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幾時起,質量意識差成了大家的口頭禅,從總經理、高管、中層甚至一線員工。當我們全員都在提“質量意識差”的時候,和我們全員都在提“流程再造/優化”的效果一樣了,都是隻說說而已,沒人真的去細究問題到底是什麼。
質量意識是個鍋,是口大鍋,基本所有的“質量”問題都可以扔到這個鍋裡,這樣就沒人需要對這些“質量問題”擔責了。就像所有的問題大家都喜歡稱之為“質量問題”,這樣名字上天然的帶有“質量”的部門就不得不背起這口鍋。
基本上絕大部分的“質量問題”可以細分為設計開發問題、采購來料問題、生活問題、運輸問題、安裝問題等等,所以我們往往說“質量是設計出來的,質量是生産出來的……”,
今天我們就用“質量是生産出來的”來聊聊生産過程的質量意識是什麼鬼。員工不按作業工藝要求進行作、員工生産出來的産品重量不合格、員工未進行設備/模具點檢、員工未自檢、不合格品和合格品混堆在一起、生産出來的産品沒有标識和防護、生産現場亂的都沒法下腳……這都是我們常說的“沒有質量意識”的表現症狀。細究一下,為什麼沒有質量意識?怪我們的員工素質差?
很多制造型工廠,關于質量,似乎誰都知道說,誰都會說,“質量是生産出來的,而不是檢驗出來的”。但是,說歸說,效果卻隻能讓相關質量管理人員苦笑。為什麼這句正确的話沒有效果呢?其原因在于,在大多數場景下,這句話往往隻作為一個口号來使用。因這句話有其正确性,當作一個口号當然沒有任何問題,但對于工廠生産管理來說,口号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這句話正确的話很難起到效果,似乎是必然的結果了。
要踐行“質量是生産出來的,而不是檢驗出來的”,我提供一個思路,并且,我覺得必須要有這個思路,這句話才有可能真正的踐行。這個思路是,任何與生産相關的質量問題,不管品管有沒有失職,生産都脫不了幹系。需要說明一下,質量出現問題,品管當然要首當其沖。我這個思路并沒有說質量全是生産的事,說的是生産脫不了幹系,生産要擔責,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不過,這個思路有個問題,那就是,什麼才叫與生産相關的質量問題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為了避免歧義,我對“生産相關”給出一個明确的定義或标準:生産相關的質量問題----指生産按要求進行自檢能夠發現的問題。
也就是說,不管是因來料不良、工藝缺陷、或者因環境等其它與生産操作不相關的因素造成的質量問題,隻要生産按要求進行自檢能夠發現,那麼,出現這樣的質量問題,生産就不能脫掉幹系。
比如,某産品重量不合格,生産隻要一自檢放到電子秤上就能發現,那麼,不管這款這個産品的檢驗失不失職,隻要出現客戶投訴,生産就要承擔一定的責任。而如果不是重量問題,而是産品的材質出現問題,而這個材質問題靠肉眼看不出來,生産現場自檢發現不了,那麼,出現投訴生産不需要承擔。
筆者在某工廠審核時就提出員工基本無自檢意識和自檢概念,針對此問題--我們生産員工不做自檢怎麼辦?我覺得我們也應該分析不自檢的原因,而不是籠統的說“員工質量意識差”:
一個方法:考核。
有了思路,接下來就是實現和貫徹這個思路,如何實現和貫徹呢?最低級但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考核。
生産人員要承擔或共享品質的KPI,按不同級别的管理人員,我提出如下三條建議。
1、生産基層管理,即生産組長、生産班長等,以制程合格率進行考核,制程合格率是體現生産質量的過程指标。生産基層管理,質量控制是其核心與重心之一,對生産基層管理人員的質量考核,占比建議不少于40%。
2、生産中層管理,即生産大班長、車間主任、生産主任(經理)等,以一次檢驗合格率進行考核,一次檢驗合格率是體現生産質量的結果指标,主要由内部考核,考核占比建議不少于30%。
3、生産高層管理,即生産經理(生産最高負責人)、生産總監、生産副總等,以客戶投訴率進行考核,客戶投訴率也是體現生産質量的結果指标,主要由外部反饋,考核占比建議不少于20%。
績效工資占總工資比率最好在10%以上,否則考核意義不大。并且,品質的考核占比一定不能少,少了,就不痛。因為隻有痛了,我們才能記住,這是考核的作用,也是考核的目的。
“質量意識有問題”,這句話沒有起到效果,在大多數場景下下,是因為這句話隻作為一個鍋來使用。如何讓這句話起到應有的效果,我提出一個思路:任何與質量意識相關的問題,不管品管有沒有失職,責任單位都脫不了幹系。
實踐這個思路最有效的方法是考核,即由責任單位要承擔或共享品質的KPI。
轉載自,胡說質量,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