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又添新景點!
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
近日,位于黃埔區沙步社區的曆史文化街區“融德裡”正式開放!
沙步舊村改造項目秉持“修舊如舊”的原則,深挖和活化傳統文化,注入新興理念,對标荔灣永慶坊,将把沙步融德裡打造成留住鄉愁的“第二永慶坊”。
廣州再添
嶺南古村新文化街區
▼
青磚、瓦片、石闆路、嶺南山牆……
現在,融德裡
北廣場、南廣場、湖心島公共區域
全面開放
融德裡位于原沙步村鹿步大街,緊鄰鹿步滘古運河,包含原村落保留的諸多宗祠建築及新建仿古建築群,總用地面積14000多㎡,總建面約9500㎡,其中保留文物及風貌建築近2000㎡。
融德裡以嶺南濱水睦鄰街市為定位,重點打造以嫁娶文化、龍舟文化、粵劇文化為代表的文物遺産網絡,打造風貌文物建築複建及新生城市公共空間的融合體。
規劃布局上,
融德裡借鑒嶺南傳統布局方式,
結合廣州“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
的山水城市設計思路,
打造原汁原味的嶺南建築群落。
建築設計上,
融德裡設計時對标
嶺南特色園林及風貌建築,
參照嶺南天地、南頭古城、
永慶坊等商業街區,
來做古建築外立面的設計
和街區尺度設計。
景觀設計上,
打造嶺南傳統風格園林,
拓寬濱湖界面前後錯落,
統一整個湖周邊場地作為一個公園,
将獨立的風貌建築作為景觀小品。
北面宗祠廣場上的
镬耳牆、人字坡、博古脊林立,
沙步古建築群以
全新的面貌迎接來客
……
走上鵲橋通往湖心島
兩邊假山嶙峋,
榕樹掩映着粵劇大戲台,
在湖心島上,
可以遙望對岸南面廣場的
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牆、扶胥古運河碼頭。
未來融德裡将逐步開放區域内
近2000㎡的11處
黃埔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及
28處傳統風貌建築形成的古建築群。
來看看廣州還有哪些
值得打卡的曆史文化街區
沙面曆史文化街區
圖/桑葉同學
在珠江岔口,白鵝潭畔,極具異國風情的沙面建築群林立于此,是年輕人們口口相傳的知名打卡景點。島上有150多座歐洲風格建築,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中西合璧風格各異,有“廣州萬國建築博物館”之稱。
新河浦曆史文化街區
新河浦曆史文化街區,幾乎無人不知的高顔值街區——紅色史迹點、400多棟“東山洋樓”、複古街道......作為東山新河浦“花園洋房”成片的集中地,至今仍保持着獨院式的格局肌理和紅磚牆、水刷石的建築元素,融彙了中西文化的理念。
長洲島曆史文化街區
長洲島分為長洲與深井兩個區域,每個區域的“味道”各有不同。長洲區的紅色印記很多,黃埔軍校舊址就是其中之一,走馬樓、大坡地炮台、白鶴崗炮台……十多處文物建築散落島上。
圖/hunk
深井區則有一個百年古村——深井古村,這裡已有700多年曆史,一街一巷中仍是當年原汁原味的生活氣息,祥和惬意的氣氛,無人舍得打破。
恩甯路曆史文化街區
這裡是荔灣乃至全廣州當之無愧的“寶藏”,這裡有李小龍祖居、八和會館等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傳統風貌建築數十處。這裡還有非物質保護要素,包括粵劇、詠春拳、西關打銅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以及詹天佑、李小龍名人事迹。
逢源大街-荔灣湖曆史文化街區
圖/Hunk
位于逢源大街-荔灣湖曆史文化街區的泮塘五約,曆史人文景觀尤為密集:泮塘古村、仁威古廟、荔枝灣湧古水系、文塔、西關大屋、麻石街巷、名人故居舊迹、粵曲粵劇,以及三雕一彩一繡、武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最廣州”的民俗生态大觀園。
轉發收藏
新景點和舊景點
放假逐個看
編輯 | 禤志傑
責編 | 鐘昕彤
校對 | 曾玮蕾
來源 | 廣州黃埔發布、廣州荔灣發布、廣州越秀發布、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信息時報、羊城晚報、南方都市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