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36氪虎嗅網钛媒體

36氪虎嗅網钛媒體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4 19:21:55

文 | 頓雨婷

做過實驗的人大概都逃脫不了這些:寫不完的實驗報告、複雜的實驗儀器、繁瑣的實驗數據處理,以及難以重複的實驗結果……可謂是苦“實驗”久矣。

近年來,這些痛點正被逐步攻破。2019年,利物浦大學研究團隊發明了一款AI機器人化學家,2022年初它首次自主發現了一種高活性的催化劑,實驗室邁入“智能化”新台階。将視角拉回國内。同一時間,新冠疫情讓大規模核酸檢測成為防疫剛需,創新生物醫藥企業的批量冒出也讓相關研發實驗需求大幅上漲。為此,實驗室自動化這一“冷門”行業快速升溫。

資本的出手力度是行業熱度最直觀的反映。彙總近2年内投資過實驗室自動化行業的機構,紅杉中國、高瓴創投、IDG、啟明創投、北極光創投、創新工場、經緯中國、字節跳動、順為資本等明星VC和戰投紛紛在列,既有TMT方向的基金,也有醫藥産業基金,更有CXO(藥明康德)、生化分析儀(珀金埃爾默)、自動化(博世)等領域的行業龍頭,大家都嗅到了機會。

資本和創業者們正共同發起一場實驗室“革命”。燎原之勢已起,在本篇文章中,36氪試圖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 1、為什麼實驗室自動化能在國内成為風口?市場天花闆何在?

  • 2、基于産品形态和落地場景,哪些細分領域有機會?

  • 3、值不值得投資?好标的該具備什麼特征?

一、新場景與老技術催生的風口

通過統計近兩年來的融資數據,我們可以直觀了解到,實驗室自動化已成為“顯見”的風口,背後除了有需求的崛起,還是投資人在創新藥和器械領域“栽了跟頭”後急于尋求出路的一種探索。36氪将其總結為以下6點:

疫情是非常直接的“催化劑”。不僅是常規臨床診斷對檢驗結果也要求更快速、更準确,以及更重視人員安全性等;病毒的高傳染性高緻病性對涉及樣本處理、檢驗檢測、樣本存儲的全流程自動化提出了最直接的需求,生命科學領域的自動化需求再次被驗證,相關工作人員自動化的剛性需求已不可逆。

②随着生命科學下遊應用的迅速發展,實驗室領域也面臨着巨大挑戰,藥物研發和篩選、基因測序等熱門技術對于海量的實時數據和先進技術方法需求量的增大等

目前是以實驗室儀器為代表的生命科學支持産業的國産替代窗口期。由于行業特性,生命科學支持産業客戶粘性較高,本土藥企長期依賴進口産品——但貨期動辄幾個月、部分産品甚至缺貨,加之醫保談判和集采帶來的降價壓力。為保證供應鍊安全和穩定、低成本,上遊産品的國産替代是必然趨勢。

這一細分賽道因為相當交叉學科、有較高的準入門檻,能形成技術或專利上的壟斷,加之能在早期便産生相對穩定的現金流,在整個風投圈避險意識增強、極度渴望“revenue generating”的當下,實驗室自動化成為了大家的“心頭好”

⑤鑒于自動化在工業、3C等領域已相對成熟,大家急于尋找在新垂直領域的落地機會,因為自動化程度低且行業天花闆和附加值高,生命科學領域成為被共同鎖定的新賽道

⑥從增量上看,為提高對重大疫情的快速響應能力,中國迎來了生物安全P2、P3實驗室建設熱潮,或将帶動上萬個規模實驗室投入建設,對于實驗室自動化、智能化廠家而言,其中商機也是巨大的。

36氪虎嗅網钛媒體(從流水線到黑燈實驗室)1

實驗室自動化領域近兩年的投融資概覽(根據公開信息整理,36氪制圖)

驅動力:算得過“經濟賬”

從大環境來看,“以前的錢很好賺,現在的錢不好賺了”,企業尤其需要縮減開支,一個關鍵舉措就是進行智能化改造,但前提是算得過“經濟賬”:即下遊客戶完成自動化改造後在單位空間、人力支出所帶來的通量要遠高于傳統方式,扣除購置收入,依然有顯著的投資收益。

傳統方式VS自動化方式的大概成本核算(36氪繪制)

目前來看,實驗室自動化是個“存量變革 增量崛起”的生意。一方面,自動化的形式在不斷升級、需要更新換代,目前主要應用在藥物研發、臨床檢驗、基因組學解決方案等領域——上述市場其占有率也僅為10%左右;另一方面,一些新的場景正在被挖掘和應用,形成一個增量市場,涉及生命科學研究、分子診斷、合成生物、細胞培養等。

也因此,目前針對實驗室自動化潛在規模,市場還沒有權威及統一計算口徑。根據投資人和創業者訪談,以及市場需求倒推,36氪總結了三個主要的測算方法,均指向千億市場:

  • 首先,目前國内的實驗室數量近13000個(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醫院和第三方醫學檢驗中心、新藥研發企業、CRO公司等),按照單個花費1000萬人民币算,總量1200億人民币;另外,國内實驗室分析儀器市場規模700億,如果要全方位進行自動化改造和升級,也會帶來百億市場。

  • 其次,中國生命科學研究市場潛在市場空間近6500億元人民币。參照其它成熟行業,自動化技術有望通過質量效率提升為市場帶來20%的增量産值,即1300億元;若再加上對傳統人力科研服務近500億元市場規模的充分替代,這将是一個擁有近2000億元潛在需求的由下遊産業應用高度驅動的未滿足市場。

  • 最後,因為實驗室自動化産業的特殊性,它在商業落地過程中會涉及科學儀器、試劑耗材、自動化設備、信息化軟件等不同業态,且均處于快速增長的階段,加總來看,全球範圍内市場規模近2000億美元。

但因市場還在發展早期、缺乏典型的标杆案例,規模化應用還無從談起。也因此,就有投資人戲稱:“現在談規模沒有意義,多去跑幾家客戶、打開市場才是實際。”

演變邏輯:對“黑燈實驗室”的渴望

雖說受到慣愛“追新”的風投圈的關注,但實驗室自動化并不算新鮮事物,也因其内涵的豐富和場景的多元,目前還未形成統一的概念。

一般來說,實驗室自動化是指利用各種自動檢測儀器和計算機等手段實現實驗和數據處理,進而減輕實驗人員手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疫情催生的全自動核酸檢測儀器、自動分配系統等便是典型。技術在進步、功能在提升、應用場景在拓展,實驗室自動化也成了一個随時在疊代的動态概念。

36氪虎嗅網钛媒體(從流水線到黑燈實驗室)2

鎂伽科技繪制

實驗室自動化肇始于臨床檢驗領域,在1981年由日本提出。在上世紀90年代,商品化的實驗室自動化系統便已進入勞動力缺乏的日本和歐美市場,并培育出了此後行業耳熟能詳的幾大品牌,譬如日立、貝克曼、帝肯等;這些品牌設備緊随其後進入中國市場,慢慢鋪開,本土品牌也在随後崛起。

産業發展背後還伴随着實驗室自動化形态的成熟演變,這帶來了檢測通量的提升、場景的延伸、實驗閉環的逐步打通,靈活性和易用性的提升,以及單位成本的逐漸降低。

目前根據自動化的程度和規模,現在實驗室自動化大緻可分為4個層級:單模塊形式自動化、工作站形式自動化、流水線形式自動化,機器人形式智能化。它們并非純粹的全面替代演進關系,而是根據成本需求、通量需求,研究和臨床需求的客戶情況,匹配不同産品形式。從功能上看,實驗室自動化整體是從輔助人到替代人的方向演進。

在中國,大多數實驗室自動化的程度還主要停留在單模塊形式上;隻有個别領域實驗室實現了工作站形式,其集成程度有限,在國内市場售價大都在百萬人民币級别,客戶包括藥企、疾控中心、第三方檢測中心等,代表公司有賽默飛、貝克曼、安捷倫、帝肯、漢密爾頓等。

另外,還有部分實現流水線形式自動化(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簡稱TLA),它通過導軌串聯起鄰近的功能區,實現了全系統統一質控,能夠有效降低實驗流程中的人為誤差和生物污染率,常見于檢驗科——以生化免疫為主,代表企業有貝克曼、羅氏、西門子等,本土廠商安圖生物與上述公司厮殺嚴重等。

機器人形式智能化在國内也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未形成規模化應用,且海内外無太大差距。

最終,大家的願景都指向無人值守的“黑燈實驗室”,即研究人員隻要利用平台将自己的思路編程表達出來,系統即可高效完成。但這往往要滿足以下多個要求:引入機械手、機器視覺、AI決策模型等先進技術;對實驗室和關鍵檢驗設備做最小程度改造,實現系統級聯和閉環打通;替代人工完成重複工作或人所不能及,過程結果讀取判斷,自動試錯和最終結果篩選輸出。

目前,禮來制藥、英矽智能都在這方面展開嘗試。據悉,禮來先後投入累計超3億美元使用機器人雲平台來提高生物學能力,實現自動化的化學合成循環;英矽智能則花費千萬美金,意在将其已驗證過的AI平台應用于機器人實驗室場景,通過“大腦(AI)” “手(機器人)”的組合,進一步提升其藥物自動化發現的能力。

36氪虎嗅網钛媒體(從流水線到黑燈實驗室)3

鎂伽實驗室自動化體系

現階段,多數創業公司則是在機器人形式智能化方向上發力,典型如鎂伽科技、彙像科技等,行業大部分玩家普遍未到規模量産的階段;還有一類則是在某些特定細分場景開發自動化應用,例如華大智造(分子診斷)、基點生物(生物深低溫保藏)、英諾維爾(細胞培養)、呈元科技(合成生物);一部分則為TLA的國産替代或全開放式的TLA系統,譬如安圖生物、邁瑞醫療、邁克生物,或賽諾邁德、瑞智捷等;另外還有一類是自動化軟件應用,譬如明度智慧、斑馬魚,它主要解決實驗室場景無紙化的需求,最終是要确保合規性和數據安全。

其中,第一類承載着大家對無人智慧實驗室的期待——大都還在早期探索階段。如上文所言,需求已經到了空前高漲的階段,加上有以“AI 機器人”為基礎的第三代自動化技術的廣泛探索,結合設備、LAS和LIS/LIMS ,生命科學實驗室自動化成為大家的另一個競技場,供大家拼技術、拼場景,以及最後的規模化。

第二類的發展主要是基于下遊産業的快速發展。以分子診斷為例,它目前是體外診斷領域中技術要求最高、發展最快、最有挑戰性的一個分支,但因為高通量、高靈敏度和相對較低的單位成本等優勢,随着 PCR、NGS 等技術的發展,其應用範圍得以快速擴展,對上遊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類則乘上了縣域醫療市場發展和核酸檢測常态化的東風。新冠疫情的爆發和連綿,繁重的檢測工作和耗時長久的檢測時間,假陽(陰)性的存在以及可能的實驗室内的傳染性,讓檢驗實驗室自動化也漸漸成為行業顯詞;此外,縣域醫療集中化所帶來的基層醫學檢驗市場增長與人力供給不相匹配的矛盾,也進一步促進了行業的發展。

據金域醫學檢驗集團某地區實驗室主任介紹,目前全國已有1500條醫學檢驗實驗室自動化流水線,整體市場容量7000條左右,現每年以裝機300多條的速度增長,加上基層服務商普遍對價格敏感,這都給了本土廠商較大的機會。但這一市場競争非常激烈,加上可預見的天花闆,并不被資本市場所廣泛關注,因此本文不對此展開讨論。

二、本土廠商突圍進行時

從嚴格意義上講,國内市場還處在早期發展階段,這麼多不同形式的産品以及多元的落地場景,該從哪裡找到突破口呢?三個基本要求要滿足:首先,從目标出發,對自動化的需求結果充分理解;其次,技術可實現、且流程相對固定,滿足落地前提;最後,系統/産品成熟可靠、有客戶買單,形成商業閉環

結果導向:複現實驗結果、探索新機制

以結果為導向,我們首先就要知道對實驗室自動化的需求點體現在哪裡。如果參照工業自動化,其關鍵在于降本提效,最終産生的結果是某種加工或裝配好的産品。

相較之下,實驗室自動化最終産生的結果可分為兩類:其一,完成重複性動作進而得出一個準确的數據,這主要針對檢測型實驗室;其二,通過設計的實驗過程得到數據,探索和理解新的機制,或是篩選目标化合物,這主要針對研發型實驗室。

上述兩個過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步驟和流程主要是為複現實驗,目前檢測場景的應用相對成熟,研發場景往往還需要用實驗數據反哺分析實驗步驟和實驗的具體細節,進而優化實驗。從這個角度來說,實驗室自動化不僅僅是動作執行層面的操作,而是包括了樣本流、信息流、操作流,除了要完成對實驗儀器的操作,更要對實驗儀器産生的結果或實驗流程的數據結果進行整合處理。

而以上功能的實現,一般需要滿足四點要求:AI引擎、移動平台、多模态傳感器等對實驗室實現全方位的數據收集;通過中控系統接入第三方儀器,優化工作模式;通過視覺傳感器、力學傳感器等搜集實驗全流程數據,通過平時觀察不到或不着重分析的步驟對實驗流程持續優化等;引入AGV機器人,确保靈活性,且能串聯起物理上更為分割的“獨立功能區”。

落地前提:技術可實現、要流程化

對于檢測實驗室的自動化探索,其技術門檻略低一些,目前行業已有相對規模化或成熟應用,主要針對獨立檢驗檢測、标準項目臨床診斷,以及因疫情“翻了十番”的核酸檢測等,它們普遍市場規模較大,但這些領域大都已成為競争紅海。

對于研發實驗室的探索,創業者們普遍反映,其實上述技術單獨拆開并不難,難就難在将其整合打通、實現全面自動化,很好地應對生命科學場景的“複雜性”和“非标性”——這些都對柔性化和精度要求高,以及一些新興技術領域需求的崛起。

典型的新技術有基因編輯技術、IPS細胞培養技術等,它們将給人類健康和生活帶來巨大變革。而在這個過程中,自動化和智能化将極大促進行業發展。以基因測序行業為例,現在的自動化測序技術通量相比20年前提高了超過千萬倍,其發展速度遠遠超過半導體行業的摩爾定律。與之類似,一些新興領域可規模應用的前提也是在于,很多環節所涉及的自動化技術得到了突破,能讓過去做起來非常難的事情現在可通過流程化、标準化手段來解決

譬如,Alphafold2對氨基酸序列預測蛋白分子折疊問題的破解、AI在晶型預測方面的進步、mRNA治療技術的規模應用等,都将生物問題變成計算問題;以及半導體工藝的演進帶來的算力突破、打通了計算能力到新生物藥研發的通路等。若能将這些散點技術逐漸串聯,整個生物醫藥的海量試錯行為可變成由機器來不斷重複的工作。

以大分子藥的自動化開發為例來看,目前深度學習對蛋白質結構預測的提升有顯著效果,可将大部分蛋白質三維空間的大緻形狀預測準确,能幫助生物技術專家識别和生産蛋白質,從而将大分子創新藥的研發變成可預測、可編程,為藥物研發全流程提效。不過,大部分細分方向大都還處于早期探索階段,實際落地案例較少。

商業化:找到買方,形成标杆案例

技術落地應用後,找到标杆客戶是打通商業閉環的最後一步。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由于實驗室整體自動化建設成本(進口占主導)高昂,目前兼具剛需和支付能力的客戶主要集中在大型CRO、CDMO公司,制藥公司,以及大型醫院的檢驗科和第三方醫學實驗室,以及部分政府買單的标杆實驗室項目等。但這些客戶普遍對本土品牌缺乏興趣。

某生物藥CDMO公司創新生物藥研發制藥中心IT負責人告訴36氪,“目前來看,因為國産機器人設備死角設計多,除了國産替代和便宜很多之外,找不到其它使用理由,更何況大廠還都不差錢。”不過,他也表示,“如果不涉及核心的GMP部分(一些對精度要求高的設備),都是應該國産化的,會慢慢滲透。”

據稱,在一些非高端技術領域,中國品牌已經有顯著優勢,譬如自動化移液工作站、生物樣本存儲、檢測探針等,不僅價格便宜得多,且易用性強;但在一些自動化高端設備方面涉及生物學、計算機、醫學、機械工業等多個領域的專利和技術,還有部分上遊零部件尚未實現國産化,國産品牌處于被“卡脖子”的狀态,未來在供應鍊方面或面臨挑戰,會成為國産品牌突圍的重要卡點。

另外,産線從研發階段走向實驗室應用的一個必要條件是産線完成标準化,具有可複制性。但在生命科學實驗室自動化領域,客戶小而散且不成熟,“非标、小批量、多品種”,“提不出需求”成為行業的“通病”。某創業公司無奈表示,就有客戶曾直言:“我也不知道我的需求是什麼,你們團隊就先駐場吧,跟所有部門、所有環節的人去聊一下,來幫我們改造吧。”

為此,本土實驗室自動化廠商往往要扮演着客戶方案規劃和行業領路人的角色,需要通過标杆客戶/案例來打磨産品,為後續規模化應用做準備。典型的有鎂伽科技自建鲲鵬實驗室,通過探索生命科學前沿研究逐漸積累标杆客戶。在問及為何要自建實驗室時,鎂伽科技CEO黃瑜清表示,“建這麼個實驗室投入很大,運營難度也很大,找客戶合作需要的周期太長,不如自己幹了。”

彙像科技則是與AI制藥公司英矽智能合作建設智能機器人藥物研發實驗室,探索無人場景下全自動化應用。據悉,該訂單曾有6家同類型公司前來競标,有同業人士評價,“就算要虧本接單,前期的這種投入也是值得的。”

而對于什麼是真正好的産品,大家也存在基本共識:即産線能掙錢、模式可複制、“别人還做不出來”(IP)後續成本下降、部署周期變短後還能擴展到其它類型的客戶,改變市場格局。這一方面,典型的案例有諾禾緻源開發的小型柔性智能交付系統Falcon系列。

三、值不值得投?

早期商業化難是每個創業者都要面對的難題,投資人也在賭一個“生命科學實驗室智能化”的未來。那什麼時候才會來呢?

未來5-10年會集中爆發

張科領弋創投管理合夥人劉巍表示,可類比CRO行業,這一産業發展會分為3個周期:第一波,産業從無到有,“有公司專門來做這件事”,正如近年來玄刃科技、奔曜科技等專注做機器人智能式産品公司接連出現;第二波,有一批公司開始願意買單,不斷磨合試錯,有公司借此發展壯大,市場開始洗牌;最後,摸清楚第一批公司的訴求、解決通用性問題,進而提供标品,快速複制。

“第一波才剛剛開始,機會也是最大的,未來5~10年會是加速乃至集中爆發的階段,屆時市場才會有普适性、性價比高且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産品。”而且,對投資人而言,生物醫藥産業上遊的估值也相對合理,是時代賦予的投資主題。

根據未來公司的實際業務屬性,創新工場合夥人楊小龍指出,可以參照幾類行業進行估值:其一,能成為勞動力型公司,那估值可對标藥明康德這類CRO公司;其二,自身能夠産出生物結果,譬如具體的藥或化合物,都有對應的資産價值,可對标藥企進行估值,一般采用現金流折現的方法;其三,則是自動化設備,可以對标貝克曼、PE、安捷倫這類海外上市公司進行估值

但他也強調,鑒于這是個高度跨學科的領域,其實還可以綜合參照上述三個行業進行估值,這能産生一定的優勢溢價,也能匹配行業的發展潛力。

“好标的”的模樣

放在投資市場,怎樣才算是好标的?楊小龍認為,要麼是靠超級關鍵部件帶動的系統,要麼就是将其培養成一個“大腦”——即有人的判斷力的系統,可歸結為三個要素:有“卡脖子”的點、有自主知識産權、是一個特别的結構。

而從産業鍊視角來看,與其他行業一樣,下遊客戶普遍追求高性價比和“以用戶為中心”的解決方案,跨國大廠一般很難滿足需求,這給本土廠商留出機會。但這個模式的弊端在于很難模塊化、标準化——這又是橫亘在niche market和藍海市場之間的最大溝壑,市場估值相對标品往往也會更低。對自動化開發廠商而言,取得平衡的關鍵在于:針對特定項目開發的protocol逐步優化成标準模塊,通過标準化模塊的組裝滿足定制化需求,且從根本上降低研發成本。

至于落地形式,當被問及是要選擇軟件還是硬件時,大部分創業者、投資人甚至是客戶都将票投給了硬件或軟硬一體化

借鑒海外成功經驗以達索BIOVIA(小分子藥)、benchling(大分子藥)等為代表企業則通過自研軟件切入實驗室數據記錄這一市場,後者估值已達60億美金,它通過輕資産的軟件系統也可以形成了業務壁壘。但行業人士普遍認為,基礎設施是生命應用科學的入口,設備是形成數據的載體;僅憑着軟件工具難以拓寬市場,尤其是在國内市場。

就有投資人告訴36氪,benchling值錢是因為它從差異化數字化工具切入并慢慢延伸,變成科學界和業界幾十萬專業人士的交流工具,裡面會沉澱越來越多的模版和數據庫,“這個很值錢”;但在國内,做這類工具會“卷”得厲害,不僅要拼價格、拼服務、拼客情,甲方還習慣定制化,大多數廠商可能還沒走到PLG(Product-Led Growth,産品驅動增長)“就挂了”。

顯見的壁壘

這個業态的壁壘主要反映在技術和團隊、客戶口碑以及行業認知和積累等多個層面。

首先,實驗室自動化也被視作生命科學支持産業,涉及生物、化學、材料、電子和機械等多個專業領域,各細分行業的産品也經常需要在多個學科交叉應用,通常需要複合型團隊長年的技術積累才能研發和制造出成熟的産品。

其次,存在客戶的選擇慣性。一般來說,下遊客戶對産品的選擇十分謹慎,在采購時傾向于品牌認可度高、市場口碑好的工具産品,一旦鎖定供應商很難再進行更換。

最後,長期來看,除了“技術壁壘”,真正穩固的護城河還來自行業認知、成本優勢與産品矩陣,這就需要企業紮根場景、不斷積累數據打磨産品、快速起量,進而有機會實現成本優勢;另外,為抵禦下遊客戶的周期性風險,公司還應當選好賽道、不斷完善産品矩陣。

而随着中國加入ICH,我們更需要用全球視角看待産業,“Why China”也成為一個重要話題——在市場化程度更高的全球市場中,充分發揮中國智造基礎設施優勢的領域會以更快的速度崛起,其中就包括實驗室自動化。而在全球市場的培育下,未來實驗室智能化也将更快成為現實。

附錄:實驗室自動化企業盤點(僅限國内公司)

軟件類

斑馬魚

2021年成立,已獲得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定位生物數據記錄和管理平台。公司已開發出了一款叫做易覽筆記的産品,具備項目管理、實驗記錄、注冊中心及庫存等主體模塊,可以覆蓋生物實驗室絕大多數使用場景,目前主要做本地化部署,後續會上線雲端版本,通過SaaS形式切入市場。易覽筆記主要想對标美國電子實驗記錄(eLabNotebook)品牌benchling的産品。公司已拿下多個做定制開發的客戶,客單價在數十萬元。

iLabService釋普科技

2017年成立,已獲得近億元A輪融資,專注為客戶提供整合型數字智能實驗室綜合服務:硬件部分提供實驗室專用的監測設備;軟件部分主要以SaaS形式服務客戶,客單價在幾百到幾千元不等。标杆服務案例有為複星引進輝瑞疫苗時提供測溫預警産品,目前公司客戶數量已超過百家。

青軟青之

2006年成立,已獲得高瓴創投數千萬元的A 輪融資,公司從軟件起家,現已延伸至硬件領域——通過複合移動機器人或機械臂實現實驗室柔性制造,典型産品有全自動化超高通量核酸檢測系統。其客戶行業類型廣泛,除了生物制藥,還有綜合質檢、食品、計量校準、環保、機械制造、電子電器、建材建工等。

明度智慧

2017年成立,已完成超億元B輪融資,主要為制藥企業提供從研發到生産的各類解決方案,包括藥物智能研發一站式服務平台,包含科學數據管理SDMS、電子實驗記錄本ELN、項目管理PPM、電子化注冊申報eCTD等,以及醫藥智造平台。公司已服務包括上藥集團、麗珠集團、華潤三九、揚子江、華海藥業、貝達藥業、華東醫藥等超過100家的本土藥企。

硬件類

(一)機器人式智能化

鎂伽科技

成立于2016年,已完成3億美元C輪融資,公司定位于生命科學智能自動化解決方案提供商,打造了鎂伽鲲鵬實驗室,基于自動化設備應用探索生命科學前沿研究,其亮點在于“自動化機器人 AI”的方式切入多個細分場景,且有一定标杆客戶。公司已在類器官、細胞基因治療、基因編輯、化學合成、神經再生等多個新藥研發的垂直細分領域取得進展,預計今年全年營收達1億美金。

彙像科技

2016年正式運營,已于今年初完成近億元融資,一家專注檢驗檢測自動化領域公司,其核心業務是通過AI 儀器設備的綜合技術手段為生物制藥等領域提供智能化綜合解決方案,主要産品有智能分子診斷檢驗檢測平台、智能微生物檢驗檢測平台、智能有害化學物質檢測平台等,其亮點在于:能用标準化的産品覆蓋和應對不同采購方的不同需求;技術上采用機器視覺與圖像處理應用,具備一定領先性;應用場景廣泛、客戶多元,預計今年全年營收近億元。

玄刃科技

2020年成立,已完成Pre-A輪融資,是一家專注于生命科學領域智慧實驗室搭建的企業,已推出涉及移動、執行、視檢、數字化等技術的樣本實驗工作站,以及結合移動、執行平台功能的實驗室機器人,以及專注于實驗流程管理監控、實驗模型設計的軟件功能包,可應用于藥物研發(主要是大分子藥)、體外診斷及微生物檢驗等領域。其亮點在于機器人技術和标準化功能模塊,目前的客戶類型包括CRO、CDMO企業,疾控中心、海關、醫院,以及新藥研發企業。

奔曜科技

2021年成立,已獲得3500萬元Pre-A輪融資,公司專注利用領先的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生命科學領域提供新一代的模塊化産品及自動化解決方案,場景涉及藥物研發、臨床診斷、基因組學、細胞基因治療等領域,亮點在于團隊在機器人領域有十幾年開發部署經驗。

深泛科技

2021年成立于,專注研發一站式柔性智能指控實驗室管理系統,通過軟件系統 硬件控制設備 多維度數據采集與設備監測器,對傳統生化環材實驗室進行智能化改造。據稱,清華大學、協和醫學院已向其表達合作意向,另外公司還與生物醫藥公司實驗室以及國内頭部實驗室建設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關系,進行産品共創。

(二)流水線式自動化

瑞智捷

2020年成立,已獲得數千萬元戰略融資,公司專注打造全開放醫學實驗室自動化管理系統,據稱旗下全自動樣品處理系統BIM Automation可滿足不同廠家、不同儀器的自動化連接,兼容國内外主流品牌的生化、免疫、血液分析、凝血等檢驗設備,涵蓋樣本前處理、運輸、後處理全環節,能打通整個樣本周轉流程。目前該平台已經打通了多數IVD行業廠家的接口并于21年實現裝機,已布局數十條自動化流水線。

賽諾邁德

1999年成立,已獲得博遠資本2000萬元融資,公司布局國産流水線系統,其差異化主要體現在:其自動化解決方案是開放式系統,是國産設備和進口設備互補融合檢測系統;另外公司從零件原研開始,擁有獨立的數學模型和時序計算,并實現了機器人和自動化的融合,目前正朝整體解決方案升級轉型。

(三)工作站式自動化——根據應用場景分類

①低溫存儲設備

基點生物

2015年成立,已完成1.2億元C2輪融資,定位于智能化生物深低溫保藏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特色在于使用了低溫機械運動部件全内置的技術路徑,其産品包括全自動液氮保藏、全自動超低溫冷庫,以及配套的深低溫轉運機器人、深低溫挑管工作站等,在深低溫系統産品上覆蓋全面,據稱在這一細分領域其國内市場占有率第一。

原能生物

2017年成立,為原能細胞科技集團旗下子公司,已完成4.1億元A輪融資,公司專注自動化生物樣本存儲裝備領域,其特色産品為BSN蜂巢式自動化深低溫生物樣本存儲設備(-196℃),客戶類型涉及醫院、政府機構、科研單位、生物醫藥企業等,産品已出口美國、日本。

②分子診斷

合木千行

2020年成立,已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公司特色在于面向分子診斷領域“濕實驗 幹實驗”結合的智能實驗室解決方案,能面向NGS入院場景能做到從上遊到下遊全流程的處理;另外,除了有硬件設備的自動化,還基于AI 技術、大數據算法等開發相關軟件應用。據稱,公司成立一年半以來已服務國内多家IVD行業TOP10企業,并承建了超千萬級高通量智慧分子實驗室項目。

華大智造

2016年成立,目前IPO已獲受理,公司布局有多重類型的實驗室自動化産品,包括儀器、軟件等,涵蓋模塊形式自動化中的前處理、核酸提取和文庫制備等,以及流水線形式自動化等,應用領域涉及科研和臨床診斷等領域,産品已銷售海外。其招股書顯示,在疫情的影響下,公司實驗室自動化占主營業務的比例逐年上漲,從2018年的 1.66%升至2020年的74.87%。

艾科諾

2018年成立,已完成數千萬元A3輪融資,公司專注于分子診斷實驗室自動化,現已完成了基于熒光定量 PCR 技術的一體化分子診斷平台和用于呼吸道感染檢測的試劑盒的研發,能提供“sample in, result out” 的全自動化方案。目前,公司旗下全自動核酸檢測分析系統DXcellence12獲國家藥監局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生殖感染&呼吸感染兩款核酸檢測試劑盒已獲歐盟CE認證。

瀚辰光翼

2016年成立,已完成2億元B輪融資,定位生命科技領域智能化解決方案提供商,産品涉及一體化qPCR分子診斷平台、高通量自動化基因測序樣本制備平台、智能化實驗室整體解決方案,覆蓋體外診斷、現代農業、科學研究等應用領域的需求,2021年9月對外宣稱公司已為幾十家種業公司、科研單位、第三方檢測機構等客戶完成裝機,累計檢測量已達數千萬次。

博德緻遠

2018年成立,公司已獲得普華資本、成都生物城,以及2家IVD上市企業(邁克生物、英諾特生物)的戰略投資。公司定位于全場景自動化解決方案提供商,産品覆蓋便攜PCR儀、分子POCT、全自動核酸檢測流水線,亮點在于公司儀器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模塊化組裝,商業化進展未知。

③細胞培養

英諾維爾

2018年成立,已獲億元級A輪融資,定位于生物藥品智能生産解決方案提供商,産品涉及生物藥品(免疫治療藥品、特殊蛋白藥品、病毒産品等)綜合化研發分析系統、生物藥品GMP合規生産系統、智能化綜合信息系統、新型耗材等,亮點在于其應用場景符合前沿趨勢、附加值高,且技術壁壘較高。商業化上,藥明生物是其投資方也是其重要的客戶。

鍵一生物

2015年成立,在研産品包括手掌型核酸擴增分析儀、自動樣本存儲系統、活細胞藥篩鑒定樣本細胞制備系統、新型幹燥系統等多款産品。公司核心産品為全自動細胞工作站,據稱可對現有細胞培養流程實現機器全自動操控。

④智慧檢驗

瑞圖生物

2017年成立,已完成B輪融資正開展C輪融資,公司主要面向檢驗實驗室提供了全自動化、智能化檢驗産品,其亮點在于将圖像識别中的深度學習技術應用于IVD産品,代表産品是用于婦科疾病檢查的F600分析儀;商業化上,據稱公司已經獲得11張Ⅱ類NMPA注冊證,2021年裝機的二級以上醫院超過500家。目前,其産品開發正着力把工作站升級為流水線形态。

品峰醫療

2020年成立,已完成3億元A輪融資,公司采用Build-Buy-Collaborate(自主研發為核心,戰略并購、外部合作為輔)模式,要建成體外診斷平台型企業,最終想要實現“從樣本到結果”的檢驗科管理全流程的自動化。公司在研産品包括檢驗科機器人、軟件、流水線、高速生免分析儀等多類型産品,已上市标本運輸機器人等多款機器人産品,并在數十家三甲醫院完成裝機。

彙先醫藥

2018年底成立,已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核心研發團隊來自于英國劍橋大學微流控實驗室,公司以微流控芯片和算法為核心提供“智慧檢驗”的解決方案,包含即地即時檢驗的自動化快速體外診斷設備、微流控芯片和診斷試劑盒,覆蓋腫瘤、感染、慢病等領域的快速檢測。

⑤其它細分環節或品類

睿科集團

2010年成立,已完成超億元A輪融資,公司優勢在理化分析前處理環節,産品主要形式為全自動集成工作站,公司從化學分析自動化前處理技術起步,核心産品現已包括固相萃取、加壓流體萃取、全自動均質器、平行濃縮、氮吹濃縮等十餘種類别,2022年初通過并購整合,産品線延伸至微波消解儀、石墨消解儀、全自動滴定儀等。

曼森生物

2017年成立,已完成800萬元天使輪融資,專注于“智能化生物實驗室”的研發生産,其産品(主要都是工作站形式)有分液機器人、稀釋機器人、菌落塗布機器人、菌落計數機器人,以及高通量微生物篩選智能化實驗室整體解決方案、核酸檢測智能化解決方案等。目前,其标杆客戶有益海嘉裡、藥明生物、江蘇維康生物,以及上海的科研院校、大型醫院等。

美成彙東

2017年成立,此前已獲得紅杉中國等的投資,公司從外科器械起家,2020年底逐漸進入實驗室耗材領域,2021年開始布局自動化設備,目前有兩個大的産品系列已完成設計定型,正處于報證階段,代表産品有高通量移液工作站、分杯處理系統等。

微浪生物

2016年成立,公司專注于提高樣品前處理的自動化程度,研發能解決特定需求的生物實驗室自動化設備,公司研發了ReadyGo實驗機器人可實現移液、開蓋、移闆等多種實驗操作,以及UItron自動化試驗工作站,單次可并行處理48個樣本,适用于科研和臨床的流式細胞檢測。目前這兩款産品已實現批量生産,另外公司還根據客戶需求定制了蛋白質芯片點樣儀、qPCR加樣儀等自動化設備。

******

特别鳴謝創新工場合夥人楊小龍、洲嶺資本執行董事王一男、梧桐樹資本合夥人陸遊龍、張科領弋創投管理合夥人劉巍、恩舍家辦合夥人李晨曦、信天創投合夥人莫濤、躍為資本自動化組負責人孫嬌等投資人或FA,以及諾禾緻源CIO張紅偉、鎂伽科技CEO黃瑜清、英矽智能CEO Alex、玄刃科技CEO何雪萦、艾來博信息科技創始人陳輝等創業者提供的寶貴信息和觀點。

(注:部分内容來源于六度智囊專家訪談報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