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在清明節發生的一些故事

在清明節發生的一些故事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1 11:54:35

在清明節發生的一些故事(總會想起一些人)1

首先會想起詩人楊鳳樓,他在梨花深處,在山水之間……

一、 沉默是一種絕響

鳳樓的家很遠,村子也很偏僻,讀他的詩,就想他杏花、梨花、桃花開得如霞如錦的果園。看他樸實憨厚的微笑,就不由得憶起他生活過的土地,那片可以長出詩歌,長出夢想的土地。

他本該站在村口向着入村的唯一那條路殷殷翹望,他本該忙前忙後端出親手栽種的水果,倒上一杯一杯熱茶,然後說着香椿樹,說着孔雀灣,說着丹娘,還說着那句每個人都會模仿的“啊呀,我忘了”……

可是,他卻靜靜地走了,留下對土地的愛,對兒孫的牽挂,留下詩歌。

此去天堂,應該不遠,“焦老師,去高平看梨花吧?是咱自家的果園。”熟悉的聲音猶在耳畔。一踏上米山鎮的土地就好像聞到了詩人果園那撲鼻的清香,仿佛梨花開遍,詩歌滿園,好像還有詩人熱情的接待……

他的詩中說:“米山、面山、香油河,南方的,北方的許多詩人,都說要來我家鄉看一看,我的心扉一直敞開着……”他的心在等南方的,北方的詩人,等文字知己,盼詩歌知音。年年春天都在盼,年年夏天都在等,在果園,在樹蔭下,在“有苗不愁長”的田間。

他的詩中說:“留下做繭的春風,吐絲的詩人,似可執著營造橢圓的精神家園,為詩歌的國度唱出絲綢的飄逸和光澤……”鳳樓就是一個吐絲的詩人,隻是他不知道,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他會吐出一條詩歌的絲綢之路。

他的詩中說:“夢鄉是家園的家園,所以我特别喜歡夢鄉的景物……”“風生在春天的花芽上,一把微乎其微的小鑰匙,輕輕一扭,花就要開……”故鄉的景物,花開的聲音,對他來說,都是詩。

農民,小學畢業,卻寫出了《丹娘化蝶》;偏僻,窘困拮據的生活,卻為太行山插上了詩歌的翅膀。我好像覺得他家鄉的每一棵樹都有詩歌的精靈在閃,每一片葉子都有輕靈的詩句在跳。他寫活了夢鄉的香椿樹,也寫活了故園的山水。這大概是他沒有想到的。

他的詩歌讓人一讀難忘,就像餘光中的《鄉愁》,卞之琳的《斷章》,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就像海涅的《夢影曲》,普希金的《緻大海》,萊蒙托夫的《帆》,像許許多多的中外名篇一樣,在人們心頭萦繞,留下拂之不去的印象。

“比花朵笑得更響的是樹葉,比樹葉笑得更響的是河流。比河流笑得更響的是雷霆,而笑得最幸福的是根須……”讀着這樣的詩歌可以想見鳳樓人品。《尚書·堯典》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白居易也說:“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所以讀君詩,亦知君為人。”詩歌,的确是一個詩人心靈的訴說。

此時,他靜靜躺在一個安靜得不能再安靜的地方,看着南方的、北方的詩人讀他的詩,聽着省内的、省外的詩人喊他的名字,送行者的淚水澆灌着他的詩園,他的一行一行詩蜿蜒成一條紫雲升騰的路,通往詩的天國。

鳳樓走了,結束了世間的跋涉之旅,留下了雨後青山般的田園詩歌;走了,帶走了艱辛和病痛,留下的那塊詩歌的土地成了名勝,成了八百裡太行的獨特風景,而他沉默成絕響;走了,真的走了,但他既不是上淩霄,也不是下地府,而是安詳地、愉快地去赴一場山水的邀請……

2010年6月4日 深夜

在清明節發生的一些故事(總會想起一些人)2

二、 也會想起一個人們眼中的怪人——馬金!

(一)緻馬金先生

一腔豪情獨對月;半生詩酒醉流光。

掌上文稿,心中滋味。嘔心瀝血,九死未悔。

——2013.4.27 深夜

(二)挽詩人馬金

因文興邦,以馬興國。詩酒豪情,千金一諾。

杯中日月,醉裡乾坤。誰解況味,阮籍徐渭。

拼其一生,薪火傳燈。苦心孤詣,得圓一夢。

誦讀成風,組稿成冊。心系明月,創辦文社。

此生不虛,此行豪邁。隻求對路,初心不改。

水流不斷,花落還開。所去非遠,音容宛在。

(三)悼“藍月亮文學社”社長馬金先生

不辭艱辛,捧出煤海藍月亮;

瀝血嘔心,桃李揚名端午節。

(四)祭馬金先生

不愛孔方愛杜康,不谄高位敬華章。

一世可抵三生過,任他仙鄉與酒鄉。

——2013.4.28 上午

(五)馬金,馬金

多少人喊你叫你

你卻醉了

不是醉卧沙場

而是醉枕一脈山河

朋友們也知道你很累了

卻不想任你沉沉睡去

不是不想讓你跌入夢的山谷

而是希望再次看到

你的杯高高舉過頭頂

你的一腔豪情

吼出生命的力量

可是,你醉了,

醉裡吳音相媚好

醉裡故園花依舊

任你醉裡縱酒狂歌

看你醉裡舉頭望月

我想,沒有人再笑你

書生意氣

沒有人再說你

神經兮兮

誰可以即席成詩

誰能夠指物為題

誰的豪飲中有煤的品質

誰的狂醉裡有火的激情

不要問斯人何處

不要說山嶽如海

你看,你的藍月亮還在

你的滿園桃李

正在這一個春天

臨風怒放次第盛開

——2013.4.29 早晨

在清明節發生的一些故事(總會想起一些人)3

三、天國裡的誦讀聲

師一

馬金,原名馬興國。祖籍江蘇揚州,1960年12月生于甘肅,不滿周歲随父親到了晉城。他說,他對甘肅全無記憶,對揚州也隻剩下父母講述的瘦西湖和唐詩宋詞裡的月光,晉城才是他生命成長和生命體驗的全部。

我和他的相識,在《鳳凰山“雅韻之夜”中秋賽詩會》上,當他帶着他的朗誦隊伍第一次走入我的眼簾,我驚呆了。為他們的認真和鄭重其事,也為他們追逐自己内心的聖地所做出的近似誇張的努力。盡管那次朗誦會并沒有獲獎,甚至效果遠沒有他們的預期的好,但在每一位朗誦者臉上我看到了“堅定”,看到了對“未來”的自信。也因此認識了馬金。

有人說他“傲氣”,說他“邊緣”,甚至有點“瘋狂”,有些不可理喻。但在我看來那正是他的特質,獨一無二,卓爾不群。在晉煤,幾乎找不到一個和他相似的人。他喜歡戴導演帽,穿明星一樣的風衣,還喜歡戴學者一樣的金絲邊眼鏡,兩條細細長長的眼鏡鍊兒從耳際垂到肩頭,無不彰顯着“藝術氣”。

最開始我不了解,為什麼他的朗誦者有話劇的表演,而且對作品的理解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後來知道他喜歡表演,也喜歡“再創作”。他骨子裡有一種驕傲,但也很謙虛,對别人提出的意見會慎重思考,然後接受。記得那年的賽詩會,他的學生朗誦《桃花行》和《钗頭鳳》,誇張的表演有些滑稽,以至笑場。後來我對他說:朗誦《桃花行》該讓朗誦者看看原著,而不是穿一身大紅的新娘妝就上去,這首詩出現在《紅樓夢》第七十回,不但沒有喜氣,反倒預示着林妹妹的早夭。他認可。提到《钗頭鳳》,他說:“我知道問題在哪兒,先别說。你下次再看?”

他的性格就是這樣,隻會做得更好,不會放棄。不怕别人提意見,也不怕理解迥異後的笑場,而怕無原則的誇獎。他實在是想把這支隊伍帶上省城,帶進北京,甚至想帶到維也納金色大廳,讓世界聽聽來自中國的聲音,聽一聽礦工的聲音。

幾年前,好像是2005年以前,他編輯王台礦的内部雜志《主人翁》,而我在公司文聯幫忙編輯文學期刊《山澗》,接觸慢慢多一些。知道他是1989年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他把對文學的熱愛、對礦山的熱愛全部放到了他追求的事業之中。其實,早在1992年,根據他創作的文學劇本——大型現代神話舞劇《太陽石之戀》就曾引起過不小的轟動。當時被多家媒體評價為:“創新的獨樹一幟的真正的藝術,是藝術家的藝術。”2000年,他的又一部浪漫主義歌劇作品《颠花轎》參加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的“博興國際藝術節”,獲得“曹禺戲劇文學獎”三等獎,受到國内外藝術家的高度評價,也為企業赢得了榮譽。

我們一起吃過幾次飯。賓主盡歡。我喜歡馬金的餐桌文化,大家有朗誦詩,有歌聲,有聯句和成語接龍,歡歡喜喜,寓教于樂的。我也知道饞酒,甚至嗜酒如命,有點像古龍,據說有時候講課都要拿一杯。當然,大多數人是不贊同的,但他的學生很包容。崇拜他的才華橫溢,也欣賞他的詩酒人生。在王台他創辦的“藍月亮文化藝術學校”,把一些愛好文學的年輕人組織起來,利用業餘時間,為大家餓補充文化知識,強化礦工的文學素養。他義務講課,從不收費。教授朗誦和表演,也絕不馬虎。漸漸的,在市裡,在省裡,大家知道了這個“藍月亮”,也知道了桃李芬芳的“馬老師”。他的學生李海霞寫的兩篇報告文學《煤海蹦極》和《沒有硝煙的戰場》引起人們的注意,那流暢的文筆,奇妙的構思,把企業積極樂觀的不同面展示給讀者。他學生陳曦朗誦的《虞姬别霸王》和餘鵬《雷電頌》多次獲得省市誦讀一等獎。

大概是前年,藍月亮文學社舉辦了《元宵詩會》,我和市詩詞學會的幾位師友作為特約嘉賓到場,當時的朗誦會像一場文化的盛宴,令人陶醉。記得還有一件很令人感動的事情,就是現場有一位孤兒院的院長來參加,對“馬老師”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謝。主持人介紹,大家才明白。“馬金老師授課不收費,隻要你喜歡,他就樂意教。但有些人一定要出些費用怎麼辦?馬金老師就把它全部捐給了這所孤兒院。”當時,掌聲陣陣……

很多人說馬金是個“怪才”。我覺得這也不奇怪,如果大家都一樣,就不用去思考了。試想,沒有“怪”,何來與衆不同的創意?沒有“才”,哪有可能激情無限地講授誦讀和創作,而且十幾年不變?

去年,聽說他身體不好,不用多說也知道元兇是酒,病根是思慮過重。這“思慮”是“馬金朗誦藝術”的路該怎麼走?今年四月底,馬金以53歲的年齡走完了紅塵中的最後一站。他因腦溢血醫治無效而與世長辭。唉!大家覺得他隻是喝醉了,隻是太累了,呼呼沉睡,一定會醒來的,但是,沒有。他永遠合上了求索的雙眼,也永遠停止了藝術的呼吸。他的學生說:“我們無法相信,我們也不能相信這一沉重的事實。那個浪漫一生、活在理想世界的馬金;那個壯懷激烈、豪氣幹雲的馬金;那個意氣風發、飲酒吟詩的馬金;那個甘為人梯、扶助人才的馬金,那個活躍晉城文壇多年的才子馬金,真的是說走就走了嗎?!”是的,走了。走得那麼心無挂礙,不管兒子哭号:“爸,你醒醒。我十二月就結婚呢。你得喝杯喜酒!你得為我張羅……”悄無聲息,遠遠離去。是絕塵而去。

【馬金(1960年12月11日——2013年4月27日):原名馬興國。祖籍江蘇揚州,1960年12月11日出生于甘肅。幼小時候随父來礦。酷愛藝術,一生文字作伴。曾為中國煤礦文聯首屆戲劇協會理事、九三學社晉城市委副秘書長、市古文化研究中心副會長。曾任晉煤王台鋪礦文工團編導。創作了多部戲劇、影視文藝作品,其中《太陽石之戀》、《颠花轎》、《淘金者》、《紅花配》等多部作品在全國劇壇都有一定的影響,從 “ 曹禺戲劇文學獎 ” 到中國煤炭文化基金等獎項,對于一個企業、一個地方來說,成績不俗。

在清明節發生的一些故事(總會想起一些人)4

四、漫天梨花為誰飛

——紀念詩人張聞田

師一

四月十四日,大雪。

我沒有辦法趕往軒崗送朋友聞田最後一程,隻有央求這飄飄灑灑的雪花帶去我的悲傷,隻有短信拟一首小詩給培文發過去讓他代我誦讀。天,下着雪;我,流着淚。為聞田的英年早逝,也為他懷才不遇的坎坷一生。

和他認識是在十三年前的一次河東采風筆會上,清瘦、多愁和沉默,是他給我的第一印象。刻苦、才思和實在,是他給我的第二印象。當時的《難老泉聲》主編馬鬥全老師對他很是賞識,拿他的詩稿讓大家傳閱,隻讀過幾首便開始佩服這個叫“張聞田”的年輕詩人。

聞田不善言談,并非拙于辭令,隻是覺得話不投機,有些人誇誇其談的時候,他甯肯給大家一個背影,望着遠處的莊稼,或者天上的流雲。

後來我們熟悉一些了,同行時他才肯說話。當時說了很多,已經記不清了,但知道他對不同朝代的詩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不會人雲亦雲,他講曆代詩人不是講詩,也不是講人,而是講心。

他欽佩王勃,喜歡李賀,後來還寫了《議李賀詩的藝術風格及其淵源》的論文,和衆多為上職稱東拼西湊的應制論文不同,他的論文有感而發,有思而想,其高度和創新不言而喻。我喜歡陶淵明、蘇東坡,他喜歡李賀、王勃,我們便有了更多的話要說。當名家在會上大談特談“格律詩要不要平仄”時,我們便出去散步了。

跟聞田聊天真的是很愉快的事情,他說話很幽默:“馬老師把你的詩給我,我看了,生氣!”

我吓一跳:“怎麼了?”

“看了半天挑不出毛病麼。生氣!”他慢條斯理地說。

我哈哈大笑:“你常用這種方式鼓勵人嗎?讓别人從昏天黑地突然就走向雲開日出?讓我在你面前不要自卑?”我的詩不如他,我知道。不過,他這話我愛聽。聖人聞過則喜,常人聞誇獎則悅,這是常情。

他不笑,隻是用手扶一扶眼鏡,講大課的學者一般。

見我無意間踩到莊稼,便說:“行人難懂稼穑苦,笑踏青苗不自知。”我忙說:“無意傷苗心已愧,休将冷雨再傷人。”(記不清原字原句了,隻能記個大意)

後來我知道他多少年在家鄉種田,孝敬父母,是近些日子才到哥哥所在的礦上工作。我覺得,他的詩歌比他哥哥寫得好,隻是,我沒有說。他的許多詩句令人過目成誦,比如這首《浣溪沙》:

小雪霏霏意态佳,庭前舞罷北風斜。晚來晴景見明霞。

幾處浮岚山有夢,何人吹笛水之涯。隻無明月與梅花。

很美。像一幅國畫,更像一部電影的空鏡頭,小雪紛飛,笛聲悠揚,有聲有色,雖然沒有明月,沒有梅花,但是有夢。有夢,就足以讓人喚醒心頭明月,直照世間佳景。

提到他喜歡的李賀,他說: “古代詩歌發展到盛唐時期已是登峰造極,李白、杜甫更成為不可逾越的兩大高峰。”

我點頭:“是啊。大李杜山一樣的高度,陽光般的亮度,的确讓後來人望其項背,難觀全貌。盡管人類感情是相通的。”

他說:“對。所以稍後的中唐詩人登上詩壇時,就面臨着選擇。一是走前人的老路,如白居易、元稹選擇了杜甫的現實主義傳統産生了新樂府運動;二是另辟蹊徑,别成一體。”

我說:“‘另辟蹊徑,别成一體’的詩人要占比重大一點吧?”

他說:“那是當然。許多優秀的詩人選擇了後者,如韓愈、孟郊、李賀,從而使中唐詩壇出現了二水分流的局面。再加上韋應物、柳宗元繼承發展了陶謝王孟的山水田園詩派,劉禹錫又異軍突起,獨樹一幟,所以這個時期的詩壇仍然是極其繁榮的。而李賀又是其中最有特色,最具創新精神的重要作家之一。”

我覺得談“詩鬼”李賀,不如談李白、李商隐。他覺得李義山雖纏綿悱恻,但隐晦迷離,還是李長吉“天才的幻想”好。他說:“李賀詩的風格主要來源于楚辭的浪漫主義;其關心時事、重視社會生活的現實主義精神又源于十五國風。”我對李賀沒有研究,隻是學校學的和自己背誦過的幾首詩而已。但是,我喜歡聽他說。我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和有思想的人聊天很是劃算,既開悟,又省去十年苦讀之累。

會散之後,再沒見過。但彼此會留意作品,開會不見,也會互捎問候。

去年,浏覽網頁無意看到聞田寫的《谒金門?憶舊和焦麗萍并呈北風軒主人》,趕緊粘貼複制到自己的博客,并且留言:“把這阕詞轉到這裡,說不定你可以看到,祝一切如意!祝一切都好!”

《谒金門》如下:

花過雨,瘦了一庭紅樹。花事匆匆青帝主,鳥啼留不住。

人世幾番萍聚,無限怅懷如堵,病裡題詩風味苦,落花能解舞。

“病裡題詩風味苦”,讓人心裡很不舒服。

一個“苦”字,隐去了萬千艱難。他的朋友說他“滿腹經綸,詩不養家”,“ 囊中羞澀,清苦生涯”。按理說,他有才華,有講台,有愛心,有成績,為什麼會“勞困如牛”呢?一定是他不善言語,與俗難容,一定是他不肯為缸裡的幾粒米折腰。

畢竟,生活是要成本的。

低微的收入,繁重的生活和精神壓力,足以把一個家庭徹底摧毀,妻子走了,留給他一雙兒女。孩子要上學,要吃飯,時時處處需要錢,而他除了心愛的詩詞,幾乎一貧如洗。經濟的拮據,現實的殘酷,人性的冷漠,使他的身體脆弱的像一張紙。“我年四十不稱意,把卷蝸居聊自寬”,聊自寬,是很無奈的事情。文化人,不過是生活在“尊重知識”、“重視文化”、“唯賢是舉”的口号裡。不會有誰會去真正觀照他的心靈。

據說,有一次他的一個“熟人”對他說:“我很佩服你,有古代學者的氣度,又那麼有才。做人就應該這樣,不要那麼看重金錢。”說這句話的人每月收入是他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輕松說着:“别提錢,錢算啥?身外之物還,對吧?”這位先生隻是一說,并不打算站到聞田的角度設身處地關心他,更不打算真心真意地幫助他,隻是說幾句風涼話而已。

這樣拿話去消遣一個窘境的書生,是該遭天殺的。因為這位在打算倒掉半桌剩飯時,聞田正拿起剪刀剪開一包方便面;這位在發愁過多食品很快過期時,聞田和他的兒女在飲淚止渴;這位在用鹽擦洗身體保養肌膚的同時,聞田在用熱汗烘幹的鹽炒一小盤青菜蘿蔔絲;這位在覺得“錢算啥,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時候,聞田可能在為兒女的書本費發愁。如果,他們站在同一個收入高度,跟品性高潔的聞田玩高雅,這位先生是個兒嗎?恐怕連聞田的後腳跟都夠不着吧,拽什麼拽?若是聞田可以顧住孩子們的學費和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他會高雅到雲表之上,我堅信。因為他的靈魂,本來就在高處。

聞田終生身居土屋,寒酸度日,最後貧病交困,含恨離去。我沒有辦法想象他的土屋是什麼樣子,但卻可以想象“一分錢難倒英雄漢”是怎麼回事,顔回、郁達夫、包括聞田的艱難,都應該是時代和環境的艱難。真不知道他們的小幹部是不是去吃草了?他所在學校的負責人算不算渎職?總之,詩詞界的朋友們認為:一個詩人在受罪,整個軒崗在丢人。

“途窮悲嘯無今古,獨立蒼茫夜詠詩。”讀書和寫詩是他唯一能夠依賴的精神支柱。接下來的以醉驅煩,借酒澆愁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隻是覺得一個原本那麼有才華,那麼優秀的詩人“平生意氣漸消磨,偶觸情懷發醉歌”,太可惜了;隻是覺得“枯坐銷愁杯已幹,北風寥落晚生寒”太不應該了。

困窘的生活能摧毀一切,何況區區一個逆境中的文弱書生。

“客裡居貧人漸老,多病多愁,萬事皆草草。落盡梨花春又了,心情不似昔年好。”

這是我收到聞田的最後一個短信吧,還說,“别那麼悲觀,一切都會好的”,卻不知他已經是手術之後了,已經是“卧病恹恹睡起遲,病骨衰顔不自支”了。

他哥哥說:“這七八年他确實活得太凄苦、太不易了。自己帶着兩個未成年的孩子艱難度日。孤獨、寂寞、病痛天天折磨着他。”

令人不忍卒聽,不敢去想。

不由人想起易中天先生在1985年拟的挽聯,挽他的教學同事:

學富五車,才高八鬥,歎人間從此惜年少;

生計九流,家徒四壁,問天意何時縱斯文。

是這些搞教育的人自己不夠圓融,不懂變通,才弄得“家徒四壁”?還是肉食者無知,不容白衣多才;頂戴花翎無行,不許文心高潔?誰也說不清,這是個曆史問題。

希田吟長說:“在聞田44年的生命裡,詩詞或許是唯一能夠喚起他生命激情的一抹陽光!”

馬鬥全老師說:“(聞田)詩有七言五言,詞有小令慢調,皆沖淡可讀。雖亦為無師自通者,然于詩詞之道,已非初涉,隐然間已見一股老辣之氣。”

聞田走了,“我本天上人,偶來世界遊。命運薄如紙,勞困甚于牛。”在他品透人間所有的苦難後,走了。帶走了凄風苦雨,留下了天地文字,留下了曆史文章。

忘不了他興之所至,出口成章;忘不了他憂國憂民,關心稼穑;忘不了他話語幽默,笑聲清朗。他的才華橫溢,他的人生遭際,都不能不令人感喟長歎。

“懷才不遇的環境與困厄無望的生活,長期壓抑着他的創作激情。”這就是“詩憎達命”嗎?

天下着雪,像詩人李賀為同病相憐的隔世知己,搖落的簌簌梨花,漫天飛舞……

2010年4月25日 定稿

在清明節發生的一些故事(總會想起一些人)5

五、 遙憶溫老

蜀南遊子夢,并州故人情。

寸心随片羽,飛越五濁城。

蓮花開天際,霞光香道迎。

滴水見江海,浮雲身後名。

一生無愧怍,坦蕩萬裡行。

詩品兼人品,磊落樹平生。

何用奠清酒,無需放悲聲。

風是安魂曲,雨作墓志銘。

福田何浩浩,靈山更誠誠。

應知千載下,人間有共鳴。

2014.6.16 深夜

在清明節發生的一些故事(總會想起一些人)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