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非遺加旅遊融合

非遺加旅遊融合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6-28 10:26:56

光明日報記者魯元珍

在四川崇州道明竹藝村,國家級非遺項目道明竹編與現代建築設計理念融合建造的“竹裡”,持續帶動大批遊客前往打卡;在南京,作為首批國家級非遺的秦淮燈會在跨年夜“亮燈”,無數遊人共賞“火樹銀花”盛景;一阕昆曲悠揚婉轉,一場皮影趣味橫生,絢麗的彜族刺繡,精緻的木刻版畫……元旦假期,迎新賀歲,在各地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中,常常可以看到非遺的身影。

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指導下,“非遺 旅遊”已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一環。非遺和旅遊的融合,不僅催生了更多獨具文化意蘊的旅遊産品,創新了旅遊業态,豐富了旅遊供給,也激活了數量巨大的非遺文化資源,使非遺文化通過旅遊市場走進了千家萬戶。

近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協會公布2022年全國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選項目名錄,非遺旅遊景區、非遺旅遊小鎮、非遺旅遊街區、非遺旅遊村寨4個類型共200個項目入選,其中既有曆史悠久的傳統村落,也有充滿現代氣息的城市旅遊街區,為非遺和旅遊的融合發展樹立了典範。

非遺加旅遊融合(當旅遊遇上非遺)1

貴州省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的苗族蠟染工坊,村民在畫蠟畫。新華社發

非遺元素讓旅途更有文化氣息

走進内蒙古的莫尼山非遺小鎮,特色建築依山而建,泉水潺潺、炊煙袅袅,遊客們感受着小橋流水的鄉村美景,欣賞着經典的非遺曲藝表演,還有各類非遺文化技藝體驗項目深受歡迎。開料、描圖、雕刻……遊客們拿着工具按照老師的指導認真制作皮畫。“蒙古族皮藝制作項目每一個環節都有學問,能來這裡親身感受,讓我們此行更加有意義。”“這個非遺景區融合了民俗體驗、知識科普,是個很值得去的地方。”在現場參與體驗活動的遊客說。

今年元旦假期,旅遊市場升溫回暖,為了給遠道而來的遊客們帶來更具文化味兒的旅遊體驗,各地将跨年迎新活動和本地非遺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元旦假期,廣東桂城接待了超57萬遊客,其中燈湖西街的非遺技藝“打鐵花”表演格外驚豔,給遊客帶來一場震撼的視覺盛宴;在重慶的跨年夜市,精美的纏花藝術品吸引衆多遊客駐足;在四川德昌,原生态歌舞表演、特色服飾、葫蘆笙表演、火草織布等非遺項目展現了傈僳族的獨特風情。

非遺加旅遊融合(當旅遊遇上非遺)2

河北省豐甯縣非遺布糊畫就業工坊,手工藝人在制作兔年主題布糊畫。新華社發

還有越來越多景區引入了非遺項目,打造非遺展館、非遺街區、非遺長廊等,通過展演、展銷以及各類體驗和遊玩項目吸引遊客,以提升景區的文化品位和旅遊品質。“旅遊不僅是為了欣賞名川大山,更是為了體驗不同地區的生活氣息、人文風情,非遺與人們世代相承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親身傳習體驗讓旅途更有收獲、更為難忘。”一位旅遊博主分享道。

在傳統觀光旅遊已經難以滿足旅遊者消費需求的時代,人們更期待在旅遊過程中感受文化熏陶,滿足鄉愁情懷。傳統技藝、民俗文化、民族節慶,獨具地域特色的非遺項目讓遊客耳目一新。非遺旅遊景區、非遺旅遊小鎮、非遺旅遊街區、非遺旅遊村寨不斷湧現,成為越來越多人願意專程前往的新興旅遊目的地。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旅遊資源的大戶,在種類上、跨度上、數量上、可變性上,都為旅遊供給和旅遊業态提供了不會耗盡的資源。”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秘書長金準在采訪中對記者說,“旅遊業不斷推陳出新、發展變化,由此産生産品和業态的深度,生發新的增量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深度利用,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在金準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文旅融合的重要接口,這一部分的文旅融合,起步最早、結合最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市場所認可,是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依托。非遺項目的文化意蘊與旅遊融合成為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旅遊項目,将彰顯多元化的地域文化和傳統價值,推動了旅遊産業的繁榮發展。

非遺加旅遊融合(當旅遊遇上非遺)3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海南省宣傳展示暨第二屆三亞南山非遺節展示多個非遺項目。新華社發

旅遊助力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

不久前的中國丹寨非遺周,近一公裡長的長桌宴讓不少遊人驚歎不已,熱情的丹寨人民擺了360桌美食宴請1800名遊客一同嘗新。近兩年,丹寨非遺周活動已經成為當地旅遊品牌,古法造紙、蠟染體驗等非遺體驗,苗繡、侗族刺繡、苗族銀飾等非遺商品也因為旅遊業而走進大衆的視線。

“丹寨小鎮是貴州非遺的一個集中展示區。在丹寨小鎮舉辦非遺周活動,是非遺進景區的一次成功探索,是推動文化與旅遊融合的一次生動實踐。”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協會會長王曉峰表示,非遺保護與傳承,是以當代生産生活為中心的文化實踐,讓傳統工藝、傳統設計通過再現、再造、再生,走進現代生活,融入現代旅遊,才能真正實現保護的價值。

非遺加旅遊融合(當旅遊遇上非遺)4

紮染技藝傳承人在中國-南亞博覽會上展示紮染作品。新華社發

各地創新推出的各類非遺文創産品,也逐漸在旅遊市場收獲了更高關注度。如擁有100多年曆史的國家級非遺龔扇制扇技藝,在第五代傳人龔倩手裡經過創新演變,做成了耳飾、胸針、手提包、冰箱貼等,以更平常的價格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在黑龍江省大慶市北國溫泉古街,一位遊客被省級非遺項目蘆葦畫工藝所吸引,一下就花了3000元買了4幅做工精良的蘆葦畫,“蘆葦畫精美又有特色,沒想到還可以在這裡買到這麼有意義的紀念品。”他高興地說。

“非遺和旅遊結合,誕生了更多時尚的旅遊産品和文創産品,不僅中國老百姓喜愛,還有更多非遺旅遊商品出口到國外,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旅遊研究院戰略所副研究員韓元軍說道。

活态傳承是最好的保護。非遺走進景區,不僅為景區增添了文化魅力,也讓非遺項目擴大了知名度和影響力,更多年輕人前來學習體驗,他們在旅遊的同時也參與到非遺傳承和文化傳播之中。旅遊的傳播為非遺“活”起來開辟了新路徑,使其不再是“鮮有問津”的古老技藝,而是走進了千家萬戶,擁有了更多煙火氣。

“在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過程中,旅遊業一直是重要的反哺來源。”金準說,“與文物類遺産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産需要在與人的互動中保護、活化,這就必然需要在市場環境中發展保護,旅遊業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提供了最大的現實市場。同時,旅遊業的運轉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産聚集資金、吸引人才、凝結項目、深化開發、推動傳承的重要依托,近年來更依托數字化手段形成了創新發展的模式。”

非遺加旅遊融合(當旅遊遇上非遺)5

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态茶園一角。新華社發

韓元軍認為,通過發展旅遊,更多擁有非遺技藝的人群提高了收入,從而實現更好保護;旅遊也讓更多老百姓知道、了解了這些非遺項目,從而提高了非遺保護的參與度;旅遊還推動了非遺項目創新,通過市場力量和廣大群衆參與讓非遺文化更有生命力。

近年來出台的各項非遺保護政策,充分肯定旅遊業在推動非遺保護傳承中發揮的積極作用。此前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确提出,深入挖掘鄉村旅遊消費潛力,支持利用非遺資源發展鄉村旅遊等業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一批具有鮮明非遺特色的主題旅遊線路、研學旅遊産品和演藝作品。支持非遺有機融入景區、度假區,建設非遺特色景區。

深度融合讓非遺旅遊實力“圈粉”

近日,在江蘇九龍口的淮劇小鎮,一場以非遺糖畫體驗為主題的研學旅行格外熱鬧。孩子們在研學老師的帶領下近距離了解淮劇發展史,親手以糖漿繪制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糖畫,在遊玩中學習知識、鍛煉動手能力,感受非遺魅力。

近年來,各地紛紛針對有文化旅遊需求的人群,推出非遺主題旅遊線路、非遺體驗基地、非遺展覽館等。彜族火把節、傣族潑水節、苗族跳花節等少數民族節日風情濃郁,秦淮燈會、馬街書會等民間文化活動源遠流長,成為吸引遊客的“金字招牌”。江西景德鎮的陶瓷研學遊已經有了多年實踐,學生們既能學到陶瓷相關知識又能親手體驗,寓教于樂的方式深受家長和孩子們歡迎。

我國悠久的曆史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十分豐富的非遺資源。2022年11月,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列入該名錄的項目已有43個,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末,全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

豐富的資源為非遺和旅遊融合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多年來,各地積極探索融合路徑,非遺與研學旅遊、民宿、文創産品、旅遊演藝、節慶活動等結合起來,催生了各式各樣的旅遊新業态和多樣化發展模式。

非遺加旅遊融合(當旅遊遇上非遺)6

湖南省張家界市武陵源區一土家族織錦基地,遊客體驗土家族織錦産品制作。新華社發

非遺旅遊還與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讓擁有非遺資源的鄉村地區走上緻富道路。如陝西省充分發揮非遺特别是傳統工藝資源優勢,設立省級非遺工坊52家,為全省近5萬名群衆搭建起就業增收的非遺平台,帶動了鄉村旅遊發展,增加了村民收入。

不過,“非遺 旅遊”模式當前仍處于探索階段。有業内專家認為,“非遺 旅遊”當前存在融合不夠深入、參與性不強等問題,從各地發展情況看,同質化現象普遍,本地特色不夠凸顯、文化創意不足。未來,應如何探索非遺和旅遊的融合路徑?如何推進非遺旅遊産品升級,更好地激發非遺的創造力和生命力?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呂品田認為,在融合發展過程中要正确把握保護和利用的關系,不能将非遺變成單純的旅遊表演,使其脫離民俗社會生活情境,以緻破壞原生文化生态,商業化的簡單模仿也容易造成同質化的問題,“非遺保護的意義在于維護文化多樣性,切實保護旅遊地的生活化文化特色,是旅遊業持續發展之道。”

韓元軍表示,推動非遺和旅遊高質量深度融合,要發動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個人等多元力量參與進來,讓“非遺 旅遊”釋放更多市場活力;要将更多時尚、科技、體育等元素融入非遺旅遊開發中,提升非遺旅遊的吸引力;推動非遺旅遊與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城市更新等結合起來,通過非遺城市社區、非遺鄉村作坊、非遺藝術館等更多的空間主題創新,形成非遺旅遊産業供給和空間供給的新體系。

《光明日報》( 2023年01月08日0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