叫:媪、娘
宋元時期媽媽叫:娘、媽、姐、母、娴明清:媪、媽、娘、母
從這些信息來看,母親這種說法最為普遍,娘的這種叫法在隋唐時期第一次出現。
“媽“的這個叫法最早出現在宋朝,宋元時期的”媽媽“并不是現在意義上的母親,而是對老年父母的一種統稱和尊稱。
後來慢慢發展,媽媽這個稱呼就變成了母親代表。
我們常說:“父親是天,母親是地,兩個人一起撐起一家的天地”,日曆上有母親節,也有父親節,但是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母親節在最開始并不被人接受。
現代意義母親節起源于美國,節日發起人是費城人安娜賈維斯,她是一名女子,終身未娶後來她的母親去世,賈維斯組織了追思母親的活動,鼓勵他人用這種類似的活動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後來賈維斯寫信給母親生前服務20多年的學校,希望可以為自己母親做追思活動。
與此同時,賈維斯向相關組織申請把母親節定為法定節日,她的呼籲受到了多方關注,最後1913年,美國參議院衆議院通過決議案并把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定為母親節。
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與國際接軌程度不高,最開始也是在港澳台地區流行,到20世紀80年代之後,内地逐漸接受并且在發展中把母親節變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母親節。
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不同地區對母親稱呼的變化,這是一種文化,也是獨屬于中國特色的叫法。
比如,河南人叫媽媽都是喊“媽”,但是我們家喊媽媽,我喊“娘親”,我哥喊“老媽”
再比如,北京地區喊媽媽就是“媽媽”,但是在我朋友家,喊媽媽就喊“媽咪”
下圖是不同地區,對媽媽的稱呼:
因為地區差異肯定會有不同,那麼你們那裡是喊“媽媽”呢,還是喊什麼呢?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一起交流讨論。
另外,今天是母親節,下面的這些送給天下母親,希望您可以看完。
《我的媽媽》
剛剛出生的時候,不會喊“媽媽”,隻是咿咿呀呀地和媽媽對話。
後來慢慢長大,一聲聲“媽媽”是無止的牽挂。
如果有一天,您發現,
“媽媽”就變成了“媽”,請您不要心傷牽挂。
那是孩兒的成長,也是您辛苦養育的變化。
稱呼雖變,愛您的心海枯石爛都不變。
如果有一天,您需要我,
不必躲躲藏藏,請您大膽地和我對話;
我們之間,不用那麼拐彎抹角。
我是您的孩兒,是您的希望,也是您一生都放不下的牽挂;
您是我的母親,是我的精神,是我一生都不會放下的愛呐;
孩兒有時候總在遠方,您卻從未抱怨,
母親總是守着那座老房子,站在街邊望
對不起,孩兒從未表達,從未說過一句愛您
對不起,孩兒總在遠方,總是讓母親街邊守望
您不必覺得孩兒不用給母親道歉,
孩兒有時候确實做得不當。
我的媽媽真的很偉大,大到上天入地,小到瑣碎無常
可是啊,我并不希望我的媽媽那麼偉大
她可以不會照顧我,也可以不會做家務,
隻要她有自己的時間,做着自己喜歡的事情
開心就好!
沒有什麼其它願望,隻希望母親健康快樂,永遠安康!
祝福天下所有母親,健康快樂!
對了,喜歡記得點個關注點個贊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