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吉華街道甘李路一路向西上行,不多遠便可看到這樣一個客家村落:随處可見的亭台樓閣盛滿悠悠古韻,依依垂柳道不盡百年風華,一條條青石小道似在訴說着令人神往的古老傳說……
從凋敝破敗的偏僻角落到國家級文旅特色小鎮,如今的甘坑可謂在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間靜默地書寫着一個百年老村的“變形記”。這個百年村落的轉型縮影,既是龍崗建區30年這一偉大洪流中所激蕩起的璀璨浪花,也預示着新一代甘坑人在洗腳上田、“種”完房子後,正昂首邁進一個創新發展的新時代。
甘坑古鎮
緣起:百年老村的曆史性轉折
在客家話中,“坑”是指小溪流、小水溝,“甘坑”因泉眼遍布、溪水甘甜而得名。350多年前,勤勞智慧的甘坑始祖看中了這裡四面環山、山間有水的自然環境,遂在此定居、繁衍生息。
江河流轉,物換星移。從風景優美的“世外桃源”到被人遺忘的偏僻村落,從紅色村莊到被列入深圳市“扶貧奔康工程”幫扶對象,甘坑人曾經引以為傲的青山綠水在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甘坑人後反倒成了影響甘坑發展的桎梏——甘坑老村地勢低窪、逢雨必澇,30多間老屋年久失修,加上風雨侵蝕都已成為危房。“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甘坑是出了名的偏僻,外地人都把這兒稱作‘被人遺忘的角落’。”對于土生土長的“老甘坑人”張新民來說,他對當時甘坑的凋敝破敗記憶猶新,“那時候,我們要從甘坑去布吉鎮政府辦點事情非常不便,中途要轉好幾趟車不說,還大多是崎岖不平的山路。”
曆史總在冥冥之中被創造或改寫。最開始,對于甘坑老村的改造,世代栖居于此的甘坑人誰也沒有思路。2010年,抱着防止安全事故發生的想法,甘坑社區股份合作公司決定把整個老村的老房子按照當時的價格統租下來,租期15年。
甘坑古鎮
老屋租下來後,該怎麼處置呢?有人主張拆遷賣地,有人主張拆舊建新……衆說紛纭之下,帶着對甘坑老村樸素的眷戀情結,當時甘坑社區股份合作公司負責人做出了關鍵抉擇:“祖輩創業艱辛,我們不能毀掉他們留下的寶貴遺産。”2011年,甘坑社區股份合作公司組織人員前往坂田手造文化街參觀。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築,布滿木雕、刺繡、書畫的店鋪……這條利用舊廠房改造而成的多功能生活街區新貌為甘坑人打開了一扇窗——甘坑老村群山環抱,有山有水有百年老屋,能否仿效坂田手造文化街,将其改造成傳承客家民俗記憶的文化旅遊生态園?
在區、街兩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導下,甘坑人選擇對老屋村進行修舊如舊的古村落保護性開發,并制定了保護和改造計劃:以甘坑老村為重點,利用甘坑社區保存較好的客家曆史文化及建築風貌,整合社區宅基地及生态控制線範圍内的土地,通過綜合整治、修舊如舊等方法,打造傳承客家文化的風情小鎮。
重生:客家小鎮破繭蝶變
2011年,正欲對甘坑老村進行修舊如舊、保護性開發的甘坑人,等來了恰逢其時的“東風”。
這一年,有位名叫江坤城的客家商人來到甘坑。初來乍到的他給甘坑人送來了一份“大禮”:在對幾十間老屋修舊如舊的基礎上,又把自己上世紀90年代從閩贛等地收集來的十來座明清時期特色古建築搬至甘坑,這也奏響了甘坑老村重生的序曲。于是乎,客家民俗的碉樓、廣府風格的騎樓、江南情調的閣樓、瑤族風情的吊腳樓等記載客家人從中原大地一路遷徙到南方邊陲,并不斷吸收各地文化精華形成的珍貴文化遺産,在改造後的甘坑客家小鎮(現名“甘坑古鎮”)裡展現得淋漓盡緻。
甘坑古鎮夜景
五年後,堅信以現有風土人情發展文化旅遊産業不僅可以摘掉貧窮落後的帽子,還可使古老村落涅槃重生的甘坑人,在2016年的文博會上成功引來了華僑城這隻“金鳳凰”。雙方簽署了500億元的合作協議,欲圍繞“文化 旅遊 城鎮化”戰略模式,建造集文化、生态、科技、旅遊四位于一體,擁有國家級生态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新興産業示範區、中國曆史文化名鎮、全國重點特色小鎮6張國家級名片的特色小鎮,打造蜚聲國内外的“中國文創第一鎮”。
2017年7月15日,以“文旅融合與特色小鎮”為主題的2017中國文化旅遊高峰論壇在故宮博物院舉行。會上,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發布了2017中國文化旅遊融合先導區試點名單,經過一年多探索與開發的甘坑客家小鎮從全國10個省(自治區)40餘個申報的參評試點項目中成功突圍,榮膺2017中國文化旅遊融合先導區(基地)試點。這也标志着,古老的甘坑老村正式蝶變為國家級文旅特色小鎮。
鵲起:IP開發之路越走越寬
客家文化是甘坑客家小鎮的文化根基。然而,深圳客家村落很多,僅僅停留在“客家文化”層面難以将其進一步IP化。素以IP開發和保護為業務根基的華僑城文化集團在研究和挖掘中發現,客家涼帽是一種辨識度非常高的文化符号,不僅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甘坑也因此而聞名。
小涼帽IP化,已推出的原創電影《小涼帽之白鹭歸來》頻獲大獎
“甘坑客家涼帽起源于清代,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曆史。如今,甘坑人雖早已不再以編織涼帽為生,但這份手藝卻傳承了下來。”在華僑城文化集團總經理胡梅林看來,之所以鎖定小涼帽作為甘坑的文化IP,正是力圖使小涼帽這一客家生活資源轉化為旅遊共享資源,通過小涼帽IP化,把傳統客家文化資源轉化為世界通用語言和行為載體。
2016年8月,華僑城文化集團結合涼帽元素、古色古香的小鎮氣質,以及人們對客家女性賢惠、勤儉的認知,創作出小涼帽姐妹及铛铛狗的形象。小涼帽IP正式誕生,甘坑客家小鎮的“IP Town”之路就此拉開序幕:
2017年5月,小涼帽形象亮相文博會,登上央視《新聞聯播》;
2017年9月,首部中國本土文化“IP VR”原創電影《小涼帽之白鹭歸來》在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斬獲兩項大獎……
此後幾年間,甘坑客家小鎮通過開發IP孵化策略,逐步形成了囊括繪本故事、國際賽事、特色景觀、文化活動、服務設施、新型農創、創意酒店、親子農莊、V谷樂園、VR郵局、VR電影的全套産品矩陣。
小涼帽V谷樂園
如今,甘坑的IP開發之路越走越寬。在甘坑古鎮北區,華僑城文化集團又規劃打造了一座以二十四史IP為文化根基的東方書院——二十四史書院,構建起二十四史文獻系列展覽、東坡書屋等特色書店群、小涼帽親子繪本屋、花兮茶會雅集和記憶民謠音樂晚會等五大文藝内容,同時舉辦作文、繪本、音樂三大文藝賽事,以“讓閱讀更美好”為宗旨,将閱讀、旅行、社交與教育融為一體,打造深圳人的文藝家園。
二十四史書院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沐浴在秋日暖陽中的甘坑,雕梁畫棟的客家民居鱗次栉比,布滿青苔的石闆小路縱橫交錯;青草池畔,一位頭戴涼帽的客家姑娘正揮動衣袖,輕步曼舞似燕子伏巢,婀娜的舞姿在明媚的陽光裡輕快地掠過……
來源:龍崗融媒(首席記者 聶朦)
責編:龍崗融媒(編輯 程嘉欣)
校對:王蓉
關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