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譯文有所作為的最好方法是不以目的為導向,做事的最好狀态是不把事情本身看得太重,最好的味道是食材本身的味道。
由小才能變大,由少才能變多,以德報怨(可以心靜,可以減少和化解矛盾)。再困難的事找到突破口也會變得簡單,再簡單的事找不到突破口也會變得困難(悟透與悟不透的區别);再偉大的事業,也要從小處着手(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這就是為什麼得“道”的人在任何方面都不過度關注結果,反而得到了最好的結果的原因(把盡可能多的精力放在做事的過程中,而不是擔心未來)。
在生活中随便許諾就會失去别人的信任,遇到困難就逃避隻會迎來更多的困難(非旦不去尋找突破口,連面對的勇氣都沒有,比如減肥)。得“道”的人無論什麼事都會用“心”對待(不完全依賴思維分析判斷),所以也就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了。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譯文在事态順利的情況下,都會覺得自己能夠把控局面,在事态尚未發生變化的時候,應對風險似乎有萬全之策(當風險真的來臨時就隔屁了)。這種狀态下的自信非常脆弱,根本經不起考驗(風平浪靜,扁舟也能航行大海,一旦風起,瞬間就會傾覆)。所以,做事一定要考慮後果,做好兩手準備(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好幾個人都抱不過來的大樹,也是從細小的樹苗長起來的;摩天大廈也是一磚一瓦逐步建立的(現在這個例子已經不太适用,因為有預制組合的工藝了);人行千裡,開始于邁出的第一步。
以目的為導向的做事态度,往往會事與願違,越是執着于結果,越容易失去它。得“道”的人隻關注做事的過程,而不在意結果,所以就沒有成敗之憂;不執(固執,不懂變通)着于思維中的妄念,所以也就沒有得失之别。
常人做事,往往在最後關頭敗下陣來(功虧于潰,大意失荊州),就是因為在這個階段忘記了初心,過于關注結果(被即将到來的成功沖昏了頭腦),從而導緻做事的質量嚴重下降。如果自始至終都保持“不為、不執”的原則,就不會功虧于潰了。
所以,得“道”之人存欲卻不縱欲,不看重那些常人趨之若鹜的東西;學習知識卻不被知識束縛,而是通過自己獨立思考,改正其中的錯誤觀念(從來如此——便對嗎?—魯迅)。用這種狀态生活,順應“道”的規律,從而不去胡作非為。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譯文上古得“道”之人,不以聰明彰顯自己,而是“難得糊塗”。
人生之所以複雜,就是因為人太精明了(小聰明,非智慧)。如果用這種手段治理國家,就是國家的不幸,而用“道”的智慧治國,則是國家之福。
(此處有必要推翻一個由來已久的認知——“愚民”。要知道,老子的本意是修心修身的,以讓人生充滿活力少些煩惱,而不是指導你如何做事,或者讓人愚昧無知。如果是這樣的話,“無為”就自相矛盾了。所以,要想理解老子的思想,一定要全篇聯系起來,而不是斷章取義。)
了解了“精明”與“糊塗”之間的區别,就可以用這種狀态(糊塗)生活。當這種狀态(糊而不塗)成為生活中主要的狀态時,就是“得道”了。一旦“得道”,生出的智慧深不可測,表現的狀态與所謂的“正常思維”正好相反,然而卻是“正道”。
原文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必以其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譯文江海之所以能夠彙聚天下河流,是因為它居于最低處,能容故成其大。
所以,得“道”的人如果治理國家,會用謙虛恭敬的态度對待民衆;把民衆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民衆的福祉當作執攻的首要目的。這樣的君主治國,人民沒有過重的負擔,制定政策,人民的利益也不會受到損害,所以就會得到天下百姓的擁護和支持。
不與民争利的國君,沒有人可以推翻他。
(把君主換成自己,其他内容換成與人相處,意思就明了了)。
原文天下皆謂我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将救之,以慈衛之。
譯文人人都說我講的“道”太玄乎,好像并沒有實際的作用。正因為“道”時隐時現,所以才會讓人覺得沒有用。要想知道它到底有沒有用,咱們走着瞧。終有一天你會發現,再小的事情上都有它的影子。
我有三個“法寶”,一直當作生活的原則:第一個是“慈愛”,第二個是“節制”,第三個是“不敢為天下先”。
心懷慈悲,能生浩然正氣;适可而止,反而思路開闊;不與人争名奪利,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反而更持久。
現在的人,心中沒有慈悲之心,隻顧去呈匹夫之勇;不知節制,一味的追求更多;見到利益就沖到前面,生怕别人得到。到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
心有仁慈,可以攻守兼備。以“道”應對問題,用“慈”保護自己。(以仁愛對待他,故能忍,若是咄咄逼人,讓我忍無可忍,不出手則矣……參考下兩章)
原文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下。是謂不争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譯文真正的謀士,不會鼓動主人輕易動武;會打仗的将軍不會控制不住情緒;有勝敵之道,卻輕易不會與對方發生沖突(以不變應萬變);招賢納士,不要隻看他外在的表現,更要注重其内心是否“仁慈”(有才無德)這就是不争之德,這就是用人的原則,這就是符合“天道”,這就是上古君主的最高境界。(放在人生中,這一章的意思是:君子愛财取之有“道”,逐利的方法再好,如果會讓自己喪失道德,那麼就應該堅決地棄之不用。貪官锒铛入獄之後最愛反思這一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