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過一段著名的理論:“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大學之道,三十歲能夠自立于道,四十歲能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六十歲所聞皆通,七十歲能夠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這段話,是孔子的人生軌迹,也是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是一個随着年齡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
1、它表現的是對生命的敬畏
古人說:“人到七十古來稀”。因為古代人受物質條件的限制,人們生活水平、醫療條件普通不高,因此,一個人能夠活到七十歲,就已經很難得了。
所以,按一般人的想法,都是這麼大歲數的人了,想吃點什麼就吃點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吧。這是字面意義上的“随心所欲”。
2、每個年齡段應該做好該做的事,人生才不會後悔
十幾歲的時候,就要認真學習知識,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勤于思考,經過學習、曆練,逐漸提升自己,并對人生有所感悟。
到了三十歲,步入社會已經有幾年了,對人對事有了自己的處理方式,内心有一種自信和堅定。
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已經能夠看通透人情世故了,舍棄一些東西,不再糾結、強求。
五十歲,内心有了一定的定力,已經能夠做到不怨天尤人,不為外物所動。
六十歲,能夠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能理解任何一個事情存在的道理,能虛心傾聽各種聲音,并能夠站在别人的出發點上考慮問題。
七十歲,内心的價值觀已經根深蒂固,雖随心所欲,也淡定從容,行為有規範,對自己的一生有一種無悔的交待。
人生,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數,這些構成了生命的長度與厚度。
3、不倚老賣老,要與時俱進
一些老人經常對兒孫們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要多。”
随着時代的發展,老人們自有自己的處事之道,保持了優秀的傳統中華美德,隻是一些新生事物的出現,往往讓人們亂花漸欲迷人眼。個别老年人倚老賣老,有恃無恐,既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他人,對和諧新社會沒有幫助。
老年人,也可以與時俱進,發揚美德,與當今社會的新思潮結合起來更好。祝所有老年人安詳幸福晚年生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