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廣州高鐵地鐵規劃

廣州高鐵地鐵規劃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21:57:12

廣州高鐵地鐵規劃(廣州都市圈将以廣佛為核心)1

■深圳都市圈國土空間發展格局圖。

《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出爐

根據人口、用地等因素綜合識别,五大都市圈為需要重點協調的地域空間範圍

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利用保護格局,加快都市圈建設,8月5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在官網挂出《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下稱“《指引》”),對省内五大都市圈的空間格局、生态系統與農業空間領域、交通系統領域、公服設施領域、産業領域進行協調指引。

新快報記者發現,《指引》所指五大都市圈都各有特色,各有側重。其中提到,廣州都市圈将以廣佛為核心規劃形成13條、6向的高效對外高速鐵路通道。同時,将加快落實廣佛地鐵18條銜接通道,優先推進佛山經廣州至東莞城際(廣州28号線)、佛山11号線的建設。

對于網上熱議的4個都市圈範圍有所縮小的問題,該廳有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文件提到的都市圈是為了指出其中需要重點協調的空間範圍,并非範圍的重新劃定。

■新快報記者 陳慕媛

1

廣州都市圈:加快落實廣佛地鐵18條銜接通道

聚焦範圍:廣州市、佛山市全域,以及肇慶市的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區、四會市,清遠市的清城區、清新區、佛岡縣。

《指引》根據人口、用地、設施關聯、生态連通、空間治理等因素綜合識别各都市圈在國土空間規劃中需要重點協調的地域空間範圍。

《指引》提出,廣州都市圈要協同構建“一核六極、十字主軸、網絡輻辏”空間格局。“一核”是構建以廣州中心區為主核、佛山中心區為副核的廣佛核心區,打造多中心的都市圈内圈層,主要承擔行政管理、科技創新、總部經濟、金融商務、文化交往、現代物流等職能。“六極”即培育六組外圍圈層聯動組團。

“十字主軸、網絡輻辏”,指依托國家高鐵、城際軌道、市域快線、城市軌道交通網絡,進一步加強東西向、南北向兩條複合型交通走廊建設,強化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作為區域發展主軸作用,協同構建“十字主軸”。錨固廣佛“井字形”軌道骨架為核心、“環 放射”的跨城軌道網格局,依托軌道站點培育發展産業社區、城鎮節點,推動都市圈外圍功能布局優化。

●交通系統

實現國際航空樞紐灣區内1小時直達

《指引》提出推進“四網融合”,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推動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幹的1小時通勤圈,進一步完善都市圈内外幹線鐵路通道建設。以廣佛為核心規劃形成13條、6向的高效對外高速鐵路通道。推動佛穗莞城際、芳白城際、廣花城際及其北延線、南珠中城際、肇清從城際的建設。

值得關注的是,《指引》提到,要加快落實廣佛地鐵18條銜接通道,優先推進佛山經廣州至東莞城際(廣州28号線)、佛山11号線的建設,研究都市圈内城市軌道交通相互銜接,推動實現都市圈軌道交通運營管理“一張網”,探索建立城際鐵路與地鐵系統制式兼容、互聯互通換乘體系,實現公交化運營。

同時,打造内聯外通的高快速路網絡,構建複合交通廊道。以增強廣州華南公路主樞紐功能為導向,完善骨架高速路網,加大都市圈、大灣區内部銜接,提升對外輻射能力。

新增都市圈内高速公路通道,優化現有國、省道幹線公路,着力構建高速公路、國省幹線、縣鄉公路等都市圈多層次公路網。加強高速公路與沿線重要經濟開發區、産業園區、城市新區、重要城鎮連接,依托高速公路與軌道交通共同培育和升級産業發展帶。

《指引》提出要提升廣州核心樞紐能級。結合廣河高鐵、廣中珠澳高鐵的建設時序,優先建設白雲機場高鐵站。機場高鐵站引入廣中珠澳、廣河、貴廣高鐵廣甯聯絡線等高鐵線路,實現國際航空樞紐灣區内1小時直達。建設國際鐵路樞紐,提升廣州核心樞紐能級,建成廣州白雲站,高水平改造廣州東站,推進廣州站升級改造,推進廣湛高鐵佛山站建設,新建廣州至廣州南聯絡線、廣州至廣州東三四線、廣州東至新塘五六線。打造都市圈鐵路“五主三輔”客運樞紐,形成“十字 環 放射”狀網絡形态,實現都市圈内部輻射帶動及對外各向高快速聯系。

●公服設施

建設跨邊界地區公共服務平台

根據都市圈内外圈層差異化公服配套策略,構建“都市圈(城市)-組團-鎮街-社區”四級公共服務中心體系。提升廣州南站商務區、白鵝潭中心商務區、長隆萬博、佛山新城等都市圈(城市)級中心輻射能級和國際化影響力,加快南沙、順德、佛山西站樞紐、廣州國際空鐵樞紐、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中新知識城、肇慶東站樞紐等外圍綜合型中心建設,依托軌道站點、産業平台培育多個專業中心。

《指引》提出建設跨邊界地區的公共服務平台。包括推動中心功能裂變的跨界合作區,重點建設“1 4”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促進都市圈外圍圈層形成産城融合的城鎮組團。

●産業領域

打造環珠江口100公裡“黃金内灣”

産業領域方面,《指引》提出廣州都市圈要推動跨市創新協同,共建共享區域性重大戰略創新平台。積極對接珠海、澳門,聯動廣州中新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南沙科學城、佛山高新區、三龍灣科技城、中山翠亨新區、中山火炬開發區、珠海高新區等創新平台,共同打造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

同時,以南沙自貿區為依托,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試點,着力打造環珠江口100公裡“黃金内灣”。

2

深圳都市圈:深莞惠中心區布局9個軌道主樞紐

聚焦範圍:深圳市(含深汕合作區)、東莞市全域,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

在交通系統方面,《指引》圍繞深圳都市圈多中心分布式的空間結構,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快線的複合交通走廊為骨架,形成“三橫四縱”的網絡綜合交通格局。

“三橫”的第一圈層以深圳軌道2、5号線所形成的環線與深珠通道-南坪高速-鹽排高速形成的綜合交通走廊為一橫,是串聯深圳都會核心區核心功能與疏解過境交通的主要通道。第二圈層以深圳軌道18号線快線與深圳外環高速形成的綜合交通走廊為二橫,是串聯深圳外圍5個新城與重點平台的主要交通通道。第三圈層則以中南虎城際(規劃)與常虎高速延長線-佛莞高速形成的綜合交通走廊,是串聯東莞南部九鎮的主要交通通道。“四縱”即自西向東分别是西部沿海走廊、中部隧洞走廊、東部谷地走廊和東部盆地走廊。

統籌跨界主次幹道和城市軌道,推動建設時序、道路等級、設計标準等銜接,重點梳理東莞南部九鎮、惠州惠陽與深圳寶安、光明、龍華、龍崗、坪山五區的交通對接,形成合理、便捷高效的邊界綜合交通網絡。

《指引》提出構建與分布式區域發展結構匹配的軸輻式鐵路樞紐格局。深莞惠中心區布局9個軌道主樞紐,發揮主城區人流集散的功能。其中,深圳布局5個,分别為深圳北站、深圳站、西麗站、深圳機場站以及坪山站;東莞布局2個,分别為東莞東站、第二高鐵站;惠州布局2個,惠州站、惠城南站。

在人口與經濟活躍的東莞、惠州和深圳相鄰地區,通過設置虎門站、濱海灣站、塘廈站、光明城站、平湖站、惠州南站6個臨界次級樞紐,支撐東莞濱海灣、深圳會展海洋新城、東莞松山湖、深圳光明科學城、塘廈、平湖北、大運新城、惠陽以及大亞灣等關鍵分布式節點。其餘地區結合松山湖、常平、龍崗、平湖等軌道交彙地區形成11個次一級鐵路樞紐。

●公服設施

補齊深莞惠邊界地區短闆

《指引》提出,要構建“1 2 N”的深圳都市圈公共中心體系。包括1個都市圈級公服主中心,由深圳主城區構成,協調聯動香港北部都會區提供區域與都市圈級的公共服務功能;2個都市圈級副中心,由東莞中心區和惠州中心區構成,提供地區性公共服務功能,以及N個重點平台與區縣公服中心。

同時,補齊深莞惠邊界地區公服短闆。結合邊界地區發展特點,《指引》提出特色公共服務和基礎公共服務兩種共建共享策略。一是在海洋會展城-濱海灣新區和松山湖科學城-光明科學城等地區,深圳、東莞均已各自謀劃市級服務核心,可借助茅洲河生态廊道、中部隧洞走廊建設、黃江城市更新等契機,共同謀劃特色公共服務設施,強強聯合。二是在鳳崗-平湖、大運和坪山-惠陽地區,尚未形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服務中心,可充分借用深圳優質公共服務資源,通過東莞、惠州提供土地資源與硬件配套、深圳提供技術平台與人才團隊的模式,探索教育、醫療、體育等基礎公共服務設施跨界深度合作,共同打造邊界地區高标準的公共服務協同示範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