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之間的往來其實由來已久,早在3世紀末,日本就開始派遣使者來到中國學習。
可以說,日本當下的很多文化都受到了我國的很大影響,不僅如此,在兩國交往的過程中,也是發生了不少的趣事。
早在隋朝時期,隋炀帝曾經就将一塊木頭賞給了前來學習的日本人,然而該日本人在将其帶回國内之後,卻被衆人視為了國寶。
甚至在日本國内,連天皇都不得動用,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難道這木頭有着不為人知的不凡來曆?今天筆者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
01 禮尚往來,文化交流公元607年,隋朝正處于一片盛世,相比之下的日本就顯得有些落後了,于是,日本便派遣了使者來到了隋朝朝拜。
這并不是日本第一次派出使者來到中國,因此,每次朝拜也都幾乎有了固定的流程,然而,在此次朝拜中,卻發生了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
擔任日本使者的小野妹子在見到隋炀帝之後,便宣讀了日本天皇寫給隋炀帝的賀詞,然而就在隋炀帝聽到賀詞的第一句後,他就突然勃然大怒。
原來,日本天皇在賀詞中寫道:“日出處天子敬白日沒處天子書”,此句的意思是因為日本位于我國的東方,日本天皇要比隋炀帝更先看到太陽。
關于這句話是否有科學依據,我們尚且不讨論,即便是有,但在隋炀帝看來也是不合适的。
相比于發達的隋朝,隋炀帝根本沒有将落後的日本放在眼裡,而如今日本天皇竟然膽敢出言不遜,隋炀帝聽聞自然會大怒。
更何況日本還是隋朝的藩屬國,于是便更沒有資格嘲弄天子,況且這句話出自日本天皇之口,在隋炀帝看來,這是日本天皇鬥膽在詛咒隋朝命不久矣。
于是,隋炀帝便直接雷霆大怒,這讓日本使者很是驚慌,随後便在第一時間将此事上報到了日本天皇那裡。
日本天皇在收到消息之後,便趕緊再次寫了一封信親自解釋,最終在衆人的勸說之下,這個風波才算是結束,而日本也是僥幸避免了一次亡國之災。
這件意料之外的插曲結束之後,按照往常的慣例,在日本使者臨走之前,隋炀帝都會賜予他們一些财物,來彰顯隋朝作為大國的氣度。
考量再三之後,隋炀帝便将一塊香木送給了小野妹子,然而不曾想,在小野妹子将其帶回日本之後,竟引發了日本全國性的轟動。
這塊香木也的确是特殊,即便是在當時的中國,也是極為罕見并且珍貴的,隋炀帝能夠将此送給日本使者,也可以看出隋炀帝的大度和帝王風範。
日本天皇在拿到這塊香木之後,萬分感激,激動不已,甚至直接向隋炀帝行了跪拜禮。
随後,這塊香木也是被日本命名為了蘭奢待,蘭奢待全長156厘米,重達11.6千克,是一塊沉香木。
而自此之後,蘭奢待便作為了日本的頂級國寶,為日本皇室之物,根據《佛學大典》中記載,“物之善者成為蘭奢待”,由此也可見,日本對于蘭奢待的重視程度。
02 地位之高,地位之重在蘭奢待被日本視為國寶之後,它在日本也就代表了權力的象征,隻有天皇和幕府将軍才有權利割下一小塊自用。
而每個使用蘭奢待人,也必須在削取痕迹處留下字條,因此,在蘭奢待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三張字條。
在這三張字條背後,也是代表了曾經在日本叱咤風雲的人物與蘭奢待的故事,最早取用蘭奢待的為足利義政。
其次便是織田信長,在織田信長掌管日本大權之後,他便派人到了東大寺,表明了希望親眼見見蘭奢待的想法。
東大寺在收到申請之後,起初是拒絕的,因為沒有天皇的允許,是不可以随意動用蘭奢待的。
随後,織田信長便威脅日本天皇下達了命令,迫于無奈東大寺隻好将蘭奢待開封,這也是時隔一百年來,蘭奢待的首次開封。
随後,織田信長便從蘭奢待中取下了一小塊自用,然而嘗到甜頭的織田信長,企圖再次切取蘭奢待,這次在東大寺的嚴詞拒絕下,織田信長并沒有得逞。
其實,織田信長并非一定要截取蘭奢待,隻不過他是在以這種方式,向天下炫耀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力。
再者就是明治時期,明治天皇在去到正倉院參拜的時候,截取了部分蘭奢待,并留下了字條。
而這三次經曆也是蘭奢待僅有的三次截香,從這為數不多的幾次截香經曆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日本對于蘭奢待的愛惜和尊敬程度。
不僅如此,蘭奢待的引入也對日本的香文化産生了一定的推動作用,香在起初與佛家有着密切的關系。
随着佛教傳入日本,香文化也逐漸在日本流行,在最開始到時候,是東渡日本的鑒真和尚為了宣傳佛教來到了日本。
正是在鑒真和尚的宣傳下,香文化才開始在日本流行,并且随着不斷地發展,在與日本本土文化結合之後,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香文化。
起初,在日本隻有宮廷或者一些大型的寺院才可以焚香。後來經過不斷的發展,香文化更是走入了日本民間,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正倉院每年舉行的展覽中,經常也都會放置一些與香相關的器皿,而所有熟悉了解香文化的日本人,也不可能不知道蘭奢待的存在。
他們之中無一不對蘭奢待有着向往和敬仰之情,甚至很多人每年都會不遠萬裡去到東大寺,隻為遠遠地看上蘭奢待一眼。
縱然,已經被奉為國寶的蘭奢待從此之後已經無法再發揮它作為香木的作用,但是這并不能削弱它在人們心中的魅力,反倒使得更多的人對其趨之若鹜。
如今,蘭奢待依舊安穩地被保存在東大寺中,雖然在當下已然不存在所謂的最高權力的象征。
但卻将蘭奢待視為了國寶,也就意味着即便是天皇,也不再能夠使用蘭奢待了。
03 友好往來,文化交流而除了香文化之外,日本更是從中國引入了不少的文化,中日兩國在古代也有着一段友好往來的時期。
我國關于日本最早的記載應該是在春秋時期,在《山海經·海内北經》中将日本人稱之為了“倭人”,并表示他們生産力低下,能力落後。
之後便是在東漢史書的《漢書·地理志》中對日本有了首次的明确記載,講述了日本國内此時正處于的分裂情況,大大小小的王國各自為政。
等到了西晉時期,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證明了中日兩國在當時有着一定程度的交流。
而關于中日兩國之間交流的記載,最早時候應該是《史記》中所描述的,秦始皇時期的“徐福東渡”,在那個時候,徐福給日本帶去了許多先進的農耕技術。
大大地提高了日本的生産能力,促進了日本的進步和發展,徐福東渡對日本來說,可謂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
根據出土的文物以及各種曆史資料顯示,中日之間建立最早的官方聯系應該是在公元57年,至此之後,雙方便保持了将近一百年的友好往來。
在此期間,日本更是多次派遣使者來到中國,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這對日本國内産生了很大的影響,甚至直到如今都仍然保有。
譬如日本的和服便是很好的例子,他們的這種民族服飾便是來源于我國漢朝時期的漢服,由此演變而來。
到了隋唐時期,随着使者的不斷往來,兩國之間的交流也是在這個階段達到了頂峰,與此同時,日本國内也開始實行了“大化革新”。
實現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自此之後,日本的國力也開始逐漸增強,經濟稍微繁榮了起來,進入到了“奈良時代”。
随着不斷地發展,南北宋時期的中國結束了戰亂紛争,暫時恢複了和平,因此,國内百廢待興。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也就沒有再派遣使者來到中國,雙方之間的文化交流主要靠民間貿易來完成。
在這個時期,因為佛教的傳入,也就使得其迅速成為了日本禅宗的主流,然而,随着南北宋的滅亡,中日兩國之間的友好交流也就此中斷。
04 謙遜請教,不恥下問
因此,在古代,中國很長一段時間内都處于萬邦來朝的地位,成為了周圍各國學習、模仿的對象。
而日本在與我國不斷地接觸中,其國内的文化也是受到了較大的影響,直到日本發生“維新變法”,自此之後,日本便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與我國拉開了距離。
但即便如此,日本仍然秉持着熱愛學習的精神,沒有中斷兩國之間相互留學學習的現狀,不得不說,日本謙遜愛學的态度值得我們學習。
也許,這與日本較強的民族危機意識有着很大的關系,日本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國家,到處都是山地,耕地面積較少,自然災害更是頻繁發生。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民族就必須懂得謙遜進取,隻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别無它法,久而久之,日本人也就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精神。
并且在一旦意識到自己國家處于劣勢的時候,便會主動地放低姿态,去到他國學習,通過不斷地吸收,最終都将其靈活運用到了自己國家的制度中。
在這之中,日本縱然好學,但是也有着一定的選擇性,避免了東施效颦尴尬局面的産生。
譬如,當初在儒家思想剛剛傳入日本的時候,礙于其宗旨與日本國内的境況很是不符,于是,日本也就擯棄了儒學在日本的紮根。
日本不僅學習和吸收了我國的大量文化,更是接受了不少的西方文化,對此,日本也是一直保持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态度,使得本國文化有了很好的發展。
在這不斷地吸收和糅雜之下,日本如今也是取得了極大的進步,實力不容小觑。與此同時,日本的發展也很好地證明了,“不恥下問,方能成才”。
作為個體的我們,自然更是如此,在如今人才濟濟的社會,實力淩駕于我們之上的人比比皆是。
縱然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呼籲不要同他人比較,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良性的對比是促使人們進步的基礎。
我們隻有在清晰了自己與他人的差距之後,才有奮發的動力,此外,更是不能将比我們出色的人視為勢不兩立的對手。
相比于此,也許冷靜地分析對方的優勢,并且虛心請教,才是更為合适的方式方法。
不恥下問,雖然作為我國的古話,在很久之前就被提出,但是真正能做到這般的人是少之又少。
往往,我們都會礙于顔面,為了保護那不值一提的自尊,而放棄了最便捷的成長方式。
正所謂是大丈夫能屈能伸,希望我們都可以成長為敢于面對自身短闆,承認不足的人,這也就是我們進步的開始。
參考資料中國軍網 《曆史上的中日關系及其矛盾運動》
澎湃新聞 《江山與沉香:正倉院展出的名香“蘭奢待”與三張字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