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了解香港?我在九七年香港回歸之前先後去過三次香港,第一次是在一九九二年五月,我帶領我們系青年教師劉立宏、宿志剛、王惠娜和王敏一行五人,前往香港理工大學攝影設計系,進行學術交流和參觀訪問活動,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一句話了解香港?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我在九七年香港回歸之前先後去過三次香港,第一次是在一九九二年五月,我帶領我們系青年教師劉立宏、宿志剛、王惠娜和王敏一行五人,前往香港理工大學攝影設計系,進行學術交流和參觀訪問活動。
我們經深圳羅湖橋進入香港。乘電氣火車到九龍火車站,直接進入香港理工大學的。由學校方面安排我們住在九龍旺角商業中心區,這是一家高層樓私人旅館,每天往返學校參加活動必須乘地鐵。由他們負責給每人購買一張100元的乘車磁卡,這是我第一次用磁卡乘地鐵,方便得很。
這次去香港共七天時間,除了參觀香港理工大學攝影設計系的教學演示及學生作品外,還召開了一些師生座談會(由我向他們介紹我系的教學情況和學生作品)以及他們的系主任賴祖賢(英國人)介紹他們的教學情況等。另外,就是在理工大學的馮先生和幾位高年級學生輪流帶我們遊覽了香港市容(九龍和港島),去了“世界海洋公園”、“山頂公園”、“太古廣場”、“置地廣場”等(所謂廣場就是大型的商業中心),還有“維多利亞廣場碼頭”,“香港藝術中心”等,還參觀了“香港科技大學”教學樓和教學區(這是香港在海邊利用現有的山勢而建造的一所最大規模的現代化高校,當時的第二期工程尚末完工,但已初具規模了)。
在繁華現代的大都市香港,仍保留着古老的交通工具一一有軌電車。據說,港島的有軌電車于1904年投入運營。那時是單層電車,車前部和後部都裝有發動機,無頭尾之分,由一名司機駕駛,車廂外部全是深紅色的,乘客可以從車頭或車尾上車。車廂内分為兩等座位,前小部分為頭等座位,特設兩排座椅。後部分設兩條長橙椅可以随便乘坐。在以前,如果有外國人上車,即使坐在頭等座位的華人,不論老幼都得給外國人讓座,可見中國人的地位之低下了。現在的電氣火車也分為頭等座和一般的座位,但隻要多花錢,任何人都可以乘坐頭等座位的。 後來由于人口增多,客流量增大,單層電車改成如今的雙層電車,車上不設售票員,由乘客上車後自動投币。
乘坐有軌電車浏覽香港市容,花錢不多,你隻需要1.2港币就可以遊覽半個港島。目前香港的電車公司經營有6條線路,約有160多輛電車(都是雙層的),據說平均日載客量為34萬人次之多。此外,還有兩輛敞蓬古典式電車,供遊客和私人租用。我們在香港的幾天裡,就看見過因為年青人過生日,租用這樣的敝蓬古典式電車,在大街上狂歡...
香港大街上的行人天橋,不同于内地的過街天橋,它還包括了依附在建築物邊緣的走廊、室外獨立架設的步行廊道,聯系地面與天橋的自動扶梯等,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完整的城市步行交通系統。如香港理工大學的北大門就是和人行天橋連接在一起的,通過天橋走廊可以直接進入九龍火車站,紅湛體育館及附近的商業大廈和酒店等。
特别是在中環路一帶的行人天橋系統很有代表性,它起始于水路客運交通樞紐——天星碼頭,向島内跨越六條主要的街道,聯系着太古大廈、置地廣場、文華酒店等許多座高大型的建築物。在整個天橋系統中,行人可以自由地活動,無需考慮交通安全問題。在繁華的商業區,人行天橋系統也大大提高了道路中車輛的通過能力。
另外,天橋系統将不同的建築物底部的各層公共空間都能直接地貫通起來,從而使其中的零售網點設施商業價值也大大提高了。香港和人行天橋一般都設有頂蓋,以适應當地炎熱多雨的氣候。天橋的造型設計和材料的使用也都十分的考究,使它與相連接的建築及街道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就連登上“世界海洋公園”的高山扶梯通道也是這樣,一節接一節地通往山上,看去十分的壯觀漂亮。
還有一個很深的印象是,香港的銀行多如“牛毛”,真是銀行要比米店還要多。這是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都無法比拟的。隻要你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甚至是偏僻的小島上,到處都能見到銀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香港哪兒有居民群,哪兒就有銀行。再一個是香港的金店多,到任何一處,隻要有商店就會有金店,金貨價格要比内地便宜得多。香港人平時生活在高樓大廈的極小空間裡,終日忙忙碌碌的,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少之又少。他們所有吃的東西大都是半成品或冷凍熟食品。許多人,尤其是一些青年人,就連活豬、活羊都很少見過。記得我第一次在沈陽接待香港理工大學攝影設計系的十三名學生,帶他們去遼甯北鎮縣農村參觀和考察過程中,還真鬧出不少笑話,因為他們從來也沒見過什麼是農村。許多學生沒見過驢、活豬、活羊、活雞、活鴨,也不認識什麼是玉米,高粱,到了農村,見到什麼都感到好奇、新鮮。男同學圍着毛驢跑,女同學圍着豬和雞在跳,他們一邊追打,一邊嬉鬧,别提多開心了。臨走時,每人帶回一把把的玉米棒、高粱穗和葫蘆瓢等..…
如今的香港市民,據說已改變了過去“打麻将”唱“卡拉oK”“逛商場”的傳統假日休閑的方式,而興起了野外郊遊和吃燒烤的活動。主要是為了學會砍柴生火、燒水,舉辦燒烤晚會,這種燒烤晚會的方法、食物都跟平日大異其趣,什麼都能烤着吃。如烤雞、烤魚片、烤香腸、烤冬菇、就連豆腐也可以烤着吃。
我第一次吃燒烤還是在香港的馮漢紀先生家(他是香港理工大學攝影設計系的高級講師,我們去香港的兼職英語翻譯)。那一次,馮漢紀先生邀請我們去他家做客,晚餐就是在他家的屋頂平台上吃燒烤。他家住在九龍太古區的教師公寓大廈,大廈建在面對海灣的山坡上,樓上有自己的屋頂平台,在月光下,我們大家圍坐在一起, 一邊欣賞港島海灣美麗的夜景,一邊燒烤美味佳肴。什麼牛肉片、香腸、針槍魚、帶魚、雞翅、雞腿、還有豆腐等,真是别有一番情調。
從馮漢紀先生家出來,已是半夜12點多了,可香港這座不夜城,人們的夜生活才剛剛開始,路旁的酒店,歌廳正燈火輝煌。(未完待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