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聚焦文化根脈建設文化厚重的城市

聚焦文化根脈建設文化厚重的城市

旅遊 更新时间:2025-01-24 10:17:22

聚焦文化根脈建設文化厚重的城市(未來城市傳統延伸)1

百多年前的海珠區,是“三十二村花似雪,酒旗遙引過河南”,是“地連海市魚蝦美,居繞潮田稻黍豐”。20世紀50年代,海珠區成為廣州的工業強區。到了今天,來海珠區看海珠濕地,看“一區一谷一圈”,海珠區從田園牧歌式的水鄉,正在一躍成為數字經濟的領航者。

近些年的海珠區讓嶺南文化專家梁鳳蓮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覺。海珠區的發展正在加速度,南北兩岸對稱的局面正在浮出水面。在梁鳳蓮看來,“珠江未來或許就是我們城市的文化中軸線。”

讓更多人讀懂廣州

三十餘載研究寫作都與廣州有關

梁鳳蓮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廣州人,廣州是她的故鄉,是她創作的母土。“每一個作家、學者受生活、工作的環境、條件限制,受時間的限制,隻能是受雇于一個記憶,這個記憶就是注定與你發生密不可分聯系的那個城市或者鄉村,我想每一個學者、作家至少有一個他發自内心想要歌頌的地方。”

梁鳳蓮說,廣州有着豐富的傳統,感恩祖先留給我們豐厚的遺産,廣州的今天更是不會讓人失望,它生機勃勃、蒸蒸日上。一方面可以說她是保持着對于廣州的創作激情;另一方面,是廣州一直激發着她去表達對它的熱愛。這樣的互動不需要刻意去尋找題材,廣州的每一個新變化都與過往、與曆史有着密切的關聯,讓我們自然而然地去追溯曆史,去對比現實。

梁鳳蓮的全部研究、寫作都是與廣州有關。“研究是為了認識,我想要找到一種讓人們讀懂廣州的路徑,擺脫以往對于嶺南文化的誤解,告訴大家我們共同擁有的這座城市其實有着不一樣的精彩,選擇的起點是昨天,讀了昨天的廣州,才能讀懂今天的廣州。”

如何讀懂廣州?如何讓更多人讀懂廣州?三十多年來,她始終将工作重點放在嶺南文化與廣州文化上,堅持用學術研究和文學作品來傳承和弘揚嶺南文化。在國外的一段學術經曆也為土生土長的“老廣”梁鳳蓮帶去了不一樣的啟發。

“我讀博士後是在多倫多大學,他們的東亞系有着悠久的曆史”。她提起自己的導師桑德斯教授是研究孟郊的,他是哈佛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出版的專著是研究中國古代詩歌與詞語排列的關系。

“從這點就可以看出,外國的學者研究中國文學,不是按照我們的方法,而是用他們自己的視野,穿透詩歌情感體驗的表層,去往更深層的情感結構,得出的結論更概括、更共性、更深入,這是對我研究方法最大的啟發。應用到文化研究也是一樣,不能停留在嶺南文化的呈現,而是要找到文化内在驅動的基因是什麼。”

表達對廣州的眷戀

“它不辜負每個人對它的期許”

寫作是為了熱愛。“我想要找到自己去表達對于廣州的依戀和眷念,這片生我養我的熱土就像劉斯奮老師說的那樣,陽光燦爛,撒下什麼種子都能開花結果。它不辜負每一個人對于它的期許,日夜兼程、海納百川、綿延千年,這樣的氣象轟轟烈烈,讓我感動,讓我停不下手中的筆。”

學者與作家,對于梁鳳蓮來說,這兩個職業身份并不矛盾,或許隻是與她的教育經曆和工作經曆有關,梁鳳蓮一直都在堅持着研究和寫作:有的階段是作家的身份色彩強烈一些,例如她曾經是報紙雜志的文藝編輯、廣東省作協青年文學院的專業作家。

有的時候,研究就是她的本職工作,就像現在,她是廣州市社科院的研究員,是嶺南文化研究中心的主任。但是,她還是會擠出時間從事文學創作,去年就出版了長篇小說《賽龍奪錦》。

目前梁鳳蓮正在與海珠區合作,寫一部海珠文化的研究專著,廣州是“南國明珠”,海珠是其中耀眼的一顆,計劃今年底完成初稿。

老城市與新活力

讓現代元素與古城傳統完美融合

嶺南文化的精神内涵、核心價值是什麼?

“之前已經有很多專家學者做過很多準确的判斷,我就不重複那些已有的判斷。我想說明一點:以廣州為例,立足在今天,我們可以發現嶺南文化有着很強的融合創新能力,北京路、永慶坊、泮塘還有很多創意園,城市善于将傳統與當代完美融合在一起。”

梁鳳蓮表示,嶺南文化的價值在于凝聚力,千百年來,它持續為粵港澳大灣區産生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中的文化要素如美食、花城、商都等,穿越數百年時光而不衰,如同我們文化的母土和母體,溫暖、滋養着整個大灣區城市的成長,成為粵港澳三地乃至東南亞、北美華人共享的文化共同體。

粵港澳大灣區自古就是一家親,已經一體化了數百年。我們今天需要做的就是繼承祖輩留下的寶貴遺産,用文化共同體的理念去創新和發展。

嶺南文化如何創新?梁鳳蓮概括為一句話——把有價值的傳統帶到未來。一是要讓年輕人背上曆史的行囊。我們欣喜地看到,今天的廣州,傳統越來越新潮,年輕人越來越喜愛廣東音樂、粵劇、粵語流行經典,他們渴望了解城市曆史,用新潮的方式來表達對于城市曆史文化的尊重和敬意,這是未來城市傳統延伸下去的決定性力量。

二是文化自身的揚棄與革新,廣州作為曆史文化名城正在走一條讓現代元素與古城傳統完美融合的道路,以前單純是靠政府在維護,現在有很多主體參與,有不同的創意呈現,新老廣州人對文化傳統的傳承發展達成共識和認同,事實也證明,廣州的做法是成功的。

廣州作為中華文化、嶺南文化、廣府文化的“容器”,千百年來一直在發展、在成長。“無論從城市的規模擴大還是從城市文化的内涵更新來看,老城市與新活力并不矛盾。關鍵之處是發展,城市沒有發展就無法處理好城市開發與文化保護之間的促進關系。”梁鳳蓮認為,從廣州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成功經驗來看,一是城市改造在保留城市傳統肌理、曆史面貌的基礎上,通過充實新的内容、新的服務,煥發出新的活力、新的生命,例如北京路、永慶坊。二是城市的“容量”不斷擴大。東進、南拓為廣州帶來了天河、海珠的國際都市文化、科技文化、工業文化,與越秀區、荔灣區的傳統文化如同雙子星座,交相輝映。

海珠讓人耳目一新

珠江南北岸發展更協調、同步

作為一座未來的國際大都市,要建構一個獨具廣州特色的文化體系,使得新老廣州人達成對廣州文化曆史、文化品格、文化精神的共識,梁鳳蓮認為,這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廣州有着清晰的曆史脈絡,有特色分明的文化遺産,有傳承千年的文化魅力。在尊重曆史、傳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嶺南文化,才能保證嶺南文化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說到寫海珠區專著的感受,梁鳳蓮提到“文化共同體”,她解釋,文化共同體包括三個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是共同的文化記憶,二是共同的文化生活,三是共同的文化精神及文化理念,也就是共同的精神意識與認同感、歸屬感。唯有認識才能理解,唯有理解才能熱愛,建立我們城市共同的社會價值觀和理想追求,必須去深入認識每一個城區。

“其中當然離不開海珠,在回溯的過程中,我看到海珠區與廣州市的文化軌迹的重疊交際,感受是奇妙的,有欣喜有驚歎,今天廣州的精彩是千百年來億萬廣州人合力的結晶,唯有珍視,才能傳承。”

近些年的海珠區讓梁鳳蓮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覺。特别是亞運之後,它的都市氣息、國際氛圍更加濃厚,珠江南岸、北岸的協調、同步更加一緻。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市區兩級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海珠區新建的一批文化基礎設施,廣州塔、國際媒體港、廣州文化館等等,提升了海珠區的文化輻射力、吸引力。二是擦亮了傳統文化品牌,海珠區作為嶺南畫派的發祥地,保留有珍貴的十香園,這是海珠區一直重點打造的精品文化。三是文化産業取得長足發展,琶醍是一個典型的案例,此外,還有太古倉、珠影、TIT等,其建設發展的新方向、新亮點、新面貌讓你‘士别三日,當刮目相待’”。

廣州“南拓”挑戰

“去讀懂海珠,還是要從昨天出發”

廣州城市發展的“南拓”,把挑戰放在了海珠區的肩上,包括經濟、市政、民生等等,從文化角度來講,梁鳳蓮覺得珠江文化的建設是海珠區面臨最大的挑戰。廣州是山水城市,珠江是母親河,具體到哪個城區來續寫珠江文化的大文章?梁鳳蓮覺得,非海珠區莫屬。珠江承載了厚重曆史,需要去梳理總結歸納提升。

展望未來,珠江在廣州城市文化中的角色将發生什麼變化?“廣州的中軸線一直以來都是南北縱向、東西對稱,東西對稱是因為南北發展不均衡,現在,時代快要進入到21世紀中期,海珠區的發展正在加速度,南北兩岸對稱的局面正在浮出水面,珠江未來或許就是我們城市的文化中軸線。”

“去讀懂海珠,還是要從昨天出發。我們去回顧廣州城市文化的起源,有三個區發揮了底色作用,分别是越秀、荔灣和海珠,海珠區是廣州城市文化大廈的支柱之一,過往千百年,正是因為越秀、荔灣和海珠持續貢獻了精彩,才有今天廣州文化的多彩。”

除了對于曆史地位的自信,梁鳳蓮提及還要有對于曆史發展的自信。海珠文化的起點是最淳樸、最優美、最豐饒的田園山水之美。到了20世紀50年代,沙園、工業大道成為撐起廣州半邊天的工業王國,工廠數量衆多,名牌産品衆多,海珠區成為廣州的工業強區。到了今天,我們來看海珠區的琶洲,看海珠濕地,看“一區一谷一圈”,海珠區從一個田園牧歌式的水鄉,經曆了工業化重鎮,一躍成為數字經濟的領航者。

采寫|南都·琶洲π記者鐘麗婷 實習生羅靖瑜

攝影|受訪者供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