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建設,強調優先利用綠色、生态化的“彈性”或“柔性”設施,并注重與傳統的“剛性”設施進行有效銜接。
通過“剛柔并濟”,建立和完善城市“海綿體”,強化對城市徑流雨水的排放控制與管理,從而實現緩解城市内澇、削減徑流污染、提高雨水資源化水平、降低暴雨内澇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觀等多重目标,最終為城市構建起可持續、健康的水循環體系。
因此建設海綿城市,關鍵在于不斷提高“海綿體”的規模和質量,它是構成海綿城市的基本元素。
2.1城市“海綿體”有哪些
城市“海綿體”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
2.2城市“海綿體”的作用
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滞蓄、淨化、回用,最後剩餘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标準,緩減城市内澇的壓力。
以廈門為例:
廈門每年都20多億立方米的降水量,是全市水資源總量的近兩倍,而真正為城市所用的不足兩成。原來廈門的城市綠化帶,多是由高出地面許多的路緣石堆砌而成,使得綠化帶的吸水、滲水能力大大降低。從2012年起,廈門開始實施島内人行道改造,共鋪設116089平方米的透水磚,改造了廈禾路、白鹭洲路等主幹道人行道約12公裡。這些道路上原來使用多年的九格磚已更換為長方形的深灰色透水磚。公交車站和路口附近的地磚,則用紅色透水磚以示區别。透水磚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可使雨水迅速下滲地下,可以很大程度解決雨水流失問題。
2.3城市“海綿體”類型
城市“海綿體”可分為三類,即原有的“海綿體”、受到破壞的“海綿體”、新建的“海綿體”。
原有“海綿體”——濕地
新建“海綿體”——屋頂花園
新建“海綿體”——雨水花園
2.4三類“海綿體”的建設重點
1)原有的“海綿體”——保護優先
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各地應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水生态敏感區。
通過科學合理規定城市的“藍線”、“綠線”等開發邊界,留有足夠涵養水源、應對較大強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濕地,維持城市開發前的自然水文特征,這是海綿城市建設的基本要求;
2)受到破壞的“海綿體”——生态恢複和修複
對傳統粗放式城市建設模式下,已經收到破壞的水體和其它自然環境,通過綜合運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複,并維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間。
3)新建“海綿體”——低影響開發
在城市建設中優先采用具有滲透、調蓄、淨化等“海綿”功能的雨水源頭控制和綜合利用設施,提高“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比例。
按照對城市生态環境影響最低的開發建設理念,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夠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積比例,最大限度的減少對城市原有水生态環境的破壞,同時,根據需求适當開挖河湖溝渠、增加水域面積,促進雨水的積存、滲透和淨化。
上述講解引出了一個重要概念,即“低影響開發”,它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點應用。那麼到底什麼是低影響開發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