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們推出了一期 新街口舊事,老街坊們都來瞧瞧有臉兒熟的沒有 特别受到新街口的老街坊們歡迎,大家都轉瘋了,不少人還在老照片看見了自己的熟人。新街口的老街坊們,紛紛表示沒看夠,問我們還有沒有關于新街口的老照片?
盛錫林先生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白描了60年前的新街口商業街情況,那是老北京人生活離不開的地方,令人讀得有滋有味。
京城西北角的新街口,雖不如東四、西單、鼓樓一帶繁華,在六十多年前,它也是個熱鬧地界兒。新街口地處丁字路口,往西可看西直門的巍峨城樓,往北能望到北城牆,往南可到西四牌樓。由路口往西到崇元觀,也就是現在的趙登禹路北口,叫新街口西大街;往北到城根叫新街口北大街;往南到護國寺叫新街口南大街。
先從新街口北邊路西往南說說當年的商鋪。有個店門口兩邊立有兩根4米高的圓柱,柱身柱頭均有花紋裝飾,門楣上方有雕花木闆将兩柱相連,這叫牌樓式的門面,是家油鹽店,字号叫“震泰興”。這個店相當不小,凡百姓日常所用油鹽醬醋、鹹菜調料一應俱全,前店後廠,是當時很興旺的買賣。
新街口老丁字路口西北角震泰興油鹽店
緊鄰有一小窄胡同,走到頭有一澡堂(浴池),名“德誠園”。該澡堂不大,有不足百人座位,設備簡陋,但價錢便宜,很受歡迎,人稱“小澡堂子”。南到路口往西路北原有祥順成綢布店,1949年改成了銀行。它西邊有個茶館,再往西就沒什麼商業了。
1955年隆祥布店
路口西南角是隆祥布店,南隔壁有個一間門臉的萬盛号絨線鋪,山西人經營,店堂不大,且不明亮。針頭線腦、婦女針線活計用品應有盡有。
萬盛号絨線鋪
再往南是增慶齋糕點鋪,前店後廠,自産自銷。過去北京管賣糕點的叫“饽饽鋪”。專門制作北京特有的如大小八件、棗花餅、薩其馬、芙蓉糕、蜜供等。當年裝糕點的容器也很特别,他們将制作好的成品放在落地大紅漆木櫃内,此櫃有一米高,由上面掀蓋,據說這樣存放糕點一不愛幹,二不走味兒,而且不招土,清潔幹淨,我看就是笨一點兒。顧客要買時,或是先拿樣品看看,供顧客挑選,或是進門就說要買糕點的名稱,夥計開箱給拿貨。那時候的人比較誠實,看不見貨,也對商家放心,商家也不蒙人。
南邊是北豫豐煙鋪,三間門面,專賣煙葉,如關東煙、蘭花煙、鼻煙兒等。還代賣“槟榔”,将槟榔加鹽炒過,論斤出售。買來用嘴含着,說是有消食化水之功效。
再往南就是“寶興齋”香蠟店,這商号用的商标叫“響钤寺”,圖案為上面有上窄下寬的鈴铛、下面有寺廟樣門樓。當時人們都習慣叫它響钤寺,而真正的字号寶興齋反而不提了。所經營各種給神佛燒的線香以及葷素蠟燭,大部分也是佛前所用,也有蚊香、衛生香、香皂、豬胰子之類的貨物。
寶興齋香蠟鋪
往南有鐘表修理店、茶葉店,再就是“德豐園”澡堂子,它有盆塘,有女部,在當時是不錯的澡堂了。
南一點有個高台階,三大間門臉,玻璃門窗,是天德堂藥鋪,以售中草藥、中成藥為主的中藥店。沖店門是櫃台,櫃台裡是售貨抓藥的地方,櫃台外左右各有茶幾、太師椅。牆上挂有字畫,擡頭能見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很有文雅氣氛。在這樣的環境買藥,也能使病人減輕病痛。再有店員都是和顔悅色,彬彬有禮,那更使顧客舒心。
南邊幾步兒就到前公用庫東口,口兒南邊是永順染坊。當年百姓們有用白布染其他顔色做衣服,或是将已穿過的服裝改變顔色,都可到染坊來染。可是到染坊來染布或衣的顧客不是太多,因為價錢還是比自家染要貴得多。那時如果要染衣或布,小戶百姓們都是到顔料店買些如煮青、煮蘭等小包顔料,拿鐵鍋放水熬顔料,将染物自己染好。染坊這個行業,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就消失了,之後改為洗染店,再後來就隻洗不染了。現在的年輕人,也不懂得什麼是染色了。
永順染坊
旁邊的北洋電料行是為大戶人家安裝或改裝電燈電器的,還帶賣電燈泡、插銷、夾闆、開關等小件電料。
再南的孟家大院東口,南邊有四大汽車行,私營出租汽車行。業主姓王,有上世紀30年代産的小客車一部,兩間店鋪,一間放車,一間住人。到50年代,公私合營合并為國營出租公司去了。往南一點兒有一香油作坊,人工手執油錘榨油,老遠能聞到香油味。它南邊是整容理發館,兩間門面,4把坐椅,地方不大。理發館南邊挨着大帽胡同,把口兒有清華齋,這個紙店不賣别的,專做辦喪事用的紙錢,就是出殡路上往空中撒的圓形紙錢。他們是把成刀的白紙,一摞摞放在木墩上,用鐵質圓形月子将紙砸成紙錢,小徒弟們左手拿鐵月子,右手掄錘砸紙,這是體力活兒,沒勁兒幹不了。
走幾步就進了文美齋糕點鋪(現在是桂香村食品店),這字号在西城是有點名氣的。三層台階,三間門臉,迎面櫃台,櫃台前左右靠牆都擺有茶幾椅子,供顧客購物時休息。店堂不算寬但很雅緻。
文美齋
文美齋出售除應有京式糕點外,他們還自制蜜供、月餅、中果條(江米條)、小芝麻餅,破邊缸爐,有獨特風味。另外還舉辦月餅會。就是顧客和商号在每年初簽約,訂多少斤的月餅,總共多少錢,用12個月除開平均每月多省錢,顧客隻要按月付給商号應交錢數,到春節時即可拿到應買的月餅,這叫零付款整取貨。這也是照顧經濟不富裕的人家,顧客及商号兩合算。再往南到寶禅寺胡同,就不屬于新街口南大街了。
翻回頭來再由南往北說說路東的店鋪。
護國寺大街西口往北,原有個帶樓的布店,1950年以後改為副食店,之後又改為婦女商店(國營),改革開放之後又變成什麼海鮮酒樓了。
婦女商店
往北有家源成茶莊,一間門臉,看上去不太景氣,但也維持不少年。緊挨茶莊是“德義聲”澡堂,有條小胡同往裡走,北房向陽,有散座、雅座,能容納百多人,是個不算小的浴池了。池塘内有溫熱池,備有盆堂,服務夥計接待來客,熱情周到,不分貴賤,一視同仁。在顧客座位上方有一橫杆,離地有兩米多高,上有挂鈎,顧客将衣服脫下,夥計手執白蠟杆,杆頭有叉,将衣服挂于高空。這種做法,一是利用空間,省得在座位上占地兒,二是防盜,小偷看着幹着急,沒轍!那時澡堂内常挂有警示牌“貴重财物,交明櫃上,如若不交,丢失莫怪”。
顧客如将物品交給夥計,他拿到櫃台後,放在有小格的櫃内,櫃格外有座位号,也不給客人什麼取物憑證,客人洗完穿好衣服,夥計把存放的東西拿來,原封不動,絕不短缺。當時就那樣的誠實,人與人間就是那麼的信任。
新街口浴池的前身是“德義聲”澡堂
北邊就是小楊家胡同西口,也就是老舍《四世同堂》中的小羊圈胡同。把口有兩間門面房的小雜貨鋪,店主姓關,老夫妻帶一子慘淡經營,後屋是他們的住宅。
奎元汽車行是家出租大貨車的車行,公私合營後改為北汽出租公司新街口出租站。
再往北是大楊家胡同(大羊圈胡同),有家徐東山汽車修理廠,以業主之名氏為字号,上世紀50年代初還在營業,掌櫃沈朝鳳師傅,公私合營後,沈師傅也已故去,買賣也告歇業。北邊有條胡同叫百花深處,這個名字真好聽,我幼年時常那兒,可連一朵花兒也沒見過。胡同西口北邊有一青磚拱式大門,内有幾戶人家,記得有一家賣冰糖葫蘆,也賣大麥粥店,糖葫蘆制作的漂亮也好吃,紅小豆大麥米粥熬得很爛,擱上紅糖、桂花,可口噴香。
大門北邊有處高牆矮門,進門不到兩米就是屋門,房屋高大,朝外沒窗戶,進屋邁一步是足有一米多高的櫃台,站在櫃台外,裡邊什麼也看不見,這就是當年的萬聚當鋪。當鋪就是放高利貸、盤剝窮人。不論你拿何物作抵押借錢,都是将物品所值的三分之一做當價,甚至還低。當期一般為一年,給你錢時就将當月利息扣了,就是月底去當東西,也是扣除當月利息,到期不贖,謂之死當,東西歸當鋪了。所以說以前幹當行的人,心慈面軟幹不了。當東西人往往在寒冬臘月拿着棉襖等冬衣來當,當鋪隻給不多的兩錢,當當人哀求他們多給點兒錢,當鋪人居高臨下,将東西由高櫃往下一推,并拉着長聲說:“就是這麼多錢,多了不值,不當拉倒!”舊時還有一現象,當鋪下午關門早,而且門前不挂燈,關門下班之後門口一片漆黑。
當鋪
北邊是太平胡同西口,再北邊有永順居飯館,店堂不算寬綽,當年新街口一帶還就這麼一家飯館,記得沒有别的字号。
新街口南大街路東,這裡肉餅很好
北邊有家賣炸腸的,沒有字号,人稱“大豬記”。将豬腸去油洗淨,灌進澱粉和碎塊豬肝,加上五香作料,做成一尺多長對頭捆住,外塗紅曲,下油鍋炸熟,出鍋後呈深紅色,切成碎段,趁熱夾燒餅或烙餅吃,别提多香啦!這種炸腸,有五十多年沒見了,業已絕迹。
靠北邊到航空署街西口(今航空胡同),把口南邊是兩間門臉的棉花鋪。它的旁邊有個賣羊肉的店,北京叫“羊肉床子”。一間門臉兒,用個櫃台堵住店門三分之二,三分之一地方留作走人的通道,這個櫃台前面高出地面一塊,上邊放一條花條寬面闆凳,這是留作顧客買肉時放别的東西的。櫃台上方一排挂鈎吊着羊肉。賣羊肉盤秤很特别,秤盤是黃銅制造、盤中心凸出,吊盤的不是繩子,是三根銅鍊兒,木質秤杆、黃銅秤砣,稱肉時往秤上扔肉,稱完往案子上摔秤盤,嘩啦嘩啦地響,賣羊肉的都這樣,也是習俗吧!羊肉床子當年都賣羊霜腸,是生着賣,羊霜腸就是用羊腸灌進羊血,血灌腸後加鹽就凝固,每根一尺多長,兩頭捆住。用一個四腿木架,離地二尺多,上有圓木盆盛水,将羊霜腸放在盆内出售,顧客要買自己挑好拿過來、付錢。
天慶号顔料店是個山西人經營,出售各種染色顔料以及中國畫用的如山綠、石青、朱紅等礦質顔料,并售小桶油漆,當時叫磁漆。
北邊是興華泉理發館,三間門臉,七八張坐椅,在當時夠不賴的了,服務熱情,和氣周到,價錢不是太貴。
正覺寺胡同(今正覺胡同),把口是同泰公店。當年的牌匾是這樣寫的。但不隻是賣姜,就是老北京的幹果子鋪。所售之物,有的是整批來零售,有的則是自己制作,成為有特色的食品。前店後廠,自産自銷。如自制的蜜餞海棠、炒紅果(山裡紅)、炒栗子、炒小鹹花生、炒瓜子、核桃蘸、花生蘸,糖玫瑰、糖桂花等,他們的制作有獨到之處,很受人們歡迎。
正覺寺北邊有榮文閣紙店,這個紙店和北京傳統的紙店不同,所售文化用品等較為時尚,紙筆墨橡皮紙、電光紙,應有盡有,一應俱全。往北走到丁字路口,路東有一天主教堂,又叫救世軍,地方不大,當年教徒們做禮拜時,還有樂隊演奏,對進教堂者都歡迎,還發放小冊子,名為《馬可福音》。當時年幼,音樂聽不懂,福音也看不懂,隻是湊熱鬧玩兒。
1962年新街口丁字路口
緊挨着是益新茶莊,一間門臉兒,買賣不大,在新街口繁華路口處,營業還算不錯。之後搬到西直門外北下關南口路北。
蔣養房胡同西口再往北就沒有什麼商号了。北望城牆,車少人稀,到城牆往東就到積水潭土山彙通祠,那更是清靜幽雅之地。
1961年蔣養房西口
光陰似箭,歲月滄桑,一晃兒六十多年過去了。想起過去這些街面商業景象,風土習俗,人際關系,深感老北京的文化底蘊的深厚,幾十年來有的已經淹沒消失了,很是可惜。
圖 | 慶雲
文 | 盛錫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