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教師的人生軌迹

教師的人生軌迹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5 16:54:27

教師的人生軌迹?偶然的機會,得知師兄也開了一個培訓機構師兄物理系畢業,他兒子在讀高三,标準的學霸據說孩子從沒有參加過社會機構的培訓,初中到現在,全部由他一人負責輔導關于這點,我是由衷佩服至于自己,初高中的數理化,基本全部還給了老師如果強行捉刀,還需要重新溫習并系統化,與我而言,負擔較大,也不現實于是決定周末帶大寶去實地看看,順便讓師兄給孩子的物理學習做一次系統性診斷,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教師的人生軌迹?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教師的人生軌迹(教師未來)1

教師的人生軌迹

偶然的機會,得知師兄也開了一個培訓機構。師兄物理系畢業,他兒子在讀高三,标準的學霸。據說孩子從沒有參加過社會機構的培訓,初中到現在,全部由他一人負責輔導。關于這點,我是由衷佩服。至于自己,初高中的數理化,基本全部還給了老師。如果強行捉刀,還需要重新溫習并系統化,與我而言,負擔較大,也不現實。于是決定周末帶大寶去實地看看,順便讓師兄給孩子的物理學習做一次系統性診斷。

到達約定地點,師兄正在給一個學生輔導物理,不便打擾,于是坐在大廳等待。這個培訓機構的主張很新穎,“AI智适應”。起初不明就裡,以為是迎合時代的某個“噱頭”。但見到的多個孩子,都是人機交互,教師極少。偶爾見到一兩個,也不是在輔導學生。繼而得出簡單判斷:這機構看不懂,有内容。

不到五分鐘,師兄出來招呼我們到他辦公室,接着叫來一個工作人員,安排大寶在電腦上做“體檢”事宜。我很驚詫,完全超出了既有的預期。來之前,我還特意敦促大寶帶好物理試卷、錯題本和書本,以提供相對客觀準确的學習信息;路上我還交待大寶,對方詢問對一些概念和定理的理解,或者詢問物理學習中的困惑困難,一定要據實回答,這樣才能準确診斷。正如看病一樣,中醫講究望聞問切,西醫注重視觸叩聽,當然西醫還越來越看重各種生理指标和數據篩查,但無論如何,最後診斷是由人作出的。學習診斷不也應該如此嗎?師兄物理知識的體系化領悟、對物理學習的經驗等,理應成為其作出診斷的基礎。現在,怎麼交給機器去“體檢”了?

好奇吸引我去觀摩見證大寶的“體檢”過程。物理的各個章節都在菜單之中,打開一個章節,選擇體檢,時限10分鐘,然後終端依次推送題目若幹。10分鐘後,章節學習的“體檢報告”出爐,十餘個知識點,分别有相應地掌握百分比。詢問大寶自我感覺,他回答說“相當準确”,很有針對性。

人工智能用于學習,如今喊聲震天。但我始終覺得是雷聲大雨點小,中看不中用,因為這需要絕對的實力才能做到。AlphaGo于2016年和2017年連續兩次擊敗人類職業圍棋選手,成為戰勝世界冠軍的人工智能機器人,是因為其背後有着強大的谷歌團隊,彙聚了神經科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頂尖精英。AlphaGo的“深度學習”曾經給教育帶來一些啟示,但至于引起教育的深度變革,還為時尚早。教育學科的多樣性,知識體系的複雜性,孩子學習的差異性等等,決定着人工智能走向教育還要經曆漫漫長路。至于教育領域熱捧或走紅的“人工智能”,大多是停留在信息化的變式運用上,隻是信息化輔助教學的“高級”稱謂而已。

在随後與師兄的閑聊中,才發現自己真的有點孤陋寡聞坐井觀天了。這套系統的設計團隊,也彙聚了教育學、認知科學、神經科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國内外專家,發起人不僅僅是社會培訓的先行者,更有改變培訓生态乃至教育生态的理想。從“體檢”到自動化針對性的題目遴選、訓練推送、效果評估等等,比活生生的專家更快捷、更準确、更全面、更靈活。當前,最好的培訓就是“一對一”,教師憑借經驗做出判斷,然後有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輔導,目的也是達到知識點的熟練掌握、透徹理解與綜合運用,再牛一點的,就是給孩子學習方法與學習思想上的引領。但電腦可以做到“一對千一對萬”,除了冰冷無情之外,“智能”水平一點也不低。有一個細節更讓我大跌眼鏡,有些選擇題,孩子如果先選擇B,而後又選擇A,系統也會将思維的痕迹“可視化”,對孩子學情進行綜合分析診斷。

這次“體檢”之旅,讓我這個老師,産生了深深的憂慮。人工智能全面來襲的那一天,我們教師該怎麼辦?換句話說,以後老師何以立身?

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如果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學習伴侶”,一個學習的智能機器人,随時随處準确判斷孩子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然後針對性個性化趣味式輔導,比老師還“老師”,而且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專屬“老師”,那真正的老師還有什麼用?

細思極恐。AlphaGo能夠戰勝圍棋世界冠軍,智能教師戰敗普通學科老師,那還不是輕而易舉!

當然,學習并非學校教育的全部,學校教育不單單是把孩子培養成學習的機器,教師的作用,也不僅僅停留在“授業解惑”。但是,如今還以此“立身”的教師,把“教書”作為自己最大依仗的教師,應該有危機感了。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自我發展。無論是“立德”,還是“樹人”,千萬不要讓主體錯位。不是教師“立學生之德”,而是促進學生主動去“立德”;不是教師“樹”學生,而是推動學生去主動“成長成才”。教師的價值,不在于“給”,而在于“助”和“促”。以此為基點,學生的學習,也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想學”,二是“會學”。“會學”可以交給“智能老師”,“想學”就和教育的環境和教師的引領密切相關了。與之對應,教師素養,可以分為兩類,其一是學科素養,其二是教育素養。作為教師,在努力提升學科素養的同時,千萬不要荒廢了更為重要和關鍵的教育素養的提升。

“智能教師”,為我們留下一席之地。能否把握,就看當下的努力與改變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