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京媽說,原創内容。
寶寶還那麼小,什麼都不懂,說也白說,所謂的聊天更像是你一個人的自嗨。
看到“家長有必要和嬰兒聊天嗎”這個問題時,可能大部分人會這樣認為。
但其實,從小和寶寶多說話,是有必要的。
小寶寶從早期“脆弱的、渾沌的”心理,逐漸發展出“清晰的、複雜的”心理,是需要和照顧他的人 有情感互動的。
語言就是互動的一個方面,剛開始寶寶可能聽不懂,但這些看似沒有意義的日常的親子交流,對寶寶的語言發展和大腦發育很有好處。
在BBC的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中,就有這方面非常直觀地展示,世界各地200多位科學家對嬰兒繼續的腦科學研究成果。
第3集《産生獨立性》裡,關于孩子的語言學習部分,就有一段“嬰兒對語言的腦部分析和語音的認知反應”的介紹。
特别是對于發育時期的兒童來說,并且渴望與他人對話,他們會用盡各種方法試圖說話。學語言之前的互動,對于大腦發育至關重要,這些活動那個是為嬰兒将來,進行真正的對話鋪路。
就像片中的18個月的埃爾西,在學說話階段,需要掌握近3萬個單詞,首先要學如何發音。
和我們教孩子學習發音一樣,就需要家長多與他交流,讓孩子多聽多學。
通過交流,加強他的語言能力,并逐漸溝通技巧,這也有助提高孩子的自行思考和學習能力。
0-3歲寶寶“聽說能力”的發展特點
從一個隻會吃奶的新生兒,變成逐漸掌握基本生活能力的大孩子,其中每一項能力的學習都需要過程,也有方法,比如“聽”和“說”的發展過程。
0-1歲是寶寶語言産生的準備階段,又稱為“前語言階段”,是“語音”發展核心期,主要鍛煉寶寶對語音的感知能力、發音能力、交際能力。
0-2個月,反射性發生階段,1-2個月能區别語音,3個月左右能辨别媽媽的聲音。
4-6個月,咿呀學語階段。
8-9個月,咿呀學語達到高峰,寶寶開始懂一些詞語。
1歲左右,會叫爸爸媽媽。
1-1.5歲,寶寶聽說能力,以理解為主,逐漸能聽懂話。
1.5-3歲,開始表達,并開始積極學習說話。
那麼,從“聽說話”到“學說話”,再到“會說話”,這整個過程中,語言環境是很重要的。
家長有意的創設環境,多給寶寶安排些“聽說活動”,能有效地促進寶寶的語言發育。
家長如何和小嬰兒聊天?這4個小技巧要學學
與人溝通有技巧,與成人溝通如此,與小嬰兒聊天也如此。
針對小嬰兒還 不太會用語言表達、理解和認知能力也沒那麼強,在與他們聊天時就要注意這些細節。
1. 說話時要注意發音方式
尤其是和1歲之前的寶寶說話時,更要注意發音的方式,比如:提高音調、拖長詞語發音、節奏清晰 等,抑揚頓挫的說話,更能吸引寶寶的注意力。
不少家長也發現了,當一本正經的和寶寶說話時,他好像沒多大反應。
反而“不正經”地變着音調、奇怪的說話時,寶寶會很感興趣,甚至會積極地和你互動,或是開心地笑得前俯後仰。
2. 借助非語言技巧
聊天是一門藝術,除了通過語言來表達意思外,還可能會結合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眼神接觸、講話時的情緒流露 等,來增加你想要表達的意思。
對于小寶寶來說,對“詞語”本身含義的理解和認知能力還沒那麼強。
反而借助這些表情、情緒、眼神和肢體動作等“非語言技巧”,更有助他們理解,和幫助他們表達。
3. “趁機”和寶寶聊天
如果每天從早到晚,不停的和寶寶一直叨叨,是提供語言環境了,但大人會特别累還不一定效果好,那不妨試試“趁機聊天”。
如當寶寶“注意”某個東西或某件事情時,表明他感興趣,這時就可以趁機和他說話,告訴他這是什麼、是什麼顔色、能幹什麼……
當寶寶注意力正集中時,接收得快,接收效果也更好。
比如 小月齡的寶寶 吃奶、睡覺、換尿不濕、穿脫衣服、做撫觸時,家長都可以邊做邊說,是在做什麼。
等 再大一點,看到寶寶對某個東西感興趣時,就可以拿過來,教他發音,做簡單的解釋,增加認知理解。
4. 聊天的同時,讓寶寶有更發豐富的體驗
在0-1歲教寶寶說話的階段,他們 主要依靠感官和動作來認知,那就可以試試“體驗式學習”。
當學習一個詞語時,不隻是要告訴他怎麼發音,還要讓他理解代表的意思,也就 對“語音”和“語義”建立聯系。
如教寶寶說“蘋果”時,就可以拿一個紅色蘋果,教寶寶發音 的同時,讓寶寶摸一摸是什麼手感,聞一聞是什麼味道、吃一口是什麼口味。
這樣既學了發音,又讓他明白這個東西能吃,酸酸甜甜的味道,聞起來有香味,顔色是紅色。
你家娃出生後,你會經常和他聊天嗎,你覺得他能不能懂、這樣的行為有沒有意義呢?來說說你的看法和經曆呀。
關注「京媽說」,學習更多專業實用又接地氣的母嬰育兒知識,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要給京媽點贊并分享給更多的人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