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官渡之戰嗎?可能你隻要聽過這個故事的名字,讓我們一起了解官渡之戰的故事吧!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 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 曹操軍與 袁紹軍相持于 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 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 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東漢末年的三大戰役各有各的曆史價值:官渡之戰成就了曹操,使其有了一統河山的可能;赤壁之戰則徹底碾碎了這種可能,初步架構了三國鼎立之格局。
東漢末年,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連年征戰中的背景下,官渡之戰,這場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由此爆發。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農民大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漢朝地主階級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占據地盤,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争權奪利、互相兼并的長期戰争。而袁紹是當時顯赫一時的大世族豪強勢力,于公元199年,大體上統一了河北。曹操當時控制了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大體上統一了河南,他先後擊敗呂布、袁術,占據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199年(建安四年),袁紹最終戰勝公孫瓒,據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盡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于是,袁紹和曹操之間的大規模兼并戰争爆發了。
建安五年正月,曹操出人意料地先進攻徐州的劉備。衆将認為應先打袁紹,曹操說:"劉備是人中豪傑,現在不打,将來必有後患。袁紹有大志向,但反應遲緩,肯定不會行動的。"遂進軍,曹操親自率兵,打敗了與袁紹聯合的劉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劉備于徐州,俘虜了他的妻子,又迫使劉備的大将關羽投降,從而解除了後顧之憂。不出曹操所料,袁紹遲疑不決,失去夾擊曹操的良機。這以後,曹操迅速移兵官渡,準備迎擊袁紹。
四月,曹操用荀攸之計,聲東擊西,佯裝欲于延津渡河,誘使袁紹分兵西向,實則輕兵突襲白馬,顔良于陣間措手不及,為關羽所殺。白馬之圍遂解,曹操遷移民衆,沿河西退。袁紹率軍渡河,追擊曹操,至延津南。曹操令騎兵解鞍放馬,将辎重丢棄。文醜與劉備帶着五六千騎兵先後追至,士兵們争奪辎重,情況混亂。曹操以五百餘騎,乘機突擊,文醜死于亂軍之中。此後,曹操還軍官渡,袁紹進保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關羽複投劉備。
公元199年春,袁紹調兵十萬,進攻黎陽,準備一舉攻下許昌,消滅曹操。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抗擊袁紹。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袁軍依河丘屯營,東西達幾十裡,曹軍也立營相拒。打了幾仗,曹軍不利,堅壁不出。袁軍築樓台,堆土山,居高臨下攻打曹營,結果曹操用霹靂車擊破了袁軍樓台。袁軍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又挖道一直通向曹營,曹操針鋒相對,在營外挖深溝以防禦。就這樣,雙方大軍在官渡相持了好幾個月。
曹軍轉機終于來到了。同年10月,袁紹派大将淳于瓊帶兵一萬多人押送軍糧,駐在大營以北四十裡處。此時袁紹未能采納謀士許攸、大将沮授的建議,結果袁軍内部衆叛親離。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辎重。曹操聽後非常高興,認為這是出奇制勝的好機會。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 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五千,冒用袁軍旗号,人銜枚馬縛口,各帶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一方面派輕騎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張郃、高覽率重兵猛攻曹軍大營。可曹營堅固,攻打不下。當曹軍急攻烏巢淳于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于瓊等,并将其糧草全數燒毀。張郃、高覽聞得烏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導緻了軍心動搖,内部分裂,大軍崩潰,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最後,袁紹和他的兒子袁譚僅帶八百騎兵逃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七萬餘人,也有說是八萬人。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就《三國演義》的叙述而言,官渡之戰這個橋段并不如赤壁之戰寫得精彩,但其中的勝敗原因,特别是雙方主要領導人的馭臣之術及其産生的迥異後果,足以讓我們不必親曆刀光劍影,也能從中汲取前人的經驗教訓。盡管當時後世學人多有總結,唯其"多有總結",才更值得我們去重視。此戰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對獲取勝利起重大作用,集中體現曹操卓越的用兵謀略和指揮才能,是中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反觀袁紹,内部不和,又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屢據部屬的正确建議,遲疑不決,一再喪失良機。終緻糧草被燒,後路被抄,軍心動搖,内部分裂,全軍潰敗。袁紹的敗因,正始于不懂得這一點。 官渡之戰前,曹操兵發徐州攻劉備,田豐建議袁紹偷襲許昌("舉軍而襲其後"),這無疑是個非常正确的策略,但袁紹以兒子生病為由加以拒絕。等曹操回師,奇襲許都的時機已失,袁紹卻開始興師動衆讨伐曹操了。田豐通過分析雙方兵力部署優劣,認為曹軍糧食不足,建議用持久戰跟曹操拼消耗,袁紹又不予采納,還把田豐關了起來。諸葛亮在《隆中對》裡曾提到:"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諸葛所謂的"人謀",當指戰略、智慧而言。袁紹手下不缺智囊,許攸、郭圖、審配、逢紀、田豐、沮授等,都是有名的智士。可是外腦再多又有何用?領導不懂變通,一意孤行,焉能不慘敗?
我們在縱觀曆史的同時,也要謹記曆史教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