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戲劇節正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今天我們推送托馬斯·奧貝倫德博士對于德國戲劇最新發展狀況的深度講解,對談嘉賓是中央戲劇學院李亦男副教授。
托馬斯·奧貝倫德博士,1966 年生于耶拿,1988-2000 年生活在柏林,1927 年參與建立了一個名為“新類别戲劇”(Theater Nuuen Typs)的劇作家組織,緻力于推動德語作家的戲劇劇本創作。2005 至 2006 年,他在蘇黎世劇院兼任戲劇構作與劇院的聯合負責人,2006 年至 2011 年期間,擔任薩爾斯堡藝術節的戲劇總監,2012 年起任柏林藝術節總監。
托馬斯·奧貝倫德:
首先非常感謝主辦方邀請,很高興來到這裡。報告主要介紹德國戲劇主要發展狀況和前景,圍繞戲劇形式标準來講訴。
我将戲劇分為兩類,一是傳統表演型,另一個是擴展出新的方式,不再拘泥于傳統的一種方式。我這一代戲劇人長大過程中,經曆了話劇運動整體核心。核心主要圍繞作家作品來進行,無論是德國促進措施,還是國家國立劇院。不斷對文學作品進行新的解讀,或對劇本進行新的演出,所有這些都是圍繞作家為中心的,現實以作家為中心。
關于話劇演出,我有一個比喻,即比喻為軟件。但不是計算機的軟件,而是類似變成通過話劇創作表現人與人相處模式,演出過程是對人的行為的描寫,對人的整個行為方式進行描寫,在這個過程當中,按照情節發展進行戲劇表演,就像北京上空的霧霾一樣。話劇将文本燃燒變為人的行為方式。在話劇表演過程中,文本已被消解,轉化為演員的表演。話劇傳承了幾百年時間,十分穩定,就這樣傳承下來,無論是莎士比亞還是别的劇作。話劇與其他媒介相比,是唯一力求以當下為中心的媒介。我們看到這些發生在當下,但其實不是當下,因為劇本裡的思想是幾百年前已經形成好的,演員的表演也是幾百年以前已經形成的。另外空間性也有顯示,話劇是在這裡,但是背景是真正的背景發生地,如莫斯科等等。
在某種意義上說,演員就像瘋子,他說的這些話聽起來是他的話,但其實是劇本上的。看似是他自己的情感,其實是劇本裡的情感。演員要把文本上的東西以特别的方式再現出來,把作家在劇本上的事情變成正在當下發生的事情一樣。對文學文本時間上的再現,聽起來很複雜,其實就是對文學文本中的情境的再現。
對于再現,有一個特别好的詞。重複在德語裡,有兩個意思,一是複刻,我們在話劇中再次呈現。這是一種不同形式,如我們今天這個報告,當結束時,就結束了,不可能在以後時光中複刻它。但是話劇可以一般有一邊複刻它,一遍又一遍呈現文本中出現的現實,打造出一個充分自由的空間。而這種空間在現實中其它形式中是不可能有的。話劇是再現現實過程,也是重複過程。為了實現這個目标,我們發明了一些技巧,如角色,我們發現一些固定角色,無論是李爾王、奧菲利亞等。這些角色其實包含了一些約定,如我們現在這個空間,是一個典型話劇空間,幻覺空間。劇場要與外界世界完全隔離,如我們這裡沒有窗戶,也沒有燈光。所有這些都是嚴格控制的,是觀衆不能觸摸的,這也是質量的保證。戲劇被稱為黑色的藝術,就像現在這個劇場,它是被塗成黑色的。夜的戲劇也可以被理解為一個洞穴。在洞穴裡切斷與外界聯系,裡面是吸血鬼,而吸血鬼需要吸收新鮮血液。這些新鮮的血液和身體就是這些新的演員,通過演員使戲劇死而複生。由戲劇觀之,有一類戲劇屬于夜的戲劇,另一類則努力擺脫這個類型。一種是再現,而另一種努力擺脫再現這種形式。
接下來将戲劇分為幾種形式,以叙事為标準劃分。
1、傳統文學文本解讀演出。傳統對文學文本解讀式方式。無論文本是否是傳統自然主義還是後現代主義。它在整體上都是對文本再現為核心。總的來說是基于文學文本的解讀。
2、原創性劇本演出。不是之前已經有劇本,而是具有原創性的的方式,但在演出時也有重複性。但是它演出的劇本不是原來已經文學家寫好,而是專門為這次表演,結合新的素材、加入性的音樂等。這類最大的就是原創性,是别的劇團無法模仿的。
3、叙事空間演出。叙事空間方式。講述了空間,在這個表演方式中,沒有傳統角色,而是通過故事,建築類的空間。這個空間就想犯罪現場一樣,觀衆進入空間,發現痕迹。類似于大的裝置藝術作品,觀衆獨自進入,通過挖掘其中故事。故事與人物有關,但人物是不會出場的人物。這種叙事空間也成為進入式的話劇表演,觀衆不是傳統坐在位子上,而是可以像現在的3D遊戲中進入其中。在這種叙事空間中,空間成為了講述者,不同于以前的用情節講述,它的核心是場景。其核心觀點是相遇,在表演中過程大于結果。不是固定的重現,而是一個開放式的表演方式。其關鍵不是傳統的再現,時間上不是把過去的時間再現,而是你眼前發生的一切就是現實,把人與人相遇的過程成為再現的現實。
4、遊戲式演出。不是事先的劇本,而是制定規則。提出很多問題,演員臨時随機性去回答這些問題。話劇表演不是去再現劇本,而是就在場人與人的關系的表演,是非重複性的。它借鑒于電腦遊戲,在遊戲過程中,産生了戲劇。
5、舞劇方式。這個叙事不在建立在文學文本之上,而主要是演員在空間中的肢體語言,他的動作為主。其不同于前幾種方式。這些方式并不是體現在劇院上的區分,而是劇院幾乎都包括了這些方式,無論是國立的劇院還是獨立小劇院。
李:
托用叙述提出了戲劇的形式劃分。當代藝術中新的叙述法。
問:為什麼沿用叙述法,用叙述這個概念去描述戲劇形式?
托:
使用叙事形式來劃分,其背後有别的思索。一類是再現式表演,另一類是當下。如彼得·麥科特,以說為主的方式,不是去重現過去,而是讓演員去創造一種當下。
李:
我們很多人用不同概念來表述不同劇場的新現象。劇場的轉折,戲劇的轉折。行為表演美學,後期劇場。但否認劇場出現了轉折。
那麼這種轉折是否存在?為什麼他們否認這些轉折?
托:
使用不同術語表現的劃分還是傳統再現與當下表演的區别。我認為還是出現了轉折,表現在原有觀衆與話劇舞台的約定發生了原則性的變化。現在的戲劇表演中,觀衆已經不是傳統消費者、觀察者角色,在現在,觀衆是積極地參與了表現。這也是話劇藝術和造型藝術的區别,還體現在時間上。傳統的戲劇舞台劃分開始結束,觀衆隻能坐着觀看。而現在由觀衆決定何時繼續、何時停止,尤其是遊戲式表演中。
李:
很高興托肯定這這轉折,我也認同有了轉折。但談論轉折是困難的,如果有轉折,那麼轉折點在哪裡,當代從何時開始,從二戰結束,還是從六八之後?
問:如何确定這個轉折點?
托:
可能現代戲劇這個概念本身還有值得探讨的地方。現代戲劇的一個核心是場景。轉折點的時間與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有關,跟互聯網出現的轉變,話劇的形式改變,對任務覺得概念、戲劇形式變化。互聯網的。不再接受傳統再現式模式,而是發掘出新的形式表現出對現實的感受。不再認為傳統劇本神聖,不可觸碰,而是參與到新的戲劇創作中。
李:
我很高興又聽到一個與我類似的觀點。我們一般通過思潮改變,很少通過新技術對于空間性的改變來考慮劇場的改變。技術性改變空間,有了互聯網很難定義空間。空間概念變化對于劇場的改變。我現在在排一個有關打工者在北京的劇,我們考慮在采取直播的形式。新技術拓展了空間,那麼如何定義現場。我十分認可托提到新技術對劇場改變的作用。
實際上我倒是看到 21 世紀不是戲劇的轉折,而是戲劇的回歸。像很多人把劇場裡的東西融合到生活,與生活融為一體。我們走出美術館,又回到美術館。這是否與二十一世紀時代精神有關,是否有這麼一個回歸?
托:
在戲劇表演曆史上,不斷會有實驗式出現,如行動者的戲劇,通過演員對現實生活的介入,通過這麼一個過程,觀衆也計入其中。回歸封閉空間方面,既有這個方面趨勢,但也不是特别明顯。新的表演形式與傳統表演方式來說,新的方式還是非常少的。百分之九十五的都是傳統的都是封閉夜的空間,而我們提到新的方式是打破舞台界限。這時對于舞台空間的界定,而是每個參與者周圍都是表演空間。也就是關于封閉空間有兩種趨勢,一是對于封閉空間的打破,另一個是打破了空間,但是制定了許多規則和意識,這些規則和儀式是規定了的。封閉式空間回歸和打破都有。這可能與當代政治趨勢有關。話劇動用了很多的新技術。
觀衆提問環節:
1 問:剛提到 6 種形式,提到賽格爾。藝術史和戲劇史的争搶賽格爾,那麼賽格爾是作為當代藝術新的藝術家,還是您個人對賽格爾的偏愛?
托:我也不是很确定。賽格爾他們這一類藝術家在展覽方面創造了一種新的表演方式。他的這種表演方式接近于叙事空間方式,是一種相遇式的。他們認為傳統戲劇是一種機構,代表了一種權力,希望劇場中參觀者應該也成為一個參與性角色。新的方式來呈現任何人的相遇。
至于賽格爾是著名代代藝術家還是戲劇者,這取決于他,他的舞台表演取消了觀衆和舞台的分隔。在他的展覽中,圍繞一個人就是表演的區域。他的展覽其實就是展示他和來的觀衆的關系。
推薦兩本書,對于了解當代話劇非常有幫助。一是《Relation Art》,這本書創造出一種新的類似叙事話劇的概念。二是《Michal Fred》(吸收與劇場性),本身是關于繪畫,但是但與什麼是話劇以及什麼是話劇性。這兩本書對于當代話劇具有重要影響。
2 問:再現性和當下性是否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即興在劇場裡與觀衆的互動,而是對當代的提煉放到劇場中。
托:你要這麼說呢也可以。我認為,再現是基于一個已經創作出來的劇本,劇本說的是當下,而表演時其實是讓觀衆明白現在發生的事情是正在發生的,而我們都知道這個事情是已經過去的。當下是在參與中産生了不可複制的。
3 問:老師剛提到新技術為戲劇發展開拓新空間,那麼現在的新的 VR(虛拟現實)技術與戲劇結合會有什麼新的發展趨勢?
托:我不認為 VR 會和戲劇結合。VR 對于電影的影響會很大,但是對話劇來說,會有實驗性的技術與 VR 結合,但我并不認為會有大家都帶 VR 眼睛來看話劇。因為話劇跟姐主義身體性的接觸,你現在面對不是一個屏幕,而是要你身處其中。說道話劇這和再現有關,如有關民工的一個話劇,我們不是通過一個故事表現民工,而是讓民工自己講訴,是體驗式的。生産消費者。在話劇中,我認為不會有戴着 VR 眼鏡看戲劇的情況。更可能改變的是戲劇對于現實世界的呈現。
4 問:能不能給我們介紹德國國有劇團和民間劇團的情況,以及德國政府對于國有和民間劇團的措施。
托:政府對劇團的資助有兩個系統,一是對某個劇院支持,二是對項目的支持。一是作為一個劇院有固定人員,國家給劇院錢來資助。而對小劇場更多的是項目的。
2016 年 6 月 7 月,德語區一年一度最重要、規模最大的戲劇藝術節——“柏林戲劇節”将首次來到中國。此次中國之行由吳氏策劃聯合北京歌德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共同呈現。《共同基礎》、《博克曼》、《等待戈多》是每年十部“最值得關注”的作品中最受關注的三部。
上演話劇《共同基礎》的柏林高爾基劇院
《共同基礎》
導演:耶爾·羅恩
編劇:伊麗娜·斯左杜力克
編舞:瑪格達·維利
話劇《共同基礎》劇照
作品簡介:
南斯拉夫,一個不再存在的國度,消逝于上世紀90年代種族相殘的戰火裡。自1914年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薩拉熱窩這座城市又一次成為漩渦地帶,沖突持續至今,似乎永無甯日。許多人——或是為了逃亡,或為了尋工糊口,抑或是為了換一種生活方式——來到柏林。這些新移民來的柏林人,如今如何感受沖突?戰争受害者的後裔還有戰争肇事者後裔,如今比鄰而居,彼此又如何交流?
《共同基礎》這部作品由一次波斯尼亞的旅行而集中展開,講述了途中偶然遇見不同專家和劇中主角親人的故事。劇院變成了剖析“罪”與“贖罪”、“寬恕”與“忘卻”等詞彙含義的安全地帶,而劇中各類旁白,或中規中矩、或偏見不羁、或沖突叢生,此起彼伏,愉悅的交織在一起。
《博克曼》
導演:卡琳•亨克爾
舞美設計師:凱特琳•諾特羅特
作品簡介:
同一府邸,樓上樓下如隔鴻溝萬丈。那裡就是靈魂的牢監,謊言、虛僞無路可尋,大家竭盡氣力,争奪權力和至親。導演亨克爾讓曾經存在于世的道德公義,用一種怪誕的方式瓦解殆盡:被折磨和被羞辱,隻能靠去折磨和去羞辱來撫平。帶着假面的人啊,自己找不到内心的安甯,也休讓他人幸福。
話劇《博克曼》劇照
姐妹各懷敵意,絞裂着兩個男人的内心,卻以為這就是真愛。可當年邁的博克曼死去,又當頗有前途的兒子失蹤時,她倆之間的對立,化成一出又邪、又惡、又有點莫名滑稽的場景。這對孿生怪胎,就像兩個長不大的臭小子,即使到了說拜拜的時刻,也會因為周圍人的一聲叫好而争個不停。
話劇《等待戈多》劇照
《等待戈多》
導演:伊萬·潘特列夫
原著:塞缪爾·貝克特
活動時間:
07月08日 周五 19:30-21:30
07月09日 周六 19:30-21:30
作品簡介:
主人公弗拉基米爾和愛斯特拉岡凝望着坑孔,就像剛剛在外星球着陸一般。他們在黑色幕布包圍的有限空間裡,自由地演着,此時此刻隻有想象才是最真實的體驗。兩人無鞋無帽,也無蘿蔔果腹,更沒有道具在手。地主波卓和奴仆幸運兒也從大坑裡爬出,同樣一無所有:沒有繩子,沒有鞭子,沒有箱子,兩手空空。
伊萬·潘特列夫導演的《等待戈多》,是在大家熟悉的原版話劇基礎上進行的重編,而該劇也是他特意獻給祖國保加利亞的另一位導演狄米特·戈茨謝夫的作品。對于該劇導演和演員來說,在錐形下沉舞台的坑壁上追趕打鬧的場景,皆是諧谑娛樂。主演山謬·芬奇和沃爾弗拉姆·科赫是角色塑造的大師,不論是把握劇中的新,還是體現的原著的古,都诠釋得恰到好處。二人的精彩演技,引人入勝。
話劇《等待戈多》劇照
《單讀 12 ·創造力之死 》
本期《單讀》從文學寫作、曆史叙事、生活方式,從個人到社會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回應了這個話題,作者以各自的方式,反思,批判,創作,抵禦着同質化的侵蝕。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長按二維碼,或點擊原文鍊接
快快成為最先擁有單讀12的讀者
找回你的創造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