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關于特殊稱謂的句子

關于特殊稱謂的句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20 10:04:53

"爹"三四十年前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對父親的稱謂,那時的農村孩子幾乎都稱自己的父親為爹(或音為da)。因此,在村子裡常聽到的就是"你爹"、"我爹"、"孩兒他爹"、"幹爹",後來這個"爹"就逐漸讓位給"爸"了,以緻于如今農村的小孩子稱父為"爹"者已屈指可數。而現在仍流行的可能也隻有"幹爹"了,很可惜這個以前常說的稱謂語"幹爹"也失去了原汁原味,産生了衍生義,那種微妙的關系也讓人難以琢磨。好了!這"幹爹"也不是咱們讨論的話題,暫且擱置于後,今天我們要說的便是充滿傳統鄉土氣息又有曆史感的"爹"。

關于特殊稱謂的句子(緻或将逝去的稱謂語)1

農村的老爹老娘

"爹"字的字形來源

"爹"作為父輩或者祖輩的稱謂是産生比較晚的,資料顯示在先秦文獻中并不見"爹"字,也未見"爺"字。在此之前,祖稱用"祖"或"公",父稱用"父"或"公"。從以下文獻可知:

羅振玉《殷墟書契後編》:"王賓父丁歲三牛……。"《爾雅·釋親》:"祖,王父。"

《禮記·内則》:"凡父在,孫見于祖,祖亦名之。禮如子見父。無辭。"

《詩經·小雅》:"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論語·學而》:"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及至《說文》亦不見"爹"字,而最早見到"爹"字的文獻是三國時期編寫的《廣雅》一書。《廣雅·釋親》中說:"翁、公、叜、爸、爹、㸙、父也。"而"爹"與"㸙"當為同源,清朝的錢大昕在《恒言廣證》中曾經指明"《廣雅》爹、㸙,父也。爹㸙本奓奢,實一字。《說文》奢籀文作奓。後人稱父為'奓',或為'奢',故變文從父耳。"這裡的"奢""奓"古為異體字,二者最初并不作親屬稱謂講,隻是二者在讀音上與口語中稱呼父親的讀音相近,便借用了二者。借用之後來稱呼父親,便又在原來字形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變,就有了變上部"大"為"父"的"爹"和"㸙"字。《唐書·窦懷貞傳》:"懷貞納韋後乳媪王氏為繼妻,每谒奏,辄自署皇後阿㸙。"後來又合二為一,隻保留"爹"字。

關于"爹"字構形,有學者就從"爹"由"父""多"兩部分構形來闡釋"爹"字的構形邏輯。認為"父"為父親,"多"指稱"多個子女",所以便得出"爹"的本義是表示有三個以上子女的父親,而不符合這一标準的就不能稱之為"爹"了。這一說法僅從字面牽強附會,并無可信的證據,實不可信。

還有學者把"爹"和"侈"的構字方式相比對,"侈"由"人""多"組成表示"主人外出帶很多随從"之意,同樣"爹"字則表示父親外出帶着多個孩子。此種類推說法換湯不換藥亦無證據佐證,且對"侈"的解釋也有失本義,"侈"字,《說文》曰:"侈,掩脅也。從人,多聲。一曰奢也。"可見其本義并非主人外出帶很多随從之意,而是掩脅或盛氣淩人。古籍中"侈"常與"奢"義近,《左傳·昭公三年》:"于臣侈矣。"此處"侈"即同"奢"義,為過分之意。

關于特殊稱謂的句子(緻或将逝去的稱謂語)2

篆書“侈”字

因此,"爹"字的形體來源是從"奓""奢"變換構形部件而來,最初因為音近而借"奓""奢",字面析形解釋并不靠譜。

"爹"的語音來源探析

"爹"字在古字書中的讀音歸納如下:

三國魏時張揖撰《廣雅》:"爹,大可反。"

南朝梁大同九年《玉篇》:"爹,徒可切、陟邪切。"

宋代《集韻》:"爹,徒可切、陟邪切。"

而成書于北宋真宗時期的《廣韻》則對"爹"的讀音分列為兩個:一個為上聲哿韻開口定母的"爹",解釋為"北方人呼父也";另一個是平聲麻韻開口知母的"爹",解釋為"羌人呼父也。"按照《廣韻》的注音,"爹"字的兩個發音當為[da]和[tie],前者就是現在[ta],與"大"音同,後者就是今天普通話的讀音。

從《廣韻》對"爹"的語音描述可知,"爹"字當源于古代中國的北方。《廣韻》也對"爹"的來源做了闡釋,"爹,羌人呼父也。"明代方以智的《通雅》也載:"《唐韻》'爹',羌人呼父也。讀若遮。"這些資料都闡明了"爹"并非源于漢語,而是羌語。

另外根據清朝趙翼的《咳餘叢考》記載:"《隋書·回纥傳》:'以父為多。'《唐書》:'回纥阿啜可汗,亦呼其大相颉幹迦斯曰:兒愚幼,惟仰食于阿多,國政不敢與也。'"此處稱"父"為"多"或"阿多"的"多"古音即是[ta],與"爹"當是同出一源。現代與古回纥有着親屬關系的突厥語族,他們目前仍稱父親或者祖父為ada或ata。從古音和今音兩個方面證實,"爹"當源于少數民族語言。

關于特殊稱謂的句子(緻或将逝去的稱謂語)3

後秦版圖

羌族的語言之所以能影響到漢語的稱謂,這與古"羌"是一個強大的民族群體是分不開的。當時古中國整個西部基本都是羌族的活動區域,"羌"也是漢藏先民的主要族源。殷周時期就有一些羌人居于中原,東漢之時羌人在中原的人數又有所增加,他們與漢人交往非常密切。及至東晉十六國之時,後秦羌族進入長安,作為統治者他們使用的語言具有強勢,因此促使一些詞彙滲透進漢語詞彙當中。"爹"便是這個時候語言滲透的其中一個表現。

"爹"的意義發展軌迹

"爹"在唐宋以前僅用于稱呼父親。清朝沈自南《藝林彙考》中載:"漢魏以前,凡人子稱父直曰父,若為文言曰大人。後世稱父不為父,轉其音曰爺,又曰爹……"唐代韓愈在其《昌黎集·祭女文》中曰:"維年月日,阿爹阿八使汝妳以清酒時果庶羞之奠……"此處"爹"也指稱父親。

到了宋代,"爹"字的使用出現了分化。"爹"既用于父稱又用于祖稱,陳思崇《随筆漫錄》:"太子(宋高宗)兩拜問按,伏遇爹爹皇帝陛下。"明張存紳撰的《雅俗稽言》雲:"南人呼父曰爹,祖父曰爹爹。"明陳士元其《俚語解》卷一曰:"南人稱父曰爺,祖父曰爹;北人稱父曰爹,祖父曰爺。"其實,在漢語方言中"爹"和"爺"是較為常見的對"父親"稱呼方式,而且二者常常出現交叉混用現象,"爺"在方言的發展曆史上既指稱過父親也指稱過祖父。如,《木蘭詩》:"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不聞爺娘換女聲。"另外,唐代杜甫的《兵車行》有"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兩處的"爺"和"耶"均指稱父親。如今方言中仍見“爺”“爹”(大)混用現象:

關于特殊稱謂的句子(緻或将逝去的稱謂語)4

“爺”和“爹”在不同方言裡的指稱

"爹"的變體"大"或"達"

"大"和"達"是"爹"的俗字。上文我們也對"爹"的語音做了說明,其中《廣韻》中"徒可反"的音就是今天的"大"。但是作為文獻記載"大"或"達"還是比較晚的,至元明文獻才見對"爹"的稱謂寫作"大"或"達"的。如:

張國寶雜劇《羅李郎》第四折:"還不夠一兩日,他将唾盂兒不見了,必然遞盜與他大的拿去。"

《金瓶梅》第三十回:金蓮便問道:教你拿酒你怎的?拿冷酒與你爹吃?原來你家沒大了,說着,你還釘嘴鐵舌兒的!

"大"作為"爹"讀音的白字,在字形上與"爹"并無關系,二者的上古和中古時期的讀音也有差别。"大"被用來作為"爹"的白字大概是在有些方言中入聲消失、清濁不再存在的時候的事情。所以,參照讀音還有寫作"達""答""丹"的。如元雜劇作家白樸的《牆頭記》裡有記述:"他的達強似俺達,……俺隻說俺是他達。"《醒世姻緣傳》:"你達,替俺那奴才食……。"“大”在現代漢語方言中的分布如下圖:

關于特殊稱謂的句子(緻或将逝去的稱謂語)5

“大”在方言中的讀音分布

"大"現代還在一些方言中用為祖稱,主要存在于方言中,比如昆明方言,諸城方言等。

方言中的父稱"爹"(大)逐漸被強勢的"爸"所取代

大約三四十年前,北方方言的"爸"作為父稱隻是在城鎮較多存在,在農村可以說寥寥無幾,很像現在"爹"在城市的出現頻次。可是,随着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爸"逐漸形成了"城市包圍農村"的态勢。先是在城市基本完全替代了"爹",後來"爹"在農村也成了稀有的稱謂了。

"爹""爸"在農村經曆了這樣的發展路徑:爹——爹、爸共存——“爸”一統天下。

如果按照時間來劃分,目前北方農村大概是三四十歲及以上的孩子還稱父為"爹(大)",二十至三十歲的孩子稱"爹"的仍然不少,二十歲以下的孩子稱父為"爹"的便寥寥無幾了。而目前的孩子則幾乎都稱父為"爸"了,可以說基本把"爹"放入了稱謂語的博物館裡了。

結語——試說"爸"的淵源,“爹”或終将消失

如此強勢的"爸"到底什麼來頭?"爸爸"是70%的人類語言中都存在且意義相近的一個詞,因此"爸爸"應該是人類語言最早産生的詞彙之一。有人說漢語"爸爸"是辛亥革命後的外來語,這種說法忽略了我國的語言文字發展的曆史。在三國時期的《廣雅·釋親》中就見"爸"的解釋:"爸,父也。"宋代《集韻》亦有:"吳人呼父曰爸。"

"爸"其實就是"父"音之轉,因"古文輕唇音",二者的聲母皆為"b",後二者韻部通轉,這樣可以确定"爸"就是"父"的本音。"父"本義為"斧",古人用斧勞作砍木之時會發出"吧吧"的聲音,"父"之音極有可能就源于此。

關于特殊稱謂的句子(緻或将逝去的稱謂語)6

“父”字上古音

因勞作之人用斧者常為成年男性,"父"便引申為"成年男子""父親"之意,不再指稱斧子,斧子由後來添加"斤"的"斧"所表示。

關于特殊稱謂的句子(緻或将逝去的稱謂語)7

到了中古以後就出現了二音并行的局面,一個是較為書面化的"父"(扶雨切);一個是記錄口語的"爸"(必駕切)。

可以說,"爸"是最早産生的父稱,要比源于少數民族語言的"爹"更早。

寫到這裡也基本接近文章的尾聲了,可是莫名其妙地有了一種擔心,總覺得"爹"作為父親的稱謂會向我們告别,或許不久的将來我們的後代隻有借助字典才可明白"爹"之含義。


參考文獻:

1.雷春輝,《<廣韻>"爹" 字的跨語言研究 》,甘肅社會科學 2009年第 3期。

2.曾蘭燕 ,《"爹"的音形義及來源》,《文學教育》,2010年3月。

3.胡士雲,《說"爺"和"爹"》,《語言研究》,1994年第1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