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華北水塔山西省

華北水塔山西省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4 05:26:30

華北水塔山西省(華北水塔興水記)1

新華社太原1月10日電 題:“華北水塔”興水記

新華社記者趙東輝、晏國政、魏飚、王飛航

冬日暖陽下,山西芮城縣聖天湖濕地、平陸縣三灣濕地的湖面上,數以萬計的野生大天鵝随波嬉戲,歡叫聲此起彼伏。

這些來自西伯利亞的“精靈”,近些年每到冬季都會沿着山西境内的汾河、桑幹河等河谷地帶,飛越數千裡來到這片水域“度假”。

華北水塔山西省(華北水塔興水記)2

白天鵝在山西平陸黃河濕地嬉戲(2019年12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山西,素有“華北水塔”之稱,是京津冀的水源涵養地。三晉大地深入踐行生态文明思想,不斷加大治水興水力度,着力破解水資源不足、時空分布不均、水生态惡化等頑疾,着力描繪水潤山西的新畫卷。

從“水瓶頸”到“水支撐”

立冬過後,太行山區氣溫驟降,山西漳河水務有限公司的調度中心卻在有條不紊地忙碌着。這裡的山西辛安泉供水工程全線自動化監控系統,實時記錄着長治市8個縣區各用水戶的取水、供水情況。

“作為山西省‘兩縱十橫’大水網的第五橫,辛安泉供水改擴建工程通水達效,能有效解決長治盆地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問題,對上黨老區經濟發展起到水保障和水支撐作用。”漳河水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鵬說。

華北水塔山西省(華北水塔興水記)3

這是黃河山西偏關段(2021年11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柴婷 攝

山西之長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雖然境内擁有黃河、海河兩大水系,但大都向外發散,再加上采煤破壞、地下水超采等原因,山西人均占有水資源量一度僅為同期全國人均值的17%,屬于水資源短缺程度最嚴重的省份之一,且時空分布不均衡。

山西經濟社會要發展,必須補齊水短闆。為此,山西推進以攔蓄水工程建設為核心、開發地表水為重點的應急水源工程建設,基本建成後又以縱貫南北的黃河北幹流、汾河兩條天然河道為主線,建設“兩縱十橫”大水網,力求通過河流連通工程建設,把豐水地區的水配置到缺水的地方。

華北水塔山西省(華北水塔興水記)4

這是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的萬家寨引黃工程北幹線1号隧洞(2021年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飛航 攝

晉蒙大峽谷,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在黃河岸邊141米深的地下,引黃工程總幹一級泵站地下廠房内機器轟鳴,五台機組以30立方米/秒的流量提起黃河水,源源不斷地輸送到百姓家、廠礦企業。

萬家寨水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張根鎖說,引黃水不僅滋養三晉大地,還向桑幹河輸送,使桑幹河及其下遊的永定河流域生态得到明顯改善。

華北水塔山西省(華北水塔興水記)5

這是2021年10月1日拍攝的太原市汾河兩岸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十餘載奮進,山西用水格局變了模樣。“十三五”期間全省水源供水優化配置能力達到86億立方米;汾河與沁河連通、黃河流域與滹沱河流域“牽手”……連通六河、縱貫南北的供水網絡初具雛形。受益于此,全省用水結構更趨合理,地下水在總供水量中的比例從2000年的69.6%下降到2020年的38%,淺層地下水位和晉祠泉等岩溶大泉水位止降回升。

經過多年努力,山西基本實現“水瓶頸”到“水支撐”的轉變,為新時期治水興水打下基礎。山西省水利廳廳長常建忠說,“十四五”期間,山西将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為山西省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和重大戰略實施提供堅強水保障和水支撐。

華北水塔山西省(華北水塔興水記)6

市民在太原市汾河畔的公園内踢足球(無人機照片,2019年7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為了“讓一泓清水入黃河”

冬日裡,汾河太原城區段水面有些已經結冰,但仍擋不住市民沿河鍛煉的熱情,冬泳愛好者段鑄一個猛子紮進河裡。“冬泳愛好者對水質很敏感。過去我們隻能到汾河城區段上遊去遊,那裡水質稍好。随着水質的改善,我們遊泳的範圍也逐漸向下遊拓展。”段鑄說。

作為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縱貫山西6市,綿延716公裡,哺育着全省1/4的人口,被譽為山西的“母親河”。然而,由于曆史原因,20世紀70年代以後,像山西境内其他大多數河流一樣,汾河流域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河道幾乎斷流,幹流劣Ⅴ類水質比例一度達到68%。

2017年6月,在山西考察時強調:“一定要高度重視汾河的生态環境保護,讓這條山西的母親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2020年5月在山西考察時,再次強調:“要切實保護好、治理好汾河,再現古晉陽汾河晚渡的美景,讓一泓清水入黃河。”

汾河治理,邁上快馬加鞭、提質增效的“快車道”。

在前期不懈治理的基礎上,山西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流域生态保護與修複總體方案》等政策,着力為汾河流域生态保護與修複提供規劃引領和法律保障。堅持“控污、增濕、清淤、綠岸、調水”五措并舉,引領汾河治理從單純治水向整體修複轉變。

方向既明,幹勁更足。一項項有針對性的措施在汾河兩岸鋪展開來:通過已建成的萬家寨引黃工程、沁河和川引水樞紐等工程向汾河幹流持續補水,努力讓汾河重現“流水嘩啦啦”的場景;在汾河源頭及上遊地區幹流河岸兩側各3公裡、中下遊幹流河岸兩側各2公裡範圍,禁止新建各類嚴重污染水環境的企業;太原、臨汾等汾河沿線城市在修複汾河生态的同時,依托汾河建設城市公園、形成沿汾經濟帶,讓汾河成為各地的“會客廳”……

華北水塔山西省(華北水塔興水記)7

太原市汾河及周邊景色(2021年8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目前,汾河流域生态修複取得了階段性治理成果。”常建忠說。數據顯示,汾河幹流生态修複已完成一半以上,以汾河谷地為中心的地下水水位連續多年持續回升,全流域13個國考斷面全部退出劣Ⅴ類水質,正在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

奏響興水協奏曲

華北水塔山西省(華北水塔興水記)8

候鳥在太原市汾河濕地公園覓食(2020年12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10年前,攝影師張國平第一次來到長治市漳澤湖濕地拍照,當時看到的景象讓他記憶深刻:村民圈湖養殖畜禽、經營魚塘,湖面渾濁,雜草叢生,岸邊上還能看見漂浮的死魚。如今,這裡已成為候鳥的天堂,吸引着衆多像張國平一樣的攝影師。

“過去來這兒的人很少。”住在漳澤湖附近的長治市潞州區馬廠鎮凹裡村黨支部副書記李明岐說,近兩年,當地關停了沿湖“散亂污”企業,整治了排污口,規範整頓了魚塘,大量種樹種草。經過持續集中治理,曾經雜草叢生、垃圾遍布的漳澤湖已經變成國家濕地公園,一年四季都是遊客。

漳澤湖的嬗變是新時期山西治水興水的生動寫照。

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山多土厚,水土流失嚴重。按照“單打一”的思路治水興水,已經不能适應新形勢下水生态修複需要。在前些年治水興水的基礎上,近些年,山西省統籌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化推進,不斷探索适應自身特點的新時期興水路徑。

華北水塔山西省(華北水塔興水記)9

這是太原市汾河兩岸景色(2019年7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山西堅持“兩山七河一流域”系統推進,大力推進太行山和呂梁山兩山增綠,每年營造林400萬畝以上,黃河流經市縣林草覆蓋率接近60%。全面開展汾河、桑幹河等“七河”以及晉陽湖、漳澤湖等“五湖”生态修複,全力開展19個岩溶大泉保護與修複,持續進行水土流失治理,努力扭轉水生态惡化趨勢。

河湖治理,問題在水裡,根子在岸上,責任在人身上。為激活監測河湖生态環境的“末梢神經”,山西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河湖長組織體系,推行黨政領導齊抓共管、“河湖長 河湖長助理 巡河湖員”的工作模式,所有河流湖泊實現河湖員全覆蓋,打通了河湖管理“最後一公裡”,力求讓河長制帶來“河長治”。

整合全省主要水資源經營性企事業單位,成立萬家寨水務控股集團,統籌水利建設、經營等事業發展;全面推動水源、水權、水利、水工、水務“五水綜改”……山西着力推進治水興水體制機制創新,提升治水能力。

相關數據顯示,經過系統治理,山西水土流失面積從20世紀80年代的10.84萬平方公裡減少到2020年的5.89萬平方公裡,入黃水質全面退出劣V類,全省主要河流生态基流基本保障,實現了水生态的整體持續好轉。

興水腳步不停歇。年終歲末,山西發布《“十四五”“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護和生态文明建設、生态經濟發展規劃》,明确把山川相缪、山水連綿的“兩山七河一流域”作為實施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重要流域和區域,進一步做好山西水文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