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作為中國文化的傳承——漢字,同樣意義深遠。現如今研究漢字的構成與發展成了一套系統性的知識。當我們走進漢字的發展曆史,我們會發現,古代漢字的結構與現代的漢字結構雖然略有不同,意義卻一脈相承。我們現在所認識的漢字的意義來源于古代文字所傳承的曆史文化基因。
我們現在使用的是簡體字,但是在香港、新加坡等地使用繁體字。無論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卻是同根同源的。因為古時候字的數量要少,有時使用的時候會出現通假字,會出現一字多義的情況。
比如說“三”這個字,現在我們往往作為一個數詞使用,而在古代卻表示衆多的意思。
大禹治水,在我們中國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大禹為了治好水患,勤奮工作,曾經“三過家門而不入”。三過家門不入指的是三次路過家門而沒有回家嗎?其實三,在古代表示多次,這裡指的是大禹多次路過自己的家門,因為工作緊張而沒有回家。
再比如說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裡的三人也并不是指三個人,而是指多人,一群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群人裡面必定有我可以稱之為師的人。
從漢字的字義上來說,二人從,三人衆,三人指的是多人的意思,中國人民大學的校徽就是三個人的小篆,寓意人民、人本和人文,也就是衆,因為三人衆。如果仔細觀察一下會發現,其實現在有些人的印章仍然是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全國統一推廣使用的文字。而小篆并不是我們中國最早的文字,再往前還有金文,甲骨文等。
有人說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因為漢字不僅是一種語言,而且屬于表意的功能。《說解漢字一百五十講》,作者李守奎、王永昌,從傳統文化方面來講解漢字,從“大處着眼,小處着手”,簡明扼要的闡釋漢字的演變來龍去脈,研究漢字中的古人思維智慧和曆史文化背景。作者李守奎是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文字學會副會長;王永昌是吉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後,現任山西大學文學院講師。他們打開了我們認識漢字、思考漢字、探究漢字的大門。
圖片來自網絡
無論是我們研究傳統文化還是研究漢語言,都離不開研究漢字。因為漢字是中國曆史文獻記載的最重要的部分,是文化的主體。
李守奎教授認為漢字的構形理據分析中,蘊含着古人的思維智慧和曆史文化背景。每一個文字都有一段鮮活的曆史,蘊含着曆史文化信息。所以他在出版《漢字為什麼這麼美》後又推出了新作《說解漢字一百五十講》。
李世奎教授指出世界上有兩種文字,一是表音文字,二是表意文字。而漢字便是表意文字中的典型代表,表意文字具有超語言的功能,它是視覺的形體與語言的結合。
當我們跟着作者緩緩走入漢字的王國,那一個個安靜的文字随即鮮活起來。
圖片來自網絡
比如說表示方向的北。但是北又不僅僅隻是表示方向,北有時候表示失敗。這與失敗有什麼關系呢?
我們說兩個人是從。甲骨文上的從是側立的兩個人,這兩個人是同一個方向的。而如果兩個人背靠背,如果我們從動态上來看,那麼就會越走越遠,那麼就表示背離、背叛。所以我們叫失敗叫敗北,而失敗、逃跑、逃跑的人也都成為北。
如果我們從靜态上來看呢,則是兩個人背靠背,那麼怎麼表示後背呢?就是給他下面加了一個肉字,成了後背的背。作者特意指出,背後面的下面的這個字,并不是月字而是肉字,因為“肝肺腸肚”左邊并不是月,而是表示肉,加了肉字。
所以一個簡簡單單的北字,即可表示方向東南西北,又可以指失敗逃亡,還可以是背靠背。
圖片來自網絡
因為表意字的符号性,那麼如何更深入地認識漢字呢?李守奎教授的建議是陌生化。因為陌生可以讓我們脫離熟悉脫離基友的經驗而重新研究、思考、創新,可以深入地認識漢字的本質。
讀了李守奎對漢字的解說,一個個漢字形象起來,我們對漢字的來源,漢字的文化,以及漢字的傳承也有了新的認識。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出版的《說解漢字一百五十講》,透過一個個漢字,讓我們仿佛看到了中華大地上一段段鮮活的曆史,通過它們動态演化的過程,找到了方塊字背後的文化底蘊,在我們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更加理解華縣民族文化的内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